Listen to a podcast, please open Podcast Republic app. Available on Google Play Store.
Episode | Date | |||||||||||||||||||||||||||||||||||||||||||||
---|---|---|---|---|---|---|---|---|---|---|---|---|---|---|---|---|---|---|---|---|---|---|---|---|---|---|---|---|---|---|---|---|---|---|---|---|---|---|---|---|---|---|---|---|---|---|
第一百七十五期:“全球华人”时代的生与死,从创作、媒体、社群与技术的角度
auto
主办者的话:
沙龙的朋友们,久违了!距离上次线下活动已经过去两年七个月十六天了,恍如隔世。疫情期间,大到国际局势、小到柴米油盐,整个世界都在大张旗鼓地、亦或静悄悄地发生着巨变。在过去两年里,全美各地沙龙合作办了许多线上分享;但对各地沙龙来说,建立当地的线下社区始终是最核心的价值——这在疫情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随着纽约市逐渐恢复往日的活力,适逢最近一些新老朋友来访纽约,我们会在未来几周举办几期不同形式的线下活动。本期沙龙,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了媒体人张洁平和学者周成荫,探讨“全球华人”这个概念在当今意味着什么,技术可以为全球华人在数字世界里的连结做些什么——以此开启“后疫情沙龙”的序幕。 内容介绍: “全球华人”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今天是否仍然成立,一直有很多争议。但它的出现,与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演绎,不同人群因为这一身分的组织与斗争,有其真实的历史脉络。后疫情时代,人们习以为常的“全球”出现断点,许多地方陷入孤绝,重新连通变得困难;“华人”这个身份也在变化的国际政治间产生新的张力。在数字世界里,我们还有重新沟通与连结彼此的意愿与能力吗?从语言、文化、技术和组织的角度,连结者还可以做什么? ![]() 主讲人: 张洁平 Matters Lab、在场计划及飞地书店创办人 周成荫 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中东研究学系实践副教授,亚太中心东亚研究所所长,杜克故事实验室负责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Sep 17, 2022 | |||||||||||||||||||||||||||||||||||||||||||||
第一百七十四期:中国代孕市场田野调查
auto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烈讨论的妊娠代孕行为,从1986年首例成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历史。这项技术直指人类最核心的生殖繁衍行为,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后代的模式。关于代孕合法化与商业化的讨论触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影响广泛、深远。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这次讨论浪潮中所呈现的主要是站队式的、口号式的批判,掩盖了问题背后的诸多面相和复杂关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对技术本身的迷思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沙龙,邀请了五位学者,从公共讨论、临床医学、女性权益、法律与政治哲学、中国田野调查等角度,为代孕问题提供多方位、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的话: 中国代孕产业处在“灰色地带”是什么概念?代孕产业到底经营的是什么?谁在参与?他们又是如何理解这个“行业”的?代孕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还是有其他周边产业的支持?代孕应该被彻底禁止吗?代孕可以被彻底禁止吗?这些问题不仅困扰大众,也影响着法律、伦理学的研究和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入田野,考察代孕产业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本次讲座将会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通过对田野调查的分析来理顺这些问题。第一个部分关注的是代孕作为一个“灰色产业”的状况,讨论它在过去十几年间的发展,它与其他地下产业之间的关系、与监管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代孕产业的发展之后,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讨论委托方和代妈的动机,并将其放置在社会、经济、文化的语境中理解。这引出了更加核心的问题,也是代孕最困扰人们的问题——究竟谁才是母亲?代妈是否在出售孩子,而委托父母是否在购买孩子?针对这一点的讨论将在第三部分进行。试管婴儿技术,将母亲角色拆分成了基因、妊娠、养育三部分,似乎带来了亲属关系认知的混乱,但人们会灵活、有策略利用生物学和文化上的知识,对新型的亲属关系进行解读。 ![]() 主讲人: 李在洲 剑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生育和性别社会学,现关注中国的商业代孕问题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06, 2021 | |||||||||||||||||||||||||||||||||||||||||||||
第一百七十三期:如此愤怒,别无选择?——从代孕话题看当下中国女权生态
auto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烈讨论的妊娠代孕行为,从1986年首例成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历史。这项技术直指人类最核心的生殖繁衍行为,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后代的模式。关于代孕合法化与商业化的讨论触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影响广泛、深远。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这次讨论浪潮中所呈现的主要是站队式的、口号式的批判,掩盖了问题背后的诸多面相和复杂关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对技术本身的迷思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沙龙,邀请了五位学者,从公共讨论、临床医学、女性权益、法律与政治哲学、中国田野调查等角度,为代孕问题提供多方位、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的话: “本次讲座的立论前提是:关于代孕的公共讨论一定要回到女权的基点,然后可以看到它原非孤立,而是联系到其他女权者已经长期关注的社会问题。例如:生育所造成的女性不利,以及一些女权者持续讨论的元命题,例如:受剥削女性的无奈 VS 女性的自由选择。因此这一讲座的主张之一是还原代孕议题的面向,并且觉察这一议题在全球交叉性不平等背景下的展现,为生育、母职经验下以及更广泛的女性的身体的解放提出可能的公共性导向,以及由此进一步发展反思与批判的女权对话。 本次讲座也将试图理解代孕现象给中国女权者带来的愤怒,然而这种愤怒或许是今日中国女权备受阻击之时的一种设防?简单来说,是否反对代孕为何成为一些女权者所设的基本甄别题?从这一点出发,将试图探究当下中国女权生态的演变及构成,并提出女权者在这艰难的状态中可能选择的位置。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话题,然而讲者愿意尝试并且决心首先将自己的困惑和挣扎作为一个示例。 ![]() 主讲人: 吕频 女权活动家,女权之声创始主编。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20, 2021 | |||||||||||||||||||||||||||||||||||||||||||||
第一百七十二期:从配子到孩子谈生殖,从宫里到心理谈健康
auto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烈讨论的妊娠代孕行为,从1986年首例成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历史。这项技术直指人类最核心的生殖繁衍行为,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后代的模式。关于代孕合法化与商业化的讨论触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影响广泛、深远。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这次讨论浪潮中所呈现的主要是站队式的、口号式的批判,掩盖了问题背后的诸多面相和复杂关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对技术本身的迷思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沙龙,邀请了五位学者,从公共讨论、临床医学、女性权益、法律与政治哲学、中国田野调查等角度,为代孕问题提供多方位、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的话: “在近日关于代孕的公共讨论中,无论是“反对一切形式”还是“支持合法化”的声音,都缺乏与辅助生殖技术相关的临床医学视角。与中国古代或者西方《圣经》 里提到的“借腹生子”的传统代孕相比,现代代孕融合了成百上千种科学创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医疗技术。在讨论代孕的伦理、人权、法理等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背后的生理和心理知识。 可以说,每一个母亲的安全分娩和每一个孩子的健康诞生,都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生命奇迹。为给这个曲折过程保驾护航的辅助生殖学,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些技术如何调整自然怀孕和妊娠的过程?代孕如何在这个大框架下进行?除了目标家庭“不想”怀孕外,代孕的医学指征(原因)又有哪些? 本次讲座除了基本的科普,更试图以“患者为中心”的视角来检视代孕中各参与人的身理和心理临床结果 (clinical outcome)。经历代孕后,怀孕母亲的心理身体健康状况是怎么样的?代孕和非代孕的孩子成长发育有哪些不同?目标家庭(包括LGBT家庭)代孕前后的情况又是如何?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有哪些迷思,哪些有可靠的答案,而哪些又尚未知晓,需要进一步研究? ![]() 主讲人: 夏沪川 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科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候选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13, 2021 | |||||||||||||||||||||||||||||||||||||||||||||
第一百七十一期:“反对一切形式的代孕”?我们要如何进入代孕的公共讨论
auto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烈讨论的妊娠代孕行为,从1986年首例成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历史。这项技术直指人类最核心的生殖繁衍行为,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后代的模式。关于代孕合法化与商业化的讨论触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影响广泛、深远。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这次讨论浪潮中所呈现的主要是站队式的、口号式的批判,掩盖了问题背后的诸多面相和复杂关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对技术本身的迷思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沙龙,邀请了五位学者,从公共讨论、临床医学、女性权益、法律与政治哲学、中国田野调查等角度,为代孕问题提供多方位、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的话: “2021年一月,由于明星代孕弃养风波,代孕话题在微博等公共平台引发热烈讨论。其中,#反对一切形式的代孕 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网民的自发发言、官方账号的评论不少都带上了这个tag。在反对声浪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是“剥削”、“女性物化”和“同性恋代孕”。但是,讨论也和现实之间存在割裂,微博上的公众人物稍有支持代孕的嫌疑,就有“社死”风险,但其实在更为私人的群聊、私人对话、家族对话中,这种对代孕的高度警惕和负面观感又似乎不存在。此外,在线下,代孕在中国仍然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可以说,代孕话题虽热,但是讨论的深度尚浅,公共讨论对现实的影响还极为有限。 “当我们提出反对一切形式的代孕这一口号,我们所反对的到底是什么:是技术,是商业,是选择代孕服务,还是成为代孕母亲?在当下的中文互联网上,代孕的公共讨论是在怎样的氛围下展开的?男性在代孕议题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进入关于代孕的公共讨论,除了对女性利益和权利的真诚关切,我们还需要什么?一切怀孕本质上都是代孕吗?我们的反对者在说些什么,他们又为何这样说?本次讲座试图与听众们共同探究这些问题,在我们进一步从医学技术、哲学基础、田野研究、女权主义等方向理解代孕之前,先来理解这个气氛热烈、多种声音冲突碰撞的舆论场。 ![]() 主讲人: 孙金昱 伦敦大学学院政治学博士,高校教师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06, 2021 | |||||||||||||||||||||||||||||||||||||||||||||
第一百七十期:AlphaFold 会改变什么?
auto
2020年11月30日,DeepMind公司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宣称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 AlphaFold 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问题上获得巨大突破。在权威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CASP)中,AlphaFold 以约 90% 的准确率一骑绝尘,为这个挑战生物学家50多年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答。
与 AlphaFold 在生物学研究与制药领域激起的强烈反响相比,大众更好奇问题本身以及它将带来的影响:到底什么是蛋白质结构?它和我们熟知的DNA有什么关系?蛋白质结构预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它困难在哪儿?以 AlphaFold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项突破在科研和制药领域意味着什么?它会像 AlphaGo 改变围棋游戏那样改变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吗?它会变革制药业的发展逻辑,改变人类的健康格局吗? 本期沙龙,我们请来两位活跃在结构生物学和制药领域一线的研究者和创业者,谭大治和赖力鹏,向大家普及这些知识,并且通过二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战经验,展望 AlphaFold 会带来什么样的深刻变化。 谭大治说: “蛋白质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体的必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免疫反应抑或思维活动,蛋白质分子们主导或参与了我们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过程。因而所有的人类疾病都与蛋白质分子的异常有关,同时绝大多数已有的和正在研发的药物及疗法皆尝试通过纠正这些异常来达到改善以至治愈的目的。相当一部分研究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即如何获得相关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信息,从而指导我们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药物的设计。 “人体中的蛋白质都是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分子, 其中所包含的氨基酸残基数量从几十个到几千个不等。在生理条件下,这些残基并非呈线性排列,而是会折叠成高度复杂且动态的三维结构。而许多不同的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大分子又会组合成更加复杂的分子机器来高效而精确地执行其功能。蛋白质的功能是由其结构所决定,其结构是由其组成氨基酸的序列所决定,而氨基酸的序列则是编码于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之中。 “人类通过实验方法解析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历史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X光晶体学是获得蛋白质结构的不二法门。从20世纪80年代起,核磁共振及冷冻电镜也发展成为了解析蛋白质结构的主要技术。尤其是后者在近十年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有成为蛋白质结构学界主流的趋势。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解析了至少17万个蛋白质结构,其中约5万个来自于人体。尽管如此,有相当数量的与人类疾病有关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由于种种原因很难通过实验方法获得。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尝试利用计算方法来预测未知的蛋白质结构。目前传统主流的计算方法一般通过计算基于经典力学或量子力学的原子间作用力以及与已经解析过的类似结构的比对来进行预测。最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新一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呈现出了很大的潜力,而AlphaFold就是这些新方法中的杰出代表。” 赖力鹏说: “对于健康的关注是人类一直持续的话题。目前,药物研发面临着成本高、周期长、成功率低的挑战。新药发现领域的研究者们进行着各种尝试,希望通过更加理性化、系统化的药物设计方法来提高药物发现的效率。一套更有效的药物设计方法,一方面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药物,另一方面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机会。 “过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理性药物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机器学习及其它基于统计的数据分析方法也一直在药物研发,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为科学家提供计算支持。2016年,AlphaGO和李世石的对决把人工智能带入大众的视野。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增加和算力的快速提高进一步为早期药物发现提供了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被使用在包括新分子结构探索,蛋白结构预测,潜在药物分子属性预测等多个环节,有效提升药物早期发现的效率。本次讲座将结合AlphaFold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药研发实际项目中如何与其它前沿计算及实验技术协作,提高药物发现效率。同时也希望与大家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从其自身出发,以及从与其它技术协同出发,在未来的新药发现中发挥更大价值的机会和挑战。” ![]() 主讲人: 谭大治 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博士。研究领域涉及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及计算药物化学。曾在纽约D. E. Shaw Research及波士顿Silicon Therapeutics公司从事计算辅助药物研发。现就职于麻省剑桥市的Reverie Labs公司,主要通过结合人工智能、蛋白质分子结构和计算化学进行小分子新药的设计。 赖力鹏 北京大学学士、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后。2014年赖力鹏博士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与合作伙伴共同创立XtalPi,并于2015年创立晶泰人工智能研发中心XARC,担任负责人,进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研发,带领包括药物设计、算法、工程等在内的多元化团队,通过整合深度学习、数据、计算化学、计算物理方法和云计算资源,加速化学药和生物药的发现、开发与生产。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an 09, 2021 | |||||||||||||||||||||||||||||||||||||||||||||
第一百六十九期:美国排华法案中的社会性别、身体和移民筛选
auto
美国历史上的排华法案是我们了解美国移民体系衍化和移民政策中制度性的种族、阶级和性别歧视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一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种族和国家为理由排斥移民的法案,由此开启了长达60年(1882-1943年)的排华时期。近年美国针对穆斯林国家、墨西哥移民以及难民移民审查的一些政策理路都与此法案一脉相承。该法案具体的实施过程不仅反映出美国移民机构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运用,同时也折射出在吸纳和排斥移民的过程中美国对于自身国界的想象、文化的塑造以及国家身份的认同与定位。
1882年排华法案以及之后一系列相关的法案禁止中国劳工进入美国,而商人、外交官、学生和教师可以获得豁免身份前往。这一选择性的条款使得对移民的筛选变得尤为重要,而移民的筛选往往离不开对移民身体的审查。此次讲座将会谈到美国移民筛选与审查如何制度化移民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在诸如身高、痣、疤痕位置之类的身体特征中,中国女性的小脚受到移民官的格外关注。尽管中国的缠足文化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和美国已经成为精英们唾弃和批判的传统恶俗,但大量的移民档案记录了小脚在当时成为中国移民成功获得豁免身份从而进入美国的手段之一。本次讲座会对以下问题进行分享:为什么在对移民的筛选中身体审查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使得美国移民官倾向于接受这些所谓的象征野蛮落后文化的小脚女性人群?美国人对于缠足的臆测、看法和固有成见如何影响移民局官员执行排华法案?这又与美国主流的白人女性身体文化与时尚有何关联? ![]() 主讲人: 何芳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历史学博士,现在NYU Shanghai “Global Perspectives on Society”项目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兴趣是美国族裔历史、移民、性别、身体、时尚。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Dec 19, 2020 | |||||||||||||||||||||||||||||||||||||||||||||
第一百六十八期:统计性歧视和“色盲”的科学研究
auto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长达数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讲座内容: 对于关心美国政治和种族议题的朋友来说,歧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除了个人层面出于文化及身份认同的歧视,和立法及司法层面的系统性歧视以外,少数族裔还因为他们身份标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对于改善此种状况的方式和必要性,政治光谱的两端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看法。左翼倾向认为忽略个人特征而按其所属群体的统计特性来加以处理本身就是不义,需要立法对弱势全体加以保护(比如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in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或者积极地为他们在相关领域提供优待(affirmative actions)。一些右翼则相信这是在获取信息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企业与社会组织追求效率与利润最大化所不可避免的结果(统计性歧视)。盲目地使用行政或法律手段加以干预会扭曲市场机制,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伤害到干预措施最初想要保护的群体。 本次讲座想要澄清统计性歧视这个经常被误用来为偏见辩护的经济学概念,并尝试说明抛弃刻板印象正确地使用信息对于弱势群体和社会的整体福祉都会有所助益。尽管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找到理论上的完美解决方案,但是似乎在正反两面都有已经足够的证据表明仅仅追求无视种族标签(color blindness)对于同时增进公平和效率都是远远不够的。实用主义的政策制定者有理由在决策过程中融入种族意识(racial awareness),以保证人尽其才。作为公民和职业人士的普通人,我们出于私利也应该自我教育,以免被简单粗暴的伪科学种族叙事所蒙蔽。 本期讲座将探讨: 统计谬误如何与偏见和错误的政策互成因果 纠偏过程中种族意识的必要性 ![]() 主讲人: 钱聿杰 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使用经济学理论模型刻画制度和技术因素对信息收集、处理和使用的影响。缺乏社会经验的扶手椅经济学家。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18, 2020 | |||||||||||||||||||||||||||||||||||||||||||||
第一百六十七期:不完美的正义 —— 刑事系统里的种族滤镜
auto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长达数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讲座内容: 2001年,在全美国高喊着”Law and Order”的口号时,一位公诉人Abbe Smith,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了美国刑事系统的种种程序性问题,发出了掷地有声的一问:Can you be a good person and a good prosecutor? 一个好人,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检察官吗? 2014年,Equal Justice Initiative的创始人Bryan Stevenson,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发表了一本书:Just Mercy,不完美的正义。书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样的刑事系统才是正义的?我们现今的系统是正义的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犯罪嫌疑人?如何对待有罪的人? 前几期的讲座从整体社会的角度梳理了美国的种族问题。这期讲座会聊一聊,这些全社会的问题,会如何影响到刑事系统中的每一个个体?看似的“黑人高犯罪率”背后,是怎样的一个刑法系统?陪审团制度、目击者指认、对抗式诉讼制度、极其复杂的证据法,可以帮助我们对抗人性的弱点、把偏见拒之门外吗? 本期讲座将探讨: 种族偏见如何入侵看似公平的刑事系统? 法律应当如何克服人性弱点、保障公平正义? ![]() 主讲人: 王逸帆 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J.D.),Liberal Arts Education养成的斜杠青年,兴趣包含法律、心理、艺术、社会。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11, 2020 | |||||||||||||||||||||||||||||||||||||||||||||
第一百六十六期:种族与美国的社会运动版图
auto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长达数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讲座内容: 该讲座将分享美国对黑人运动的记忆如何强化了精英主义和美国中心主义,淡化国家的系统性暴力,遮蔽黑人权力,包括黑人女性的抗争。同时,讲座将梳理移民所激化的种族与阶级矛盾如何在过去一百多年不断撕裂美国的激进主义传统,而社会对黑人运动的记忆和以往的运动遗产又如何不断形塑着当前的BLM运动。 ![]() 主讲人: 夕岸 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端传媒等媒体撰稿人,主要关注数字劳工和社会运动,欧美极端右翼与激进政治。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04, 2020 | |||||||||||||||||||||||||||||||||||||||||||||
第一百六十五期:种族问题:阅读、辨析、反思
auto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长达数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讲座内容: 对美国种族隔离历史的进一步分析 对常见种族偏见的辨析 从个人经历出发的自我反思 ![]() 主讲人: 北大飞 知名博主,关注政治,社会,宗教等话题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n 27, 2020 | |||||||||||||||||||||||||||||||||||||||||||||
第一百六十四期:在美国 ,亚裔如何支持种族正义?
auto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长达数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在美国历史中,从奴隶制、种族隔离到排华法案,亚裔和黑人共遭受白人至上主义(white supremacy)压迫。20世纪60年代,亚裔美国(Asian American)作为政治身份横空出世,而亚裔活动家与黑人民权运动者携手,为在美国的少数族裔争取平等作斗争,喊出了“Yellow Peril Supports Black Power”的口号。 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亚裔社群愈发复杂、多样化:受民权运动所助的1965年的移民法改革,使更多亚洲移民进入美国;越战与东南亚动荡后,众多东南亚难民也定居美国。同时,针对少数族裔的歧视与暴力从未停止:Vicent Chin在1982年死于种族暴力;而洛杉矶92年的暴乱也加剧了韩裔与黑人社群的矛盾。9/11之后,南亚美国人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监察与歧视。 而亚裔社群的政治主张也愈发多样化。在过去一二十年中,仅在华裔社区中,就出现了多重政治裂痕:右翼华人成立了Chinese For Trump,而左倾华人支持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和数据细分(data disaggregation);一代新移民和他们的二代移民子女,也因此开始了针对种族、移民、教育等等政策的激烈争辩。 本次讲座旨在简述亚裔与其他族裔合作的历史、并介绍现存的合作与割裂;同时,讲座将开启圆桌讨论,和观众一起探讨如何跨越阶级、族裔、代际隔阂,为少数族裔团结合作、争取种族正义,提供新策略与新思路。 本期沙龙会聊到: 民权运动、1965移民法、和亚裔人口变迁 非裔、亚裔抗争的联合与分流 泛亚裔认同的诞生和分裂 “Yellow Peril Supports Black Power” 的局限性和现存意义 美国现存的亚裔种族正义行动格局 此次 BLM 运动中的亚裔声音 ![]() 【后续】游天龙推荐书单: 可以先从 Immigrant America 读起,一本举重若轻的小书,很适合进入;亚裔历史可以先读 A New History,类似编年史大事件那种,然后 At American's Gate 就是华裔史,Impossible Subject 是从法律史角度谈华裔移民对美国移民法的影响,The Asian American Achievement Paradox 和 The Color of Success 都是今天提到的亚裔的模范少数族裔的由来,Between Two Empires 说的是日裔移民加在美帝国和大日本帝国之间的历史,比较和当下有些类似,Flexible Citizenship 主要说的是亚裔移民这种两头占两头吃的弹性认知和归属感;The color of Law 和 The Color of Wealth 主要说的是财富的获取和在美国的生活背后的很多制度都是有实操层面的种族色彩;Working toward Whiteness 主要说的是白人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白人也曾经被细分,这个概念也会拓宽拉长出于各种目的,White Trash 历史很有趣,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主要是蓝领白人为啥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结果最后支持川普了);Deported(针对西语裔的遣送政策和对社区对人的破坏), Lives in Limbo (西语裔DACA),Beyond Smoke 说的是美国对边境和移民政策的错误在哪。 主讲人: 游天龙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Justice Studies博士,研究兴趣包括全球化、全球移民、移民政治、移民企业、劳动与就业法。美国政治、历史、法律、社会均有涉猎。 唐韵 毕业于Amherst College和耶鲁法学院,现于波士顿从事亚裔移民权益相关的法律援助,2020年秋起将于普林斯顿大学就读政治学博士。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n 20, 2020 | |||||||||||||||||||||||||||||||||||||||||||||
第一百六十三期:司法种族主义,警察暴力与抗议中的暴力
auto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过去已长达两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随着George Floyd之死,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再度兴起,引起了很多社会关注。本次讲座将针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常见疑惑进行阐述,试图为大家答疑解惑,厘清来龙去脉。 Q:此事件中警察的确使用了暴力,但是从数据上看黑人犯罪率也的确很高,能不能说他们是罪有应得?鉴于黑人犯罪率高,警察在执法上更大规模地搜捕针对黑人不是也挺合理的么?黑人犯罪率高是不是就说明他们整体社区文化不行? A:单从表面数据上看,黑人犯罪率的确很高,然而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法律、经济、政治上,是否有专门针对黑人的系统性歧视? 从司法和执法角度看,黑人犯罪率和入狱率在70年代中期开始飙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从社会和经济角度看,大家常说“黑人区治安差”,但是“黑人区”究竟是什么?“黑人区”这个概念是如何被社会政治法律体系制造出来的? Q:警察执法暴力也许只是个案,示威抗议为什么要针对整个警察体系? A:美国警察体系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暴力执法事件频出?背后的社会政治法律因素是什么? 为什么美国警察的职权范围巨大,需要承担的责任反而很小? 宪法上对于警察职权有何约束?司法上高院对此有何判例?立法上相关具体的法律是如何被一步步推动出来的?警察系统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Q:和平抗议不就可以了么?为什么要打砸抢?谴责打砸抢有问题么? A:这个问题很复杂,本讲座主要从哲学层面辨析: 如何区分抗议中不同类型的暴力?哪些暴力在哪些情境下是合理的? 如果打砸抢不对,不对在哪儿?谁有立场和资格指责它不对?抗议的参与者和抗议的观察人,在评价抗议中的暴力现象时,切入点和结论是否应当有所不同? 当讨论一件事情的对错的时候,如何区分它是“可辩护的”和“可谅解的”?这种区分如何影响到我们安排道德关注点和道德优先级? ![]() 主讲人: 林垚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曾经执教大陆和香港若干高校,目前回到耶鲁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博士学位,研究范围包括哲学、政治理论、宪法、美国政治、中国政治,长期进行公共写作,参与社会运动和法律援助。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n 13, 2020 | |||||||||||||||||||||||||||||||||||||||||||||
第一百六十二期:曼哈顿图鉴
auto
These little town blues
Are melting away I'll make a brand new start of it In old New York If I can make it there, I'll make it anywhere It's up to you, New York, New York 有人戏称:纽约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要在行政区域里重复它的名字:纽约,纽约。 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来自哪里,都在这里被赋予了“纽约客”的头衔。伴随这个富含城市精神的称号,是这座城市带给你的灵感和力量,就像歌词所说:If I can make it there, I'll make it anywhere. 曼哈顿,纽约市的核心,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从原住民时期、荷兰殖民时期、英国殖民时期再到现在,曼哈顿的城市发展既是美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人类城市文明的杰出代表。在历史上,美国的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汽车和公路发展的影响。大多数的美国城市,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市中心再城市化四个过程;然而如今美国人口密度最高的曼哈顿,却并未遵循这一典型发展轨迹。在长约13.4英里,宽约2.3英里的曼哈顿长岛上,居住着一百六十二万九千左右的常住人口,和难以统计数目的流动人口;而在四百年前,华尔街以上的曼哈顿都是被植被覆盖的低矮丘陵。 本期沙龙,多次参与曼哈顿市政建筑项目的王鼎坤将通过几百年来曼哈顿地图的变化,从建筑和城市发展的角度探讨是什么样的原因造就了如今的曼哈顿。他将从17世纪的“新阿姆斯特丹”到”新约克“,追朔到1811年的 Commissioner’s Plan、20世纪初的移民潮和摩天楼运动,再整理到美国州际高速运动、911等事件对曼哈顿城市肌理的影响。同时,他会将纽约与洛杉矶、芝加哥、巴黎、北京等其他特大城市进行横向比较,阐明城市发展背后的原因,阐述一些城市发展观念的争论。 曼哈顿滋养了纽约文化沙龙,所以这期沙龙对我们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欢迎作为纽约客的你来听听这座城市的故事。 ![]() ![]() 主讲人: 王鼎坤 Assoc. AIA, State of New York。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2019年毕业于卡耐基梅隆大学(Bachelor of Architecture),现于纽约STV Inc.就职。曾参与过纽约中城Ziegfield Ballroom,长岛铁路(LIRR)某车站,杜克大学昆山校区图书馆等项目。作为一名助理建筑师,他经常在纽约的大街小巷观察游窜,并喜欢研究纽约以及美国整体的城市历史进程。在业余时间,王鼎坤也很喜欢音乐和旅行,并在2019年夏天驾车走过了美国本土38个州。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an 26, 2020 | |||||||||||||||||||||||||||||||||||||||||||||
第一百六十一期:沙龙圆桌:博雅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auto
纽约文化沙龙始终将自己视为博雅教育的实践者(我们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划分类别就是成人继续教育)。我们相信,教育(Education),区别于训练(Training),培养的是人格而不是工具。通过教育,我们培养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我们懂得区分事实与观点,我们学会批判与分析,我们拥有审美与自律。除此之外,好的教育应当赋予人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校园之外可以自己获得以上各方面的成长。在这样的理念和实践上,沙龙和唯理中国惺惺相惜。这次,我们请来唯理中国的联合创始人陶子谦,和大家分享他们在中国实践博雅教育的经历与思考。
“教育”一词涵义很广,它可以指代灌输或训导,可以指学校、各类组织或培训机构给学生提供的服务与产品,也可以指一个拥有自己研究范畴和方法的学术领域。在本次圆桌讨论中,主讲人将从提供教育产品的非营利组织的角度分享对于博雅教育的理解。 在主讲人眼中,博雅教育包含两大特点:互动式教学和宽广的课程体系。首先,在一个施行博雅教育的课堂中,讲师是讨论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而非一个权威的知识库。课堂交流往往是双向或者多向的,而不是单方面灌输。这样的互动对于思考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博雅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往往擅长解过程和答案都相对确定的问题,但在遇到从定义问题到解答问题都有大量不确定性的领域(例如大多人文和社科类学科)时就手足无措。在主讲人的经验里,以灌输为主、缺乏激励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是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其次,博雅教育对于学习广度的要求有两大重要意义:其一,很多学科是一个公民所必须要了解并初步学习的。没有对这些学科的基本了解,人们就无法准确地理解社会问题和处理这些问题的对策;其二,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需要跨学科解法,开发这些解法需要拥有多个学科的知识储备。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大多中学只提供极为有限的课程选择,而国内大学生学习与专业无关的课程的热情和自由度也很有限。 因为博雅教育可以帮助解决应试教育所导致的思考能力和公民素养缺失,我们决定以短期暑期学校的方式开始小规模地施行博雅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曾面对各种理论和可行性方面的质疑。博雅教育是否是精英/贵族教育?成功地施行博雅教育是否取决于目标学生群体的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中国推行博雅教育是否有意义?是否可行?与美国高中和大学所采用的形式相比,需要做哪些修改? 主讲人将根据其五年来运营唯理中国和举办唯理书院的经验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以上问题。 ![]() 关于唯理中国: 唯理中国是由有志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的海内外学⽣组成的⾮营利学术联盟,致⼒于在中国推⼴博雅教育。自2015年成立起,我们为学生们提供了超过140门课程与博雅教育体验。现日常运营项目有唯理书院、线上课程、播客-唯理对谈与唯理通讯(newsletter),更多信息请参见veritaschina.org. 沙龙圆桌不收取门票。名额有限,我们会根据收到的报名信息筛选参与者,发出正式邀请。请在11月26日晚11点之前填写报名表。 我们会于次日给所有报名者发邮件告知筛选结果。 主讲人: 陶子谦 唯理中国联合创始人,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年级学⽣。他在康奈尔⼤学读⼤⼀时与朋友⼀起创办了唯理中国。唯理中国以⾮营利的形式为国内的中学⽣和⼤学⽣提供暑期项⽬、线上课程以及播客等教育资源,以此帮助改善中国教育体系的不⾜之处。唯理书院是唯理中国的旗舰项⽬。它的课程体系是唯理中国根据美国各⼤学⼴泛使⽤的博雅教育体系独⽴开发⽽成的,旨在改善国内教育课程选择少和填鸭式授课等问题。⾃开办以来,唯理书院⼴受参与者的好评。在法学院,陶⼦谦是Asian Law Review的执⾏编辑,Journal of Business Law的助理编辑,和Asian Pacific American Law Students Association的理事会成员。他参与了多个由Gideon Parchomovsky教授主导的公司法研究项⽬。他的学术兴趣是法律经济学。在课余时间,陶⼦谦是⼀个健美爱好者。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30, 2019 | |||||||||||||||||||||||||||||||||||||||||||||
第一百六十期:我们的平权之路去向何方?
auto
2019年10月6日,一群海内外志愿者将“中国米兔展”(Exhibition of #MeToo in China)带到了纽约。这是它第一次走出国门,寻找到了新的发声和活动空间。在此之前,中国米兔展相继在北京、广州、成都举行,但却两次被迫中止,因为展览本身就是发声与抗争的一部分,它们并不是静止的史料再现,而是为正在进行的运动赋能。
而纽约米兔展,只是近几年在以纽约为代表的海外城市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中国女权活动之一。离散在海外的中国青年社群传承了曾经青年女权行动派的星火,继续维护和培养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 自2012年起,国内曾涌现出一批有着鲜明公民意识的青年女权行动者,被称为“女权行动派”,她们以积极的发声和行动推进各种女性议题:反家暴与亲密关系暴力、反职场性别歧视、反高校录取歧视、反性骚扰、婚姻自主、女同权益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亲眼见证了女权行动者们如何积极介入时事热点,问责政府机构和企业,并推进立法与政策去为女性争取平等的社会资源和公民权利。但随着2014年起社会管制力度的加强、审查的越发严厉,青年女权运动出现了诸如去中心化、去政治化、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国内转移到海外等变化趋势。关于那些曾经活跃在国内各大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和社区里的青年女权行动者,留存在大众舆论和人们记忆里的印象已逐渐模糊,Ta们在寻找新的空间与机遇的过程中也面临了更多挑战。 性别平权,任重道远,中国大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纽约文化沙龙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曾经办过三期女权主题沙龙,分别是来自吕频、梁小门的《女权万花筒,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来自郑楚然(大兔)、肖月(肖美丽)的《为行动而生——两位女权行动派的思考与实践》;以及来自闾丘露薇的《#MeToo 在中国》。这次沙龙,由两位女权主义者,米米和库伯,带来关于中国女权运动的新视角的反思。她们希望从两个普通中国女性,同时也是新一代青年女权主义行动者的视角,带领大家回顾青年女权行动者的历史,介绍Ta们所推动的一些重要平权议题,并且分析现今青年女权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意义。 我们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公民,要么是一位平权主义者,要么还没有被启蒙。期待你加入我们的讨论,开启新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的不公和歧视,去为弱势者发声。 ![]() 主讲人: 米米亚娜 米米是一名女权主义者、独立写作者和社会创新项目设计师。她曾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城市设计专业获建筑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空间,毕业后于西南民族大学任建筑系讲师,后赴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社会创新设计,并从事一些自媒体工作,较擅长性别、政治、社会、教育、传播等泛社会科学领域的话题。米米长期关注和推动中国性别平权议题,自2017年起,她开始致力于普及公民教育,在国内外组织过十多次公共活动,包括讲座、分享会、工作坊等,话题覆盖女权主义实践、单身女性、女性与消费主义、社交媒体运动、非暴力沟通、环保与城市废弃物处理、社会创新项目策划等。 库伯 库伯是一名社会创新设计师和广告媒体人。她曽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学习新闻传媒专业,研究方向是新闻数据可视化,毕业后回国在新媒体和品牌公关行业工作,也在湖南卫视做过编导和导演,之后来到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社会创新设计。学习社会创新设计期间,库伯参与过纽约及全美多个社会创新设计项目,项目主题包括青少年性教育,可持续环保,弱势群体反歧视反暴力等。她擅长调研采访,活动组织和视觉叙事方面的工作。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24, 2019 | |||||||||||||||||||||||||||||||||||||||||||||
第一百五十九期:沙龙圆桌:信息自由的乌托邦与现实
auto
在互联网刚刚发展的80年代,美国出现了密码朋克(cypherpunk)运动,涌现出了许多关于如何保护信息自由的想法,以及实现去中心化信任的信息系统。密码朋克运动不止有《神经漫游者》这样的小说,也有一批人设想和实现了许多保护信息自由的技术。这些想法和技术在一次次与政治和法律系统的拉锯中散布开来,带来了比特币、PGP、wikileaks等项目,影响深远。
一代人之后的现在,互联网技术与用户已融为一体。web2.0中心化的平台获得了巨大成功,让用户的数据集约在平台的服务器上。AR/VR已来,脑机接口正在地平线上。中心化的平台为人们提供计算与存储,但棱镜门、剑桥分析事件、数字极权等信息安全问题屡上头条。信息中心化的带来的问题从科研论文版权、公共数据蔓延到个人隐私和政治权力,引发新的撕裂与关注。而与此同时,去中心化理念的已经在程序员与程序中传开,开源软件已经成为互联网生态的基石。 正如密码朋克们设想的,信息自由已经影响了社会方方面面,而信息自由需要的,正是各个领域的参与。区块链技术的逐渐成熟,又给分布式系统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拉锯。分布式系统具有带来巨大变革的潜力,但从信息自由理念与实践的短短历史中可以看到,理解甚至规束这种变革,需要不同领域的知识互通和共同努力。开放版权、网络中立等话题变得尤为重要,也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值得讨论。 本期沙龙圆桌,我们邀请了Matters的技术合伙人刘果,和来自706纽约青年社群的伙伴们一起,聊聊数字集权、密码无政府主义与分布式网络,讨论信息技术背后的思潮与价值观,幻想可能的未来。 ![]() 关于706 青年空间: 706是个青年文化品牌,起源于宇宙中心五道口的706青年空间。706北京已经举办了上千场活动,发起了数十个创新项目,世界各地有趣好玩的青年人在此汇流,同时706北京是一个集住宿(短期和长期),酒吧,活动,学习一体,以706本部和围绕本部周边12个生活实验室聚集的一个青年线下空间生态。 除了706北京,706目前试图通过去中心化的模式在各个城市创造706社群,孵化各个城市的706生活实验室,并且进一步挖掘并孵化具有潜力的合伙人项目,同时,706也希望通过社群式的学习,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让青年人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公众号:qnkj706 沙龙圆桌不收取门票。名额有限,我们会根据收到的报名信息筛选参与者,发出正式邀请。请在10月28日晚11点之前填写报名表。 我们会于次日给所有报名者发邮件告知筛选结果。 主讲人: 刘果 曾在北大学习生态学,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学习地球系统科学。原甲骨文高级软件工程师,现为Matters Lab技术负责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5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03, 2019 | |||||||||||||||||||||||||||||||||||||||||||||
第一百五十八期:单口喜剧在中国
auto
近年来,几档综艺节目在国内引爆了单口喜剧的热潮,将中国初生代单口喜剧演员推向大众视野。同时,看线下演出也成为许多城市青年的娱乐选项。如果你觉得自己够幽默,还能在开放麦上小试身手。
单口喜剧是舶来品。纽约,作为单口喜剧的圣地,每天都有大小各类演出,无数大师在这里诞生。英语和中文的单口喜剧,语言本身固然是天然的隔阂,不同文化催生出的差异也值得观察与玩味。喜剧,只是逗笑而已吗?美国人为什么笑,中国人为什么笑?单口喜剧在中国的本土化中,保留了什么,衍生出什么?单口喜剧演员在你笑完之后,还希望刻下些什么? Norah 是一位中英双语单口喜剧演员。坐标上海的她频繁在国内外登台,也为诸多国际明星开场。这种双语和双文化的环境让她对这项在中国刚兴起的西方喜剧形式有着近距离的观察和思考。本期沙龙,Norah 将和我们分享她的所见所想,以及她个人演出单口喜剧的奇特经历(比如在火人节上)。 本期沙龙还安排开放麦环节,每人3-5分钟。如果你想上台试试,请发邮件给 nyshalong@gmail.com 并告知姓名。你的门票我们包了! ![]() 本次活动收费,10月17日23:00前:$10/人,在此之后与现场付款:$15/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nyshalong.com/news告知。 主讲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5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Oct 19, 2019 | |||||||||||||||||||||||||||||||||||||||||||||
第一百五十六期:机器能思考吗?
auto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工程界的新热点,科幻电影中那些能够使用语言以假乱真的“强AI”几乎曙光在望;然而图灵提出的关于机器是否有“智能”的问题却仍挥之不去,仿佛笼罩在工程学的晴朗天空上的一朵哲学的阴云。如今,特斯拉带火了自动驾驶,AlphaGo战胜了柯洁,无处不在的个性化推荐和精准推送。数十年里软件技术和硬件的性能提升,终于将这个“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真实的带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没有解决当年的疑问,反而将其更直观地摆在我们面前。 本期沙龙将从哲学角度探讨什么是 “人工”,什么是 “智能”,什么是 “意识”,什么是 “逻辑” 和 “逻辑门”。通过追溯从笛卡尔、图灵直到当代心灵哲学的逻辑线索,整理从牛顿的机械论宇宙观到20世纪物理学的范式革命,澄清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概念的边界,本次沙龙力图理清人工智能问题背后连接着的世界观争论,以及我们判断某个机器是否具备 “真智能” 的诸标准,并阐明其间的矛盾,追溯疑难发生的原因。 ![]() 本次活动收费,8月15日23:00前:$10/人,在此之后于现场付款:$15/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nyshalong.com/news告知。 主讲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5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ug 17, 2019 | |||||||||||||||||||||||||||||||||||||||||||||
第一百五十五期:中国新闻业的现状与未来
auto
过去六七年里,关于中国的新闻业,我们听到的似乎只有坏消息。的确,在政治高压、商业危机和被污名化的三重打击之下,中国新闻业离2000年前后的黄金年代已经非常遥远了。但是,失守和退步并不是故事的全貌,因为有一批新的行动者,在利用新的平台和新的空间,以新的方式实现新闻业的目标。本期沙龙将直面中国新闻业的困境,展现新的行动方式,并一起探讨未来的可能性。 ![]() 主讲人: 方可成 方可成,宾夕法尼亚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博士,原《南方周末》报社记者,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政见CNPolitics和新闻实验室发起人。2019年8月起将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5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n 16, 2019 | |||||||||||||||||||||||||||||||||||||||||||||
第一百五十四期:另一种科幻
auto
《银河科幻小说》主编戈尔德曾说:“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科幻小说那样,尖锐地揭示人们的理想、希望、恐惧以及对时代的内心压抑和紧张感。“科学揭示了瑰丽奇幻的宇宙奇观,也展现了匪夷所思的神秘内核;技术突破了人类的生理极限,也挑战了根深蒂固的社会习俗。科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幻想舞台:在科幻创作中,人们畅想穿梭宇宙的太空神话,也透过技术反思人性的疆域。 2019年是中国科幻的里程碑年。《流浪地球》第一次让国人在屏幕上感受到国产科幻的浩瀚星辰,也让更多华语科幻作家呈现于大众视野。除了刘慈欣描述的宏大宇宙,也有郝景芳、刘宇昆等笔下的奇幻中国。如果说前者延续了黄金时代的雄心壮志,那后者更聚焦于科技飞速发展下的异化本土。 本期沙龙的主讲人陈楸帆就是以现实主义和新浪潮风格著称的代表科幻作家。相比于望眼太空的宏大叙事,他更关注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与人性变迁。他曾就职于 Google、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在专注动作捕捉与虚拟现实的科技公司担任高管——这些经历给他带来前沿技术对社会影响的真切观察和反思。他的笔下既有被废弃的垃圾岛,也有深圳的城中村;既有被人工智能模糊了的创作边界,也有代孕技术挑战下的亲子关系。 本期沙龙,陈楸帆将和我们探讨:在科技加速变化的今天,为什么科幻是更能反映现实的文学类型?科幻背后的诗学及认知功能是什么?什么是“科幻现实主义”实践?科幻写作如何与科技创新互动?他的作品如何从现实到科幻再回到现实? 现实生活已经如此错综复杂,高度分化的学科体系让大众难以厘清个中微妙。科幻作为不同思维体系的桥梁,为我们呈现已经发生的未来。 沙龙结束后,陈楸帆会现场签售最新出版的《荒潮》英文版。我们在此也想收集你对主讲人和主题的问题,请点击这个表格提问,你的问题有机会将在现场得到陈楸帆的回答。 ![]() 访谈者:慕明 本名顾从云,毕业于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系。谷歌程序员,业余科幻小说作者。2016年开始创作中短篇科幻小说。作品重视概念与风格的创新,视角新颖,设定独特。文章散见于不存在日报,豆瓣阅读,《文艺风象》,《中华文学选刊》及各类选集。曾获2017年,2018年豆瓣阅读征文大赛科幻组特别奖,2018年未来科幻大师征文一等奖。部分作品翻译输出中。 本次活动收费,5月2日23:00前:$10/人,在此之后于现场付款:$15/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nyshalong.com/news告知。 主讲人: 陈楸帆 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及艺术系,科幻作家,编剧,翻译、深港城市双年展策展人,九三学社成员。世界科幻作家协会(SFWA)成员,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CSFA)会长,Xprize基金会科幻顾问委员会(SFAC)成员。曾11次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3次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世界奇幻科幻翻译奖等国内外奖项,作品被广泛翻译为多国语言,在许多欧美科幻杂志均为首位发表作品的中国作家,代表作包括《荒潮》(已输出七国语言版本,国际版电影改编中)、《人生算法》等。曾在Google、百度及科技创业公司诺亦腾有超过十年的管理经验,现为传茂文化创始人,聚焦泛科幻领域的IP开发,科幻科普传播,以及科技与文化艺术产业的跨界合作。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5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04, 2019 | |||||||||||||||||||||||||||||||||||||||||||||
第一百五十三期:沙龙圆桌:基督教与科学
auto
科学和宗教都在探求真理,但使用的方法不尽相同。科学研究依赖人类的理性,而宗教需要人在理性之上有信心的一跃。历史上科学与教会的关系难解难分:遗传学之父孟德尔是一位神父;被教会迫害的伽利略至死没有放弃天主教信仰。 可是对于现代人来说,科学和宗教还能兼容吗?要回答这个跨学科的问题,首先需要对现代科学和宗教信仰都有充分了解。 本期沙龙圆桌,我们邀请到两位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督徒,跟大家一起探讨科学和宗教各自的本质、目的和边界,以及宗教能为人提供什么。主讲人骆旻奎教授从事表观遗传学研究与教学,主讲人容朗殷是理论天文物理在读博士生。 他们需要时时面对科研工作与信仰之间的矛盾吗?他们真的相信,两千年前的巴勒斯坦有位叫耶稣的人从死里复活吗?还是说他们也不是真信,不过是向宗教里找寻心理安慰罢了?如果你有类似的疑问,愿意与主讲人当面探讨,我们邀请你参加这次圆桌讨论。 ![]() 主持人:黄潇潇 西三一大学传播学本科,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硕士,研究近现代汉藏关系。译有《一位藏族革命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等。现就职于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沙龙圆桌不收取门票。名额有限,我们会根据收到的报名信息筛选参与者,发出正式邀请。请在4月15号周一晚11点之前填写报名表。 我们会于次日给所有报名者发邮件告知筛选结果。 主讲人: 骆旻奎 纽约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副教授,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从事化学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研究和教学。201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新晋创新人员大奖;2015年Eli Lilly生物化学奖。 容朗殷 纽约Flatiron Institute和罗格斯大学五年级理论天文物理博士生。研究范围涵盖星系形成和演化,以及早期星系形成和宇宙再电离的相互影响。现时主要工作包括为新一代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JWST)提供观测预测和模拟数据。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5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pr 20, 2019 | |||||||||||||||||||||||||||||||||||||||||||||
第一百五十一期:沙龙圆桌:【问题网络计划】“爱”在大脑中是什么?
auto
本次沙龙圆桌的讨论形式脱胎于李枝蔚的“问题网络计划”。实用地说:该计划反对被动地接受灌输,“不明觉厉”或是“增加储备”都让人心里安慰,却不是认知上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相信每个思考的个体都可以做信息的主人,利用问题网络的模型,可以让学习者在接触全新领域时,快速理解关键概念,搭建出的知识框架。不实用地说:好奇心让人激动和快乐,而问题就是帮你按下好奇心的开关,享受思维的乐趣。
讨论形式: Step1:在引导人提出中心问题后,参与者共同讨论,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出自己关心的具体的问题。 Step2:引导人把问题归类,按照一定逻辑决定接下来的讨论议程(通常讨论3个以内的子问题)。 Step3:在每个子问题下,参与者提出自己的猜想以及验证方法。 Step4:当想法通过讨论成熟以后,引导人会提供相关的学术研究证据作为参考和对比。 话题:“爱”在大脑中是什么? “爱”是一个极难定义的概念,甚至在许多讨论“爱”的专著中,定义也极为模糊(“love is the great intangible" -- A Natural History of Love)。是不是使用神经科学的工具,反而能帮我们认清爱的生理本质?比如最近的一个戏剧“The Neurology of the Soul”中,男主角用脑成像和他的神经科学理论,发现了妻子移情别恋的证据,这种操作在科学上真的可行吗?限制科幻成为现实的,是脑成像工具,还是神经科学理论,或者还有其它的根本科学逻辑需要厘清?类似“神经科学家找到负责‘爱’的脑区”这种新闻,究竟有何可疑之处? 更多关于问题网络计划,请参考2017年的小总结。 参与方式: 沙龙圆桌不收取门票。名额有限,我们会根据收到的报名信息筛选参与者,发出正式邀请。 请在3月20号周三晚11点之前填写 报名表, 我们会于次日给所有报名者发邮件告知筛选结果。 关于【沙龙圆桌】 纽约文化沙龙诞生于我家的客厅。那时十几个常客围坐沙发,撸猫品茶聊天,是我理想中“沙龙”的样子。随着沙龙发展壮大,每期活动越来越像讲座,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少,听众与主讲人的讨论与碰撞愈发困难;我常怀念过去的时光。 于是,我们发起了【沙龙圆桌】项目。具体说,在上百人的公众讲座之外,我们也希望有一些小规模的讨论和聊天,回归到名副其实的“沙龙”。为了限制活动规模,便于讨论,“沙龙圆桌”发出邀请时,会在报名表中提几个问题。我们将根据报名者的背景和答问契合度,选取一部分朋友发出邀请。我们希望在选择时兼顾契合度与差异性,让圆桌讨论高效、精彩。这里没有“听众”,每个人都是沙龙的讨论伙伴。 非常感谢沙龙的长期赞助伙伴、王珺律师事务所提供场地! ——赵智沉 主讲人: 李枝蔚 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在读,研究计算认知科学,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好奇心的生理基础与算法,业余项目包括建立不同学科的问题网络体系。在本科毕业后的间隔年曾主持近30场各种横跨各学科话题的问题网络线下沙龙。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5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23, 2019 | |||||||||||||||||||||||||||||||||||||||||||||
第一百四十九期:难⺠危机与欧洲的价值焦虑
auto
在欧洲近年经历的各种“撕裂”中,难⺠危机⽆疑是其中最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过去⼏年⾥,从英国脱欧到⺠粹崛起,欧洲发⽣的⼏乎所有重⼤政治事件背后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它成就了默克尔,却⼜成为她政治⽣命终结的主要诱因。它点燃了深埋于⼈⼼之中对于他者的恐惧,将⺠族主义政党送上了许多国家政治舞台的中央。它撕裂了欧洲——从东到⻄,从南到北——但⼜以⼀种奇妙的⽅式团结了欧洲。从2014年开始的这场难⺠潮虽已度过最严峻时期,但它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还远未结束。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场危机? 中⽂语境⾥对难⺠危机的讨论,也可以⽤“撕裂”来形容。在“圣⺟婊”和”键盘侠“的激烈对骂之外,似乎缺乏⼀种有深度也有温度的视⻆,来观察、谈论这场危机。 在本期沙⻰⾥,你将听到对于欧洲难⺠危机的深度梳理回顾:它是如何⼀步步发酵起来的?它包括了哪些关键性的争议、⼜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案?它怎样影响了欧洲当今的政治版图? 你还将听到主讲⼈的亲身经历。作为旅居欧洲的难⺠议题报道者和曾经的⼈道援助⼯作者,她亲⻅的⼀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从中东沙漠⾥⼨草不⽣的难⺠营地,到希腊边陲与世隔绝的难⺠⼩岛,从柏林最“危险”的移⺠安置区,到充斥着反对难⺠标语的意⼤利选举现场... ...难⺠危机如何引发了欧洲⼈的价值焦虑:欧洲到底是什么?它⼜如何迫使⼈们反思这样的问题:“我们”是谁、“他们”⼜是谁? ![]() 近期部分代表作 被共和国遗忘的⼈们:我在巴黎游⾏现场与⼗位“⻩背⼼”聊了聊 到农村去、到国外去:⾦融危机⼗周年,希腊年轻⼈的艰难选择 “最严数据法”GDPR今⽇⽣效,能否将数字时代的权⼒关进笼⼦⾥? 那些忧伤的欧洲年轻⼈,⻢克思能否治愈你们的失落? 芬兰⽆条件基本收⼊实验:乌托邦照进现实,还是福利国家的挽歌? 起底意⼤利五星运动:⺠粹在欧洲的新⾯孔 捷克总统⼤选:⼀场旷⽇持久的东⻄之争 扛住难⺠危机之后,默克尔还凭什么实现四连任 我去了柏林难⺠聚集区,探访传说中的“极端派清真寺” “荷兰特朗普”的崛起之路 本次活动收费,2月15日23:00前:$10/人,在此之后于现场付款:$15/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nyshalong.com/news告知。 主讲人: 王磬 现任界⾯新闻驻欧洲记者,欧洲时政观察平台“欧罗万象”(微信公号:EuroScope)创始⼈之⼀。她毕业于北京⼤学中⽂系、荷兰莱顿⼤学区域研究所,后旅居欧洲七年。她的记者⽣涯致⼒于向中⽂世界讲述⼀个复杂的欧洲,报道涵盖了欧盟政治、选举、难⺠与移⺠、⺠粹运动、性别、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她也关注中国在欧洲的⽇益扩张。她曾⻓期为端传媒、财新、澎湃、时尚先⽣等撰稿。在为中⽂媒体担任驻外记者之前,她曾供职于荷兰国际⼴播电台、欧盟对外⾏动署,2016年期间她在约旦带领团队开展针对叙利亚难⺠的⼈道主义援助项⽬。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4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17, 2019 | |||||||||||||||||||||||||||||||||||||||||||||
第一百四十八期:身体规训——被现代社会定义的“健康”
auto
健康,或许是唯一刺穿社交网络壁垒的永恒话题,尽管它以不同面貌出现在朋友圈中:保健、养生、长寿、排毒、减肥、举铁、长跑、素食、断食、低脂、低碳……
你一定看了许多健康相关的科普——比如,要保持健康的体型,就必须少吃多运动,不能摄入太多热量(卡路里),不要吃高糖高油的东西,也不要成天宅在家打游戏;或许你也开始热衷健身 App、可穿戴技术、泡健身论坛,并相信这些技术进步会给你提供有章可循的方案,自己克服诱惑和惰性,真实地促进健康。 然而,从一个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研究者眼中,这一切的逻辑都并不简单。任何知识、技术与产品的诞生,都有它的社会背景;我们对于流行知识的认知,都会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并呈现为真实可见的历史过程。它在细微之处左右着我们的行为,背后的经济与资本逻辑或许你从来没有思考过,但如果你一旦看见,那么你会对“健康”二字有更深刻的认知。 比如,为什么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全世界范围内的人都开始迅速长胖?难道大家都集体变得好吃懒做了?如果说中国从物质匮乏走向丰富导致了大量的人中年发福,那么发达国家的趋势又如何解释? 甜点什么时候开始成为餐饮标配?食物越来越甜,是人类的口味在自然演化吗?科学对糖的认识赶上食品工业的滚滚巨轮了吗? 为什么我们没办法好好锻炼?是健身房不够多,还是我们的居住环境就不适宜运动?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把你困在家里,这样的结界是如何产生的? 健康相关的 app 越来越多,你对于自己知道得越清楚,就越能掌控自己的健康吗?它们解决了你的问题,还是创造了新的问题?或者把你的身体作为精准广告投放的新战场? 健康啊,不仅要靠个人的奋斗,更要参考历史的进程。 ![]() 本次活动收费,2月7日23:00前:$10/人,在此之后于现场付款:$15/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nyshalong.com/news告知。 主讲人: 李子 毕业于北京大学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长期从事科学传播以及科学与技术话题的写作,关注方向为技术伦理、健康与公众科学传播;科学松鼠会成员,果壳特邀主笔,美国科学促进与发展协会(AAAS)EurekAlert! 2019年国际记者 fellow。目前在佐治亚理工大学攻读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STS)博士。微博@李子李子短信 。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4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09, 2019 | |||||||||||||||||||||||||||||||||||||||||||||
第一百四十七期:基因编辑婴儿:上帝的手术刀 or 潘多拉的魔盒?
auto
2018年11月底,一条来自深圳的消息引爆了科学界,全球舆论哗然。露露和娜娜,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中国科学家贺建奎用 CRISPR 技术对双胞胎婴儿的 CCR5 基因改造,声称这两个婴儿从此获得了可遗传的对艾滋病的免疫力。这个引发了全世界的科学家强烈谴责,《科学》杂志更将其评为年度“科学崩坏”事件之一。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涉及了许多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抛开科学谈论这次事件,无异于盲人摸象。本期沙龙,来自哈佛大学的田禾,将着重介绍相关的科学背景,并聊一聊相关的伦理考量。CRISPR 是怎么回事?人类编辑基因的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了?编辑 CCR5 基因真的可以令婴儿获得对艾滋病的免疫力吗?贺建奎发明的,是一种新的艾滋病疫苗吗? 基因编辑技术可否用来治疗疾病,甚至制造“超人”?科幻电影《Gattaca》会不会变成现实?这项新技术对人类社会是福是祸?为什么主流科学届对贺建奎如此愤怒?我们应该对这种新技术应该持何种态度? 无论你想了解基因编辑技术,还是想探讨生物伦理,或者希望探讨这次事件对人类的深远影响,你都可以在这里获得权威客观的解释和诚恳犀利的见解。 ![]() 主讲人: 田禾 田禾,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化学学士。洛克菲勒大学化学生物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4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03, 2019 | |||||||||||||||||||||||||||||||||||||||||||||
第一百四十六期:《虚你人生》观影及导演吴皓访谈
auto
如果说诞生于西方的互联网在中国衍生出独特的生态宇宙,那直播是这个宇宙里明暗规则错综复杂的江湖。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量已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为7.88亿。在直播爆炸式发展的几年,一度出现400家平台混战的局面,看直播成为从一线城市到乡镇的许多人的主要娱乐方式。
在这个江湖里,主播、平台、公会、粉丝、金主之间的资金流动动辄以万记,这在阶层流动性日益枯竭的中国社会给普通人提供了一条迅速上升的捷径。于是,无数欲望、痴迷、崇拜、嫉妒、愤恨、虚荣、控制、疯狂在这里上演,一些人被推上神坛,有的人被打回现实。 拥有美国留学背景和多年互联网从业经历的吴皓近距离观察着这个江湖的众生相,追踪了两位当红主播的起落、生活变迁及屏幕前后的精神状态,拍下这部比《黑镜》更魔幻现实的《虚你人生》(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本片今年在各大电影节饱受好评,获SXSW西南偏南影展评审团大奖、Doc Edge Festival 最佳纪录片导演奖等奖项。此次吴皓导演携片赴纽约展映,特别为纽约文化沙龙开设专场。影片结束后,吴皓导演会接受我们的访谈,并回答观众的问题。 ![]() 影片介绍: 以赚钱养家为志的人气女歌手、迷惘都市的贫困打工仔和身家千万的网络笑星,三位主人公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直播平台上追逐与挣扎,力图改变自身命运,却逐渐意识到在网络世界里找寻幸福比在现实世界中更加虚幻……影片聚焦近几年来被资本市场热捧却鲜被大众深入了解的中国互联网直播产业,借三位个性迥异、各有所求的主人公的故事线,揭露“主播——粉丝——财团”这一横跨现实与虚拟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纽带。直播的网络世界里少了现实的条条框框,是一个更加简单粗暴的社会——金钱主宰着一切。主播追逐著名利、富豪享受着追捧、穷人们觉得这些财富似乎触手可得,也幻想着逆袭人生。每个人的欲望迷失在虚拟世界的游戏规则中,而人最终沦为资本的棋子。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一切都血淋淋地真实着。 电影官网原价$15 (+fee),沙龙专场优惠价$10 (+fee)。请在 Eventbrite 活动页上购票,截止日期11月30日。届时请凭购票二维码入场,现场不确保有余票。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nyshalong.com/news告知。 中文影片,英文字幕。访谈和问答用中文进行。 ![]() 《虚你人生》预告片: 主讲人: 吴皓 曾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后留学美国获得了Brandeis University 生物硕士以及美国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MBA 学位,在互联网行业曾就职于美国运通、Excite@Home 和阿里巴巴等中美知名企业。 2011 年底他辞去全球最大旅游网站TripAdvisor 中国区总经理的职务,投身于纪录片和写作,现专注拍摄中国当代题材的纪录片,并在美国智囊机构 New America 任兼职研究员。吴皓的纪录片曾在全球众多电影节参展获奖,并在美国 PBS 和英国 BBC 等众多电视台播放,获得了媒体及观众的好评。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4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Dec 02, 2018 | |||||||||||||||||||||||||||||||||||||||||||||
第一百四十二期:象牙游戏,我在非洲卧底调查
auto
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于2018年3月19日在肯尼亚去世,终年45岁。这头45岁的雄性北方白犀牛名为“苏丹”,体型巨大,但个性非常温和,据它所在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介绍,“他是一头温柔的巨兽”。
当这个新闻头条触动着世界各个角落里人们柔软的内心时,有这样一群年轻的中国青年,曾经深入非洲奥佩杰塔保护区,亲见这头温柔的巨兽在这个星球上的最后时刻。这些青年致力于建立中国青年人同世界在生态保护领域上沟通的桥梁,让“野生动物保护”从一句温情的口号,落地为人人可以参与其中的切实行动。 非洲野生动物保护问题可能是中国人走向环球而又同时与世界存在诸多隔阂的其中一个缩影:世界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有许多的误解,觉得“中国人都买象牙”,而中国对于世界也有诸多不解,譬如“野生动物保护是什么”,“NGO是什么”,“西方人有心用象牙问题抹黑中国”。而在这样的沟通隔阂和对峙中,许多野生动物如大象、犀牛、穿山甲濒临灭绝。 在这样的问题中,为了减少中国与世界的隔阂,具有国际视野又兼具中国声音的中国青年人,是否能扮演一个特殊的角色,搭建起独特而重要的桥梁? 此次纽约文化沙龙,有幸请到黄泓翔,一位多次深入非洲参与卧底调查国际象牙犀牛角走私贸易的中国青年学者,同我们分享他在非洲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动人故事。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关系的研究生,黄泓翔由好奇心引领来到非洲,到成为野生动物保护的调查人员,他的真实经历被记录在Netflix纪录片《象牙游戏》(The Ivory Game)当中。影片揭露了3万多头大象从惨遭屠戮,到成为中国商店里精雕细刻价值不菲的工艺品背后,亚非两大洲的非法象牙贸易路线。他的勇敢和无畏,通过大屏幕的折射,改变着世界对于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而在他多次深入非洲的历程中,他见证越来越来多中国的青年,同他一样走进非洲,被眼前严峻的生态环境所震撼。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将生态保护作为未来事业发展的坐标,即使在离开非洲以后,也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影响着身边的人提高世界公民的意识,参与到生态保护,这个自上而下的世界大潮之中。 ![]() 本次活动收费,9月20日23:00前:$10/人,在此之后于现场付款:$15/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此页告知。 主讲人: 黄泓翔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作为多家中外媒体的特约撰稿人和国际组织的特聘顾问,他自2011年开始赴南美、非洲十多个国家调研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环境与社会问题。2014年,经由哥大孵化支持,他在肯尼亚成立了作为哥大国际发展实习基地的社会企业中南屋,致力于帮助中国青年人通过调研、实习、游学、义工等方式走进非洲拉美等地的一带一路国家。纪录片《象牙游戏》主角之一。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4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Sep 22, 2018 | |||||||||||||||||||||||||||||||||||||||||||||
第一百四十一期:《幻想交响曲》的幕后故事
auto
纽约是戏剧人的天堂。众所周知的百老汇是演绎经典的典范,而实验性强烈的外百老汇也为戏剧界发掘和培养大量世界级的剧目和演员。
1998年,木偶大师 Basil Twist 对法国浪漫派主义代表作曲家柏辽兹带有自传性质的《幻想交响曲》进行了具有实验性的水下光影呈现,获得了观众和戏剧界的一致好评。2018年,一度轰动纽约戏剧界的水下芭蕾偶剧《幻想交响曲》(Symphonie Fantastique)回归外百老汇,荣登《纽约时报》“剧评人推荐榜单”并应观众要求两度加演。 从《幻想交响曲》首演至今的20年间,Basil Twist 成为了世界知名的艺术家,见证了纽约戏剧界的变化。在致力于创作与推广偶剧的同时,Basil Twist 还参与创作了歌剧、芭蕾以及百老汇剧,获得了无数大奖,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麦克·阿瑟天才奖。 本期讲座由纽约文化沙龙与 HERE 艺术中心《幻想交响曲》共同主办,邀请到 Basil Twist 与观众分享他作为外百老汇剧导演与木偶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参与创作戏剧、电影、歌剧、芭蕾等各类艺术体裁作品的过程。在分享之余,更有机会现场近距离观赏 Basil Twist 的偶剧表演。 ![]() About Basil Twist: 出生于旧金山,现居纽约的 Basil Twist 是偶剧表演世家的第三代传人,也是法国沙勒维尔-梅济耶尔市国立高等偶戏艺术学校(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e la marionnette)唯一一位美国毕业生。来到纽约后的二十多年里,Basil Twist 作为一名极具创新精神的设计师、导演及表演家赢得了国际赞誉。他创造出标志性的梦幻偶剧世界有着相当丰富的表演风格与空间:无论是在私密如娱乐酒吧的场所,亦或是在宏伟如音乐厅的舞台。他在话剧、舞蹈、歌剧与电影领域也是一位广受欢迎的合作者。原创作品包括:《幻想交响曲》(Symphonie Fantastique)、《睡美人》(La Bella Dormente Nel Bosco)、《道具返》(Dogugaeshi)、《糖果屋》(Hansel and Gretel)与《春之祭》(Rite of Spring)等。参与创作的百老汇作品包括:《查理和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皮威秀》(The Pee Wee Herman Show)、《你好,百老汇》(Oh Hello!)与《亚当斯一家》(The Addams Family)。电影作品包括:《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在舞蹈方面,他为由 Tulsa Ballet 与 BalletMet 芭蕾舞团联合呈现的《桃乐丝与奥兹国王子》世界首演担当了布景及木偶设计;并与舞蹈大师 Christopher Wheeldon 合作,参与创作了杰弗瑞芭蕾舞团(Joffrey Ballet)的新版《胡桃夹子》(Nutcracker)等。 戏剧方面,他还创作了 Oskar Eustis 剧团在“公园里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in the Park)中《哈姆雷特》的剧中剧表演。 Basil Twist 独特的艺术手法为他赢得了不少奖项及公众认可,更拓展了偶剧在当代的艺术性与工艺水平的技术性。Basil Twist 是一位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现居纽约,担任 HERE 中心 Dream Music 偶剧项目的艺术总监。 Symphonie Fantastique from Working Pictures on Vimeo. 主讲人: Basil Twist Basil Twist is a New York City-based puppeteer who is best known for his underwater puppet show, "Symphonie Fantastique". He was named a MacArthur genius grant recipient on September 29, 2015.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4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ug 05, 2018 | |||||||||||||||||||||||||||||||||||||||||||||
第一百四十期:区块链 101
auto
互联网承载着人类的乌托邦梦想,经历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在数家巨头掌控的互联网服务下,频发的用户隐私泄漏丑闻让大众愈加担心信息垄断的风险。
2008年,一位自称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神秘人在一个密码学邮件列表中发布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俗称比特币白皮书),发明了区块链(Blockchain)和基于其上的比特币(Bitcoin)概念。时至今日,随着虚拟币的行情疯长,这些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其背后的”区块链“概念也逐渐走出技术极客和技术民主化倡导者的圈子,频频出现在金融、创业、投资乃至大众文化中。 这股风潮不禁让人回想起 .COM 泡沫。技术革新往往伴随泥沙俱下,潮水退去方显技术本质。但是,区块链的数学基础相当晦涩艰深,这让人们很难辨清真正有前景的应用场景和技术研发方向。在这期沙龙里,我希望从零开始向大家介绍区块链的基本概念与模型,它如何解决“去中心化共识”的难题,巧妙的奖励机制如何鼓励人们通过“挖矿”而扩增网络规模,以及基于其上的“智能合约”能为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提供什么可能性。 声明:这期沙龙侧重基础知识和原理,进阶话题涉及不多,欢迎大家提问讨论。我不会讲偏向经济的部分,例如比特币是否会取代政府发行货币,虚拟货币的投资价值等等。 关于区块链的线上文章和线下活动非常多,但从科普角度来说我非常不满意。它们或者是近乎信仰的狂热,或者是担忧泡沫的唱衰,或者是打着技术幌子的忽悠。即使是真诚的科普文章,有的充盈含糊不清的拙劣比喻却无法解释清机制和原理,有的充斥艰深的计算机和数学术语而将外行拒之门外。是否存在这样一条路径:用尽少的专业知识、不避讳需要深思的逻辑链条、避免言之无物的大词,冷静地解释清楚一项新技术的原理和面临的困境?我相信是可以的。因为我在科普广义相对论时做到了。 ![]() 主讲人: 赵智沉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本科物理专业。密歇根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弦论专业。现任软件工程师。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4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n 03, 2018 | |||||||||||||||||||||||||||||||||||||||||||||
第一百三十九期:#MeToo 在中国
auto
2017年,西方社会的#MeToo运动如火如荼,似有席卷全球之势。与此相对,在中国,虽然也有部分女性响应,但总体而言媒体和公众对此议题关注却相当有限。不想峰回路转,自今年年初,中国高校开始接连爆出性侵、性骚扰案件。中国也正在加入#MeToo运动之列吗?
更进一步,#MeToo作为一项社会运动,在相对封闭的社会是否有可能大幅推进?在缺乏街头抗议和线下行动的背景下,仅仅依靠互联网的公共舆论,它是否能够实现社会动员、塑造集体身份,从而产生集体行动?在本期沙龙中,我们将从中国的媒体制度、信息传播途径、互联网文化,以及公民参与等角度切入,探讨以上问题。 ![]() 本次活动收费,5月8日23:00前:$10/人,在此之后于现场付款:$15/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此页告知。 主讲人: 闾丘露薇 宾州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即将任教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闾丘露薇是知名媒体人,曾任凤凰卫视采访总监、记者、评论员,以及哈佛大学尼曼学者。她的研究方向为威权主义中的审查以及宣传,媒体与社会运动。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3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10, 2018 | |||||||||||||||||||||||||||||||||||||||||||||
第一百三十八期:数字时代的全球社会运动:变与不变
auto
从“橙色革命”到阿拉伯之春,从占领华尔街到雨伞运动,城市抗议在我们这个时代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什么让成千上万的市民自发走上街头?不同阵营、不同阶层的联合在什么情况下才成为可能?抗议会给一个社会带来怎样的持续性影响?在本期沙龙的前半程,我们将以乌克兰和香港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下半场,我们将扩展讨论近十年以来全球社运浪潮的几大特征:首先,城市空间的占领运动成为新的斗争模式,参与者不再满足于同一天上街,而是学会了安营扎寨,黑块、艺术行动主义等策略,同时他们也在重塑城市空间。其次,几乎所有社会运动都存在基于互联网的动员,人们开始怀疑运动是否还需要领导者,传统的运动组织模式是否还可行。最后,欧美社会出现激进左翼和激进右翼的回潮,运动之间的跨国学习更加普遍。由此我们会进一步讨论,崭新的行动方式是否可以带来持久的社会改变?前互联网时期的运动遗产,是否还能为当代行动者带来启发? ![]() 本次活动收费,5月3日23:00前:$10/人,在此之后于现场付款:$15/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此页告知。 主讲人: 王也 纽约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政见”撰稿人。此前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王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威权主义和政治统计方法,目前关注当代城市抗议,以及机器学习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夕岸 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端传媒等媒体撰稿人,主要关注数字劳工和社会运动,欧美极端右翼与激进政治。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3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05, 2018 | |||||||||||||||||||||||||||||||||||||||||||||
第一百三十七期:究竟什么是交互设计?
auto
你可否留心生活中精妙或糟糕的设计?你是否曾面对淋浴控制水温和水量的把手摸不着头脑?键盘键位布局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iPhone 为什么不需要使用说明书?迪士尼乐园如何在宏观流程和微观细节上精准操控游客的情绪流程?
交互设计可能是最被大众低估的领域之一。有人视之为可有可无的风格包装,有人认为只有核心技术才能推动产品发展;产品设计者常常缺乏用户的视角,用户面对糟糕的设计首先怀疑自己的打开方式,同时缺乏欣赏优秀设计的“审美”。 交互设计当然远不止这些。一位优秀的交互设计师必须精通硬件与软件、机械结构、系统工程、人体工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美学、民俗、宗教。优秀的交互设计应当考虑包括极端情况下的各种使用场景,必须设计合理的学习曲线、抗干扰能力和容错机制。 伴随技术发展,交互设计有时让新技术适应人的自然特质,有时教育人新的交互方式。从命令行到图形操作系统,从物理按键到触碰手机,人与机器的交互迅速迭代演化。如今,语音指令、VR、AR等技术带来新的交互逻辑和体验,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也愈加模糊。交互设计是令人着迷的综合学科,交互设计师是嗅觉敏锐的终身学习者。 这期沙龙,非常有幸邀请三位 Google 的 User Experience(用户体验)设计师:杨硕、方贞硕和李茜做客沙龙。他们从事过不同门类的产品设计,将从技术与设计理念的发展历史、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设计细节以及博物馆和主题公园的沉浸式体验设计三个视角和大家分享他们眼中的交互设计。 ![]() 非常感谢东方创客对本期沙龙提供的场地支持!东方创客 (Lair East) 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作为美国东部第一家以“科技+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创业社区,Lair East通过整合其强大的中美投资资源、创业社群网络、文化娱乐产业资源优势,长期致力于帮助中美创业公司稳健成长,并打造一个集联合办公空间、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孵化器及企业创新加速器的综合性跨境创新创业生态圈。公司网站:www.laireast.com 本次活动收费,4月19日23:00前:$10/人,在此之后于现场付款:$15/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此页告知。 主讲人: 杨硕 Google用户体验设计师,乐窝联合创始人,曾从事互联网金融的用户体验咨询工作。研究生毕业于 UIUC 工业设计专业,热衷于数据可视化、计算机历史以及认知科学。 李茜 Google纽约交互设计师。曾就职于Gallagher & Associates、美国运通银行手机交互部、摩托罗拉用户体验中心。设计涵盖博物馆空间交互体验设计、Digital Storytelling、智能硬件、移动应用。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纽约Parsons设计艺术学院。相信“体验”无处不在,致力于将交互设计更无缝融入生活,让生活充满更人性化的设计。 方贞硕 Google高级交互设计师。机械工程+车身设计转交互设计。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专业,前Mozilla Firefox交互设计师。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3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pr 21, 2018 | |||||||||||||||||||||||||||||||||||||||||||||
第一百三十六期:沙龙圆桌:朱日坤的《查房》与中国独立电影
auto
2017年底我们办了第一期沙龙圆桌,作家、媒体人查建英老师和大家畅聊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潮变迁。圆桌效果极好,不同视角的观点在有序、高效的交流中迸发,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没有静坐的听众。
于是,我们策划了第二期沙龙圆桌。来自北京的独立电影人朱日坤带来他的纪录片作品《查房》,一部视角和呈现方式都非常独特的独立纪录片。片后,主讲人会和大家交流在中国做独立电影和独立纪录片的感悟,以及最核心的部分,来自你的提问与分享。 这期沙龙圆桌照例不收取门票。名额有限,我们会根据收到的报名信息选择参与者名单发出邀请。 朱日坤,出生于中国广东。客家人。电影策划人和制作人。他于1996~2000年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货币银行专业学习。在校期间曾参与创立一个电影网站。2001年他建立现象工作室和现象网,并开始独立电影的放映活动。他在2003年创立了中国纪录片交流周,2006年与栗宪庭等在北京宋庄联合成立北京独立电影展。后两个影展合并为北京独立电影展。编辑过几本有关中国电影的书籍,制作和发行过众多中国独立电影。担任过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圣彼得堡Message to Man、首尔数字电影节、罗马亚洲电影节等影展评委,曾经日本庆应大学客座研究员、Burns电影中心(美国纽约州)客座策划人等在大学和电影机构活动。从2013年至今,朱日坤开始个人的独立电影创作,完成《查房》《档案》《尘》《欢迎》和《安妮》等作品。影片曾经在法国真实电影节、IDFA、意大利Festival dei Popoli、西班牙马德里纪录片电影节、维也纳电影节、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香港独立短片和影像节、英国格拉斯哥国际短片节、釜山国际短片电影节、Doclisboa、Watch Docs、One World、CPH-DOX、瑞士Wintethur、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纽约MoMa、亚洲协会等五十多个影展和机构放映,并获得多个奖项。他同时也是一位艺术策展人,策划过多个艺术活动和展览。 《查房》简介: 2012年夏的一天,我和一些朋友到江西新余探访当地的一些朋友和活动者。在当地晚上在一个酒店住下后,遭遇十多警察深夜过来查房。我提前打开放在旁边桌子上的小摄影机记录下了这一个过程。 关于【沙龙圆桌】 纽约文化沙龙诞生于我家的客厅。那时十几个常客围坐沙发,撸猫品茶聊天,是我理想中“沙龙”的样子。随着沙龙发展壮大,每期活动越来越像讲座,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少,听众与主讲人的讨论与碰撞愈发困难;我常怀念过去的时光。 在今年的新任理事会上,我们探讨了沙龙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包括【沙龙圆桌】项目。具体说,在上百人的公众讲座之外,我们也希望有一些小规模的讨论和聊天,回归到名副其实的“沙龙”。为了限制活动规模,便于讨论,“沙龙圆桌”发出邀请时,会在报名表中提几个问题。我们将根据报名者的背景和答问契合度,选取一部分朋友发出邀请。我们希望在选择时兼顾契合度与差异性,让圆桌讨论高效、精彩。这里没有“听众”,每个人都是沙龙的讨论伙伴。 非常感谢沙龙的长期赞助伙伴、王珺律师事务所提供场地! ——赵智沉 主讲人: 朱日坤 独立电影策划人和制作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3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17, 2018 | |||||||||||||||||||||||||||||||||||||||||||||
第一百三十五期:语言对认知的影响:来自双语者的启示
auto
如果你认真思考过思维的本质,语言是绕不开的结点。 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并不是单纯将思想付诸声音与图像、用于交流的媒介;语言可能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思维的边界,使得世界上并不存在那么多“不可言说之物”;甚至有人主张,语言就是思维本身。 随着语言学、心理学、以至最近重获青春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讨论不再是语言哲学家的专利。对于各个语种甚至多语种使用者的研究,让人们对这个话题有了新的切入点。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增多,不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纯粹的单语者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各种不同程度双语者乃至多语者的比例正在逐渐提高。那么,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对于我们会有哪些语言之外的影响呢?本讲座将基于一些实证证据,介绍双语经验对于双语者在认知,情绪,道德决策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影响。希望能够引发听者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 早在四年前,CUNY的心理系博士生陈俊卿就主讲过第23期沙龙《语言如何影响思维——一些来自认知科学的证据》。在那期沙龙里,俊卿例举了大量不同文化、民族对于颜色、方位、时空隐喻等基本概念的用语区别以及相应的认知差异,引发了许多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讨论。这几年,陈俊卿做了许多基于多语言者的研究,相信会给这个话题带来全新的视角与观点。也欢迎各位,作为双语者,作为被试参与到俊卿的研究中。 ![]() 主讲人: 陈俊卿 The Graduate Center, CUNY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对语言与文化经验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加工这一问题特别感兴趣。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3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24, 2018 | |||||||||||||||||||||||||||||||||||||||||||||
第一百三十三期:为行动而生——两位女权行动派的思考与实践
auto
刚刚过去的2017年对女权主义者意义非凡。《时代》把年度人物献给“打破沉默的人”,向勇敢女性的致敬;社交媒体上的“#MeToo”运动,把反对性骚扰和提倡性别平等的讨论,推向全球范围的社会变革。我们认为,女性的整体处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度量衡,是探测社会健康的一枚银针。
同时,在中国,“女权主义”这个词汇通过一系列行为艺术、媒体传播、法律行动,近年来变得越来越引人瞩目。女权行动主义的魅力不仅在于她能够帮助人们重新反思这个世界的秩序,还在于她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让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找到方法,继续推动性别平等。即便遭遇了2015年的“女权五姐妹”事件等各种挫折与打击,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也并没有停止不前。 本次纽约文化沙龙有幸请到的两位主讲人,都是中国青年女权行动派的骨干参与者,她们既是演讲者,也是行动家。她们希望和沙龙的朋友们一起回顾青年女权行动派的运动理念和实践经验,总结她们的行动尝试和思考。同时,她们将从个人体验出发,和大家分享她们作为“麻烦制造者”的另类人生。 ![]() 本次活动收费,1月10日23:00前:$10/人,在此之后于现场付款:$15/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此告知。 该场地需要安检,请观众请务必带ID并15分钟入场。 地点:Opera Learning Center, The Metropolitan Opera Guild (located on the sixth floor of the Samuel B. & David Rose Building) 地址:70 Lincoln Center Plaza, New York (on the North side of W. 65th Street, between Broadway and Amsterdam Avenue) 主讲人: 郑楚然(大兔) 中国青年女权主义活动家、自媒体作者、女权淘宝店店主、终身行动派。因2015年在三八妇女节前夕发起反性骚扰活动被刑事拘留37天,大兔被国际媒体称为中国“女权五姐妹”之一。她是美国Ms.杂志2015年全球最励志女权人物联合获得者,英国BBC2016年巾帼百名获得者。 肖月(肖美丽) 中国青年女权行动派的骨干参与者,平面设计师。曾获得美国外交杂志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联合国妇女署及网易女人评选的女性传媒大奖等奖项。2012年起参与、策划、发起了诸多反对性别暴力和性别歧视的公开倡导活动,以2013年从北京步行至广州2300多公里,倡导校园性侵防治的“美丽的女权徒步”最为著名。现居广州,处于不断被逼迁的状态。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3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an 12, 2018 | |||||||||||||||||||||||||||||||||||||||||||||
第一百三十二期:全球化退潮中的移民时代
auto
纽约,文化,沙龙。
六个字,三个词,都是“移民”。 纽约自不必说,我们这栋楼David & Samuel Rose Building的命名人David Rose和Samuel Rose就是两个出生在耶路撒冷的犹太移民,19世纪末随父母移民到纽约,在这里兴旺发达终成曼哈顿地产业五大家族之一,是活生生的“美国梦”代言人。注意,这五大家族里面没有姓川的。“文化”也和“移民”息息相关。移民们将自己各自的文化带到他们的目的地,他们的文化和当地的文化交融、互动、碰撞、冲击、乃至厮杀,最终形成了新的文化,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被“移民”重塑的“文化”。甚至我们现在用的“文化”这个词都是日本的“和汉词”,是汉文化流传到日本被明治日本人借用来翻译西方文化中新词汇的独特产物。而“沙龙”就是Salon的音译,而这种以增进交流、愉悦自身为目的的聚会本身就有着独特的“移民史”:始于意大利城邦、随文艺复兴和美蒂奇家族进入法国宫廷、借助法国文化的强势地位传播到欧美各地。可以说,没有人类的迁徙和移动,纽约无法诞生、文化无法繁荣、沙龙无法流行,我们也就没有缘分今天齐聚一堂。 不夸张的说,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史。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足迹踏遍五大洲七大洋,将文明的火种洒遍这颗蓝色的星球。可以说“移民”才是人类的常态,任何人都不应当对“流动”心怀畏惧。但和过去不同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移民的新时代,地球人的流动性之大、流动率之快、流动距离之远,都达到了人类历史的最高水平。我们时刻都在流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移民。 但是移民也成为省市、国家、地区乃至全球性的问题:从北上广限制外来人口的软硬政策,到日本韩国台湾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危机,到涌入欧洲动摇欧盟体制的叙利亚难民危机,到高举反移民政策问鼎白宫的特朗普,到弥漫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恐怖袭击......无一不体现着这个全球移民时代的巨大张力和冲击力。可以说,如何正确的认识和管理移民已经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时代问题。 人为什么要移民?移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有效的管理移民?美国的移民现状到底如何?这些将是本次沙龙试图解释的问题,游天龙将和在座的每一个移民一起探索现实和印象之间的鸿沟、话语和政策之间差异。 (什么?你说你是土生土长的华裔美国人?那也是“第二代移民”嘛,欢迎一起来!) ![]() 本次活动收费,1月4日23:00前:$10/人,在此之后于现场付款:$15/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nyshalong.com/news告知。 该场地需要安检,请观众请务必带ID并15分钟入场。 主讲人: 游天龙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Justice Studies博士,研究兴趣包括全球化、全球移民、移民政治、移民企业、劳动与就业法。美国政治、历史、法律、社会均有涉猎。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3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an 06, 2018 | |||||||||||||||||||||||||||||||||||||||||||||
第一百三十期:解构无厘头的极简幽默
auto
Tango的小画,总是让人在会心一笑与拍案叫绝后持续回味。
Tango说他的作品充满了无厘头与无意义,但你仔细品咂那些巧思背后的逻辑,你能体验到一个受过数学与工程设计的广告设计师的解构思维。看了Tango的画,你会发现,当你将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翻转一个视角去看待,可以产生这么多有趣而又合理的连结。Tango的小品常让读者好奇,是什么样的经历给他带来巧思泉涌?什么样的视角让他解构生活素材、重构极简幽默?当他的作品在海外展出,是否也获得跨文化的共鸣? 本期沙龙,Tango会为我们敞开心扉,聊聊他的背景如何塑造了创造灵感,并结合他的得意之作,带领我们进入一次解构练习。 区别于以往的讲座,这将是一次体验丰盈的沙龙。针对海外受众,Tango的画作集结成册《Backside of the Moon》,Tango将在本期沙龙上签售新书。感谢Bennett Media Studio提供上下两层的分享空间,感谢出版社Skyhorse Publishing将空间布置成挂满Tango画作的画廊。沙龙会提供酒水、饮料、点心、零食,希望这是一次迸发你的创作灵感的热闹聚会! 如果你足够幸运,还可能获得Tango亲笔为你所作扑克系列。 Tango的:微博,Tango在一席的演讲:《无厘头与无意义》。 ![]() 本次活动收费,12月7日23:00前:$10/人,在此之后于现场付款:$15/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nyshalong.com/news告知。Tango届时也会携新书现场签售。 请在活动开始前15分钟入场。 主讲人: Tango 本名高幼军,上海人,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清华美院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如日中天的广告业,现为上海朗仪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2010年底,Tango开始在微博上创作“一日一画”,逐渐受到广大粉丝的喜爱。他在无厘头的漫画中融入巧思,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解构,让人在幽默一笑中得到治愈。 Tango在新浪微博拥有80多万粉丝,已在世界各地举办多场展览,国内合作客户包含西门子、OMEGA、JEEP等,在海外的展览也得到《纽约时报》等媒体的关注。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3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Dec 09, 2017 | |||||||||||||||||||||||||||||||||||||||||||||
第一百二十九期:真实与现实——《差馆II》放映及周浩访谈
auto
如果你关注中国纪录片,你不可能没有看过以下任何一部:《大同》、《书记》、《高三》、《差馆》、《棉花》、《厚街》、《龙哥》、《急诊》、《日子》。
而你第一次看周浩导演的作品时,也许会困惑:它们为什么没有《舌尖上的中国》的清晰条理,为什么不像《海豚湾》爱憎分明?我带着问题去看,希望得到简单的答案,却为什么越看越混沌、越看越失焦? 毋庸置疑,纪录片的本质仍是一种镜头语言。但是纪录片的创作者更大胆无畏的摒弃商业利益的原始追逐和工业制作的谄媚审美,将它的镜头无限的贴近平凡和丰富的灵魂,捕捉那些挣扎或释放的生命脉动,而这些脉动连接着它背后的社会体制和郁结。因为与真实最近,纪录片拥有其他镜头语言无法企及的力量,足以跨越文化的沟壑,给予我们长久的心灵震撼和对社会问题的拷问。 本次沙龙有幸邀请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导演周浩,协其作品《差馆2》来纽约与大家分享创作心得。周浩最为职业纪录片导演,曾做过10余年记者。2001年开始制作纪录片,其作品百余次在世界各地电影节入选、获奖。2014年,《棉花》获第51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2015年,《大同》获第三十一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第九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纪录片奖,蝉联第52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周浩在一席上的演讲:《以纪录片之名》。 现场播放影片《差馆 II》介绍。 ![]() 访谈主持人:庄巧祎 ,纽约媒体人、记者。 主讲人: 周浩 职业纪录片导演,曾经做过十多年记者。2001年开始制作纪录片,其作品百余次在世界各地电影节入选、获奖。2014年,《棉花》获第51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2015年,《大同》获第三十一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第九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纪录片奖,蝉联第52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2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18, 2017 | |||||||||||||||||||||||||||||||||||||||||||||
第一百二十八期:自然博物馆、金钱与政治正确的起源
auto
沈辛成,纽约文化沙龙的老朋友,曾主讲第105期沙龙:《除了抽水马桶,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纽约供水排水的历史》。他曾遍访纽约数十家博物馆,写下红遍社交网络的纽约博物馆攻略,比绝大部分纽约客更懂纽约。数年后,他重新审视博物馆与人和历史的关系,拷问自己在美国的成长经历,探访许多和我们一样的异乡人,用自称为“一口鸡汤一口饭”的写作风格,集结为册,就是你将在沙龙上有机会抢到的《纽约无人是客:一本37.5°C的博物馆地图》。它不仅是一本跨空间的旅纽必备手册,也能激荡起你跨时间的成长共鸣。
这也许是第一本提到纽约文化沙龙的出版物。 主讲人的话: 实话实说,博物馆是让人不安的场所。 每个成年人都会自负地认为,自己既有的知识已经够了,而博物馆的存在,尤其是当我们把博物馆想象成“知识的殿堂”的时候,它的存在像是在不断提醒我们:不,你还无知得很呢。一把年纪了,风风雨雨走过不少了,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也够养家糊口的了,谁会希望自己一直暴露于这样的羞辱之下呢?这就是博物馆不讨人喜欢的原因。 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交一样,如果一个人每次出来吃饭聊天都是无懈可击的样子,永远掌握最终的发言权,你为失恋烂醉如泥的时候,他西装笔挺地嘲讽你阅历的肤浅,这样一个人,你怎么会把他当朋友呢?所以,你总得想办法,找一个场合把他灌醉,待他酒入舌出,把他风光背后的丑事捋一捋。然后,等他酒醒了,他装也装不下去了,你看他的心态也平和了,这就好做朋友了。同理,要让人喜欢博物馆,最好的办法,就是掀开他理性公正客观的面具,将他不为人知的过去娓娓道来。 博物馆藏品的物性赋予了知识不该有的寿命,于是秩序变得粘稠,生活在这样慢一拍的价值体系中,我们早已如水中之鱼,浑然不知水的存在。所以,要不要尝试一种进阶玩法:去博物馆不是去学习知识的,而是去学习知识是如何变成“知识”的。 从肖像画师Charles Wilson Peale家1786年的橱柜,到三俗至尊的纽约“美国博物馆”,从自然历史博物馆关于“政治正确”的路线之争,到史密森学会在爱国主义和学术自由间的左右为难,我用发生在费城、纽约、华盛顿的四个故事,七个人物,给你说一说美国博物馆的黑历史。与其把博物馆当作“知识的殿堂”高高供着,不如把它当作“知识的工厂”检查检查,我替你拿起产品来,你好好端详,看看剔除权力、金钱与社交欲望之后,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里,还能剩下些什么。 沈辛成会带少量新书现场签售,先到先得。 ![]() 请在活动开始前15分钟入场。 主讲人: 沈辛成 佐治亚理工学院科技史在读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复旦大学考古学硕士,北京大学博物馆学本科, 从事给排水工程的比较城市史研究。《纽约无人是客》作者,美国时政播客“说沈马”主播/主笔,长江日报“科技小史”专栏作家。在“一席”做有“幸福村为什么没有抽水马桶”一讲,另有独立唱作专辑《草,毕业不快乐》。曾参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9/11国家纪念馆、纽约历史学会和上海科技馆的研究与策展工作。爱看电影,职业猫奴。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2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04, 2017 | |||||||||||||||||||||||||||||||||||||||||||||
第一百二十七期:Pan Yu Liang: A Chinese Painter in Jazz Age Paris
auto
Among many art, music and literature lovers, particularly devotees of Modernism, the expatriate community in France during the Jazz Age represents a remarkable convergence of genius in one place and period—one of the most glorious in history. Drawn by the presence of such avant-garde figures as Joyce and Picasso, artists and writers fled the censorious cultures of their homes in China,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head for the free-wheeling scene in Paris, where they made contact with rivals, collaborators, and a sophisticated audience of collectors and patrons.
The outpouring of boundary-pushing novels, paintings, ballets, music, and design was so profuse that it belies the brevity of the era (1918–1929). Among them was the fascinating and supremely talented painter Pan Yu Liang (潘玉良), the first woman from China selected for a scholarship at the Ecole des Beaux-Arts. She joined an elite cadre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already in Paris, including Xu Bei Hong, Fu Lei and Zhou Enlai. This talk will frame her achievement as an artist and teacher, including her tempestuous return to teach in Nanjing and Shanghai, with stories of other notable talents in the creative community of Paris between the wars. 本期活动使用英文。 ![]() 主讲人: Charles A. Riley II Charles is the director of the Nassau County Museum of Art and a professor at Clarkson University.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recently published book Free as Gods: How the Jazz Age Re-invented Modernism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which includes a chapter on Pan's life in Paris, as well as 31 other books and numerous articles for such magazines as Art & Auction, Art & Antiques and Fortune. He has curated exhibitions in Taiwan (at the Chimei Museum 奇美博物馆), Berlin, Amsterdam and New York, and is a regular art critic reviewing for the web site hamptonsarthub. His next book, Rodin and his Circle, will be published in Taiwan simultaneously in Chinese and English.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2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Oct 22, 2017 | |||||||||||||||||||||||||||||||||||||||||||||
第一百二十六期:中国社会创新潮流、共创趋势和“商业向善”
auto
“工作”一事所涵盖的意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丰富。
千禧一代的年轻人不再只把工作和谋生划等号,而是把离开学校之后继续学习的机会、自我价值的实现的诉求、自己如何与他人以及世界相处的探索等种种的需要,都投射到工作以及工作的场域,互联网的发展则帮助他们变化出各种各样的新工作。 随之而变的,还有人们组织在一起共同工作的形态。尽管其中大部分组织仍被称为“商业公司”,但人们正在赋予它除盈利之外,越来越多的创新需求和社会责任。 2006 年,Jay Coen Gilbert、Bart Houlahan、和Andrew Kassoy 联合创立了非营利性机构 B-Lab,致力于推动全球范围内商业向善(Business for Good)。 为了重新定义商业领域的“成功”标准,B-Lab 通过建立共益企业(Benefit Corporation)认证体系——让所有企业“运用商业之效力,打造世界之美好”。企业不仅应该力图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企业”,更要成为“为了更好的世界而存在的企业”。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逾 2000 家企业被认定为共益企业。 在这个时代,工作不仅为了养家糊口,还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商业可以成为一股巨大的能量,为社会与环境带来更多的福祉与美好;而这些创新的落地需要更多的开放赋能,与跨界人士共创。 这股潮流很快就流入了中国。 2011 年,中国内地第一个关注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的平台 BottleDream 成立。 2017 年,BottleDream 成为中国内地第五家、也是首家媒体型共益企业(简称 B CORP)。 2013 年,中国华南首家联合办公社区(Co-working Community)“一起开工社区”成立,三年多来坚持推动年轻人的跨界协作,不断钻研高效的共创和创新组织运作的方法。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于 2016 年荣获“全国联合办公行业社群运营奖”。2017 年初,“一起”发布国内首个以“共创”核心的工作平台 YITOPIA,致力于为有创新需求的组织赋能,通过促进更多灵活有创造力组织的涌现,让更多创新落地。 一起开工社区与 BottleDream 的联合创始人阿菜、BottleDream 联合创始人及 CEO 衷声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参与、推动、见证了社会创新在中国的发展。而共益企业、共创、新工作主义的概念近些年来也在中国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BottleDream 和一起开工分别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在中国,要如何做社会创新,如何为组织注入共创的基因,如何建设共益企业?中国年轻人又是如何看待和参与这股新潮流的呢? 9月28日晚,阿菜和衷声将通过网络直播,分享他们的故事,介绍中国的社会创新、新型工作形态(共创趋势)和“商业向善”潮流。 ![]() 主讲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2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Sep 28, 2017 | |||||||||||||||||||||||||||||||||||||||||||||
第一百二十四期:失衡的世界——民粹主义浪潮下的战后世界秩序
auto
过去几年中,欧美诸多老牌或新兴的民主国家相继出现政治危机,二战以后逐步建立的国际秩序仿佛一夜之间风雨飘摇。不少人将这一波政治浪潮归结为过度全球化引起的右翼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反弹。但这样简单的概括,是否忽略了欧美各国不同的历史脉络与制度背景,在危机的发生、应对、转化与联动上所扮演的独特而错综复杂的角色?当我们试图理解当前的世界局势及其前因后果时,应当如何整合国际视野与在地知识?本次沙龙,我们邀请到了“欧罗万象”团队的王中原、宋迈克和“选·美”团队的林垚、游天龙,来和大家聊聊这些问题。
他们将会讨论民粹主义与民主的关系,民粹主义的类型与社会经济动力学,欧美当前国族主义民粹浪潮的来龙去脉,并对比其异同。主讲人还会深入分析今年以来欧美各国政治情势的最新发展,包括刚刚过去的英、法大选、即将到来的德国选举,以及美国特朗普行政团队的政策思路及其后果,等等。 非常感谢选·美团队赞助本期沙龙! ![]() 欧罗万象是一个关于欧洲事务的观察平台、以播客和文字的形式,追踪热点的欧洲政治新闻、也关注冷门的欧洲政治知识。它也是一个关于欧洲的中文知识共同体,聚集了一群散落在欧洲各国的学者、媒体人、知识青年,旨在通过对话、分享、传播,来描绘一幅更精准、更完整的欧洲图景。 ![]() 选·美(iAmElection)是中文世界最专业的美国研究自媒体。选·美的作者遍布美国各顶级高校,研究领域覆盖美国政治、美国宪法、美国社会、美国历史、美国法律、政治哲学、经济金融、国际关系、比较政治、区域研究、世界历史、种族问题、多元社会、移民研究、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 ![]() 费用: 本次活动收费:6月28日23:00前:$10/人。在此之后与现场付款:$15/人 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沙龙网站告知。(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 主讲人: 游天龙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Justice Studies博士,研究兴趣包括全球化、全球移民、移民政治、移民企业、劳动与就业法。美国政治、历史、法律、社会均有涉猎。 林垚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曾经执教大陆和香港若干高校,目前回到耶鲁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博士学位,研究范围包括哲学、政治理论、宪法、美国政治、中国政治,长期进行公共写作,参与社会运动和法律援助。 王中原 荷兰莱顿大学讲师,海牙校区国际研究项目论文指导老师,“欧罗万象”栏目和播客联合创办人。政治学本硕博一条道走到黑,专业做比较选举、政党和代议制度研究,业余参与各类选举的实地观察。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2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02, 2017 | |||||||||||||||||||||||||||||||||||||||||||||
第一百二十三期:民主为何陷入困境?从全球化看中国政治变革
auto
这个世界在变化。
以英国脱欧、世界范围内民粹主义抬头、“美国第一”的特朗普成为总统后的种种作为来看,全球范围去全球化现象此起彼伏。 从气候变化,到全球安全,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的角色在发生变化;而中国外交不再韬光养晦,开始“奋发有为”,力图重塑世界秩序。 与此同时,十九大将至,中国政治将面临巨大变局。如此变局不仅将决定中国的未来,更将影响世界秩序的重塑和全球化的未来。回顾中共十三大政治改革的愿景,三十多年来的道路令人唏嘘。全球化、世界民主进程、中国民主化的尝试相互交织角力,历史的琢磨不透让人对未来更感扑朔迷离。 本期沙龙有幸邀请到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政治系教授吴国光,以他对中国顶层政治的亲历和深入了解,以及对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长期观察和分析,和我们讲述二十一世纪全球化与民主进程的关系,并试图把中国经验带入与全球主流思维的对话。吴教授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总理赵紫阳先生智囊,参与中共十三大前后政治改革政策的研究与制定,是中共十三大报告政治改革部分的执笔人之一。 主讲人的话: 基于讲者新著Globalization against Democracy: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apitalism after its Global Triumph,这次讲演,结合讲者在1980年代亲身参与中共十三大政治改革的经历,和自那之后对于中国变革及全球化的多年思考,试图梳理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政改的脉络,重点讨论二十一世纪全球化与民主进程的关系,从全球资本主义所具有的独特制度架构这一层面,来解析已经高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变革的历程、模式与前景。讲者将首先与听众分享自己从参与中国改革到关注全球化的心路历程,介绍中国政治改革在不同波次上的重点和关联,继而分析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兴起的制度内涵,阐述全球资本主义的四个政治经济学特性,并在这个背景下透视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巨大代价,评说后冷战时代民主进程所遭遇的新困境。讲者治学,强调对于现实、历史和理论三个维度的融汇观照;这次讲演,将植根中国融入全球化这一现实,融贯从冷战时代历经后冷战到今天的所谓“非全球化”(de-globalization)这三十多年的历史发展,超越市场经济与其批判者之间的意识形态藩篱,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高度,把中国经验带入与全球主流思维对话的场域。 ![]() 主讲人: 吴国光 现任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政治系教授、历史系教授、中国研究与亚太关系讲座教授;1982年北京大学文学学士,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硕士,199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1980年代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秘书、《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参与政治体制改革政策设计,是中共十三大报告“政治体制改革”部分的起草人之一;1989年后历任美国哈佛大学尼曼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鲁斯研究员、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王安博士后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目前兼任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印度、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出版的十多种英文学术刊物编委,也是设于中国、香港、台湾和海外的多种华人学术机构的董事或理事,包括香港研究资助局人文社会科学常任评审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主要为比较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兼及政治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国史,研究兴趣涵盖资本主义及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政治问题、中国政治制度及民主化转型、政治合法性、精英政治、政治传播与大众媒体、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多边主义外交、人类安全与全球治理、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中共历史等;出版英文书籍九种、中文书籍十六种,代表作有China’s Party Congress: Power, Legitimacy, and Institutional Manipul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Globalization against Democracy: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apitalism after its Global Triump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赵紫阳与政治改革》(香港, 1997)等;另有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刊发于Asian Survey, China Quarterly,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Third World Quarterly等多家国际领先学术期刊;一些著作并被译为法、日、韩等文种出版。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2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n 16, 2017 | |||||||||||||||||||||||||||||||||||||||||||||
第一百二十二期:非洲影像-肯尼亚贫民窟与黑帮
auto
“Heros often come from the most unlikely of places.”
非洲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2000年5月,《经济学人》曾把这片土地定格为“失落的大陆”,即使在新的世纪里依然摆脱不了战乱和饥荒的诅咒。而与此同时,数以千计的跨国巨头将资金和技术投向这片蛮荒之地,大量的NGO组织涌入非洲输送抢救用药,疫苗和血液。这个在工业化进程中似乎被遗忘的大陆,这片有雄狮和秃鹰守卫地平线的土地,注定有无限互联网触及不到的动人故事等待我们去探索。 本期沙龙有幸邀请到自由摄影师齐林,以他在肯尼亚旅居七年的经历,带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非洲。如果你对非洲的映像停留在广袤无垠的沙漠或物种丰饶的草原,那齐林将以一张张鲜活的照片,向你娓娓道来他所熟知的肯尼亚,揭开由街头少年,拳王,黑帮串联起来的肯尼亚贫民窟的真实生态。 主讲人的话: 听到“肯尼亚”和“贫民窟”这两个词儿,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是夕阳下的稀树草原,还是迁徙中的野生动物,又或者是血腥的大选冲突?这些画面中有多少是真实的或者是我们的想象与偏见? 2011年我第一次来到非洲,被外派到肯尼亚常驻,到现在已经在非洲过了六个春节。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常年在肯尼亚各地奔波,去过全国47个郡中的40个,甚至比大多数当地人更了解肯尼亚的风土人情。我在肯尼亚的住所恰好和非洲最大的贫民窟之一基贝拉邻近,又机缘巧合认识了在贫民窟出生长大的拳王Mike。出于好奇,我跟随着Mike进入贫民窟,以黑帮为线索,串联起这片土地的众生相。 ![]() 主讲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2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n 01, 2017 | |||||||||||||||||||||||||||||||||||||||||||||
第一百二十一期:解密米其林餐厅文化
auto
想象着我们坐在一个米其林餐厅,侍者缓缓走来,一道色彩平衡摆盘艺术的甜品,呈现在了面前。我们一定对这道甜品的制作过程,产生过不少好奇和向往,而米其林三星餐厅的一天,又会是什么样子,几点开始几点结束,看上去庞然大物的设备用来做什么?在没有接触餐饮领域之前,看着美食节目上大厨们毫不费力的给甜品淋上酱汁,一切看上去似乎很简单。
在本次纽约文化沙龙第121期,主讲人袁望将通过甜品制做为线索和载体,为大家解密米其林的餐饮文化。从“米其林”“专业厨房”和“甜品制作”三个角度,近距离带你感受它的标准,科学和艺术。若是参加过沙龙第100期的朋友,一定记得美女大厨朱越洲和大家分享了如何看懂Fine Dining Menu,教授了甜品的定义和搭配技巧。袁望则会继续围绕Jean Georges的甜品菜单,通过个人经历,用生动朴实的语言结合照片视频,分享米其林三星的一天,展现其背后严谨的工匠精神。通过细节让大家侧面了解到:部分甜品的制作工艺,美国餐饮领域的细分,餐饮管理的科学和纽约州食品法律等。一切看似感性的艺术背后,必然存在着一套科学逻辑才能让米其林的品质经久不衰。希望大家能够感受美食背后的酸甜苦辣咸,用更多元的角度对食品文化抱有敬畏之心。 沙龙的最后,袁望也将带来亲手制作的樱花甜品,在这个樱花烂漫的春季,和大家分享甜品带来的喜悦。 ![]() 主讲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2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14, 2017 | |||||||||||||||||||||||||||||||||||||||||||||
第一百二十期:《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放映与主创访谈
auto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这是导演萧寒和作者绿妖为图书《我在故宫修文物》提序的开篇。12个字精炼的道出厚重宫墙内文物修复工作者所肩负的文化传承和个人选择。而同名的纪录片和电影用它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这些无名的匠人们带到公众的视野之中。镜头下工匠们平实满足的笑容,他们因着专注而散发光彩的侧影,和那份沉浸在自己热爱事业中不言而喻的快乐和笃定,感染着屏幕前的你我。 本次沙龙有幸请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制片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雷建军,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独立纪录片制作人薛茗,同我们一起欣赏这部精彩的影片,并在访谈和问答环节与大家分享主创团队长达5年的素材采集和创作历程。 本次活动由Chu-Griffis Asian Art Collection at Connecticut College赞助。 ![]()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预告片: 主讲人: 薛茗 现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博士后研究员,独立纪录片制作人,策展人。她于201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取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关注藏族佛教艺术,当代艺术,艺术商业与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变革。她拍摄制作的记录短片《龙树画苑》,入选2016年玛格丽特•米德电影节。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2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pr 19, 2017 | |||||||||||||||||||||||||||||||||||||||||||||
第一百一十九期:与“混沌”世界对话的国际新闻记者
auto
混沌的中国,充满值得讲述的新闻故事。这些年,驻站中国的外国记者们,讲出的故事让中国人都爱不释手。急切变化着的,不止是中国,但是,这个世界的“混沌”,又会怎样传回中国?
中国记者也一直活跃在不同国家的新闻、故事现场。在国际新闻的前线,宁卉是其中一员。本期沙龙,宁卉从常驻地比利时布鲁塞尔来到纽约,希望能向大家分享,在穿越不同边境,观察不同国家与文化时,她作为一名中国记者,所经历的一些点滴。这些经验,来自非洲热带丛林里的中国木材商人,来自英法边境小城郊区、干脆被称作“丛林”的难民营,来自因大型工程建设而被搬入公寓大楼、失去农田的农民,来自支持极右翼民粹政客的欧洲普通选民……这些国度,或极度贫穷,或在极速发展,或看似安稳富饶,她穿梭在这些边境线上,观察并反思不同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深陷的情绪,以及背后的缘由。 我们这一代,见证了全球化的爆发,也在目睹全球化带给生活在世界角落不同个体的复杂后果。英国脱欧或是特朗普上台这样的大事件,隐隐指向一个无法预料的时代。但这个世界远远要比特朗普搅动人心的推特头条更为广阔,这次沙龙,主讲人将同大家一起聊聊,一起反思,我们是怎样与这个世界对话的? 主讲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1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31, 2017 | |||||||||||||||||||||||||||||||||||||||||||||
第一百一十八期: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世界公民与中文写作
auto
村上春树在谈他下决心写小说的时刻,提到了三十岁那年一丝云儿也无的那个春天,神宫球场“养乐多燕子队”对战“广岛鲤鱼队”。“在那一刻,有什么东西静静地从天空飘然落下,我明白无误地接受了它”。大概每个从事文学创作的文学爱好者,无论最终流芳百世亦或无疾而终,在振臂一呼向世人表态“我要成为一个小说家”之前,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悄然无声的,与文字结盟的时刻。而那份原始而强烈的表达欲望,在旅美多年的你我身上,只消是一个异乡的冬日,便足以成为书写的理由。
本期沙龙,由从旧金山远道而来的沈诞琦,带来她的新书《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以对谈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她的创作感受。常年旅居海外,中文写作已经成为了她和故乡联系的最主要纽带。正如加拿大短篇小说家爱丽丝门罗在谈她的小说创作时曾说,我的作品是“关于我的人生,我要说的最初和最终的话,也是最亲密的话”。在沈诞琦的作品中,她试图用“离间”式的语言风格,创造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空间,有旅美华人的众生相,有奋力将脸探出水面的生存挣扎,也有在异国他乡自我身份认可与疏离的永恒困惑。而穿插之中的爱情迷思,是对内心情感仅存的坦白和真实,最后的召唤和渴望。而共同生存在这个空间的你我,在阅读她的文字的同时,如同完成了Rorschach test,如实的映照出我们,作为在陌生国度拼搏的一代人,内心的缺口与迷失。 我们附上了新书中的一篇小说《疾病发明家》,诞琦希望在报名表中听到你的见解。在活动的尾声,现场会有小型的新书签售活动,可在报名时预订,也可现场购买。 访谈主持人是沙龙的老朋友那可,也为一位文学创作爱好者。那可曾主讲第104期沙龙:《用脚步丈量世界——我如何跑遍七大洲马拉松》。 主讲人的话: 继非虚构集《自由的老虎》之后,今年秋天我出版了小说集《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在北京的新书签售会上,新京报记者在采访时对我提的问题是:“这本书所呈现出的对于世界文学的观照,语言文字的离间作用和实验色彩非常明显。最初是如何考虑想到要写这样一个集子?而且一写就是七年?” 而北京签售会的嘉宾、同样有着美国留学和生活经验的作家淡豹却说,“她所写的生活是互文的真实的虚构历史,其实她的语言是我最亲近和唯一能让我动情的语言,她写的生活是我唯一熟悉的生活。” 淡豹说得很对。在国内一些读者看来,加纳的棺材家、巴西的选美小姐、南卡的中餐馆店主、纽约皇后区的大学主任……这些似乎过于异国情调的素材,还故意用一种不纯粹的文字“离间”书写。 而对于我来说,旅美十余年了,这实则是我唯一熟悉的生活,唯一自然的语言。 在国内办过好几场读者见面会,却感觉纽约文化沙龙的这场讨论会是平生第一次见到我想象中的读者群。那广大而隐秘的读者中间,我唯一能勾勒出轮廓的,就是这些“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们,这些在美国工作学习的中国人。对于国内读者来说奇观式的故事,对于你们,是真实,最真实不过的真实。 ![]() 您可在amazon.com购书:链接。 主讲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1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12, 2017 | |||||||||||||||||||||||||||||||||||||||||||||
第一百一十七期:用现代医学武装自己
auto
现代医学的演进成就了人类从动物到万物之灵的“上帝“的蜕变。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追求通识教育,追求不断被淘汰和挑战的科技尖端,在探索外太空生物的同时,我们能对照射X光后的螺旋蝇是否还有交配能力侃侃而谈。然后,当我们面对自己的X光报告,对于我们自身每分每秒都在变化的生理状况,却假手于人,缺乏基本的医学理论来捍卫自己的健康和判断。当我们每天被微信里包裹着家人关爱的保健鸡汤文淹没,被互联网信息霸权以利益为交换优先推送的名医妙药蒙蔽,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之中火眼金睛的辨别真伪?
这期纽约文化沙龙,我们请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在读临床和基础医学双博士夏沪川,来深入浅出地和大家谈谈如何用现代医学武装自己。从讲述中国首位科学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的故事为切入点,主讲人会层层拨开我们在健康保健观念上的迷思,介绍循证医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如果你对流感疫苗,保健品的功效,压力胃溃疡等好奇,或者想学到如何自食其力,去消化最靠谱的医学资源,看懂你下次的化验单,甚至与你的医生对话,那么千万不要错过这次沙龙活动。 ![]() 费用:3月2日23:00前$5/人,在此之后与现场付款$10/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 时间安排: 14:15 入场 14:30-16:15 讲座 16:15-16:45 问答 16:45-17:30 自由社交 主讲人: 夏沪川 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科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候选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1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05, 2017 | |||||||||||||||||||||||||||||||||||||||||||||
第一百一十六期:木理匠心
auto
如果你喜欢木工,那你骨子里是个浪漫的人。
木材是坚实的、温暖的、可靠的。木材有生命,也有个性。木材的纹理记述着年复一年的自然印记,它们时刻提醒匠人:唯有尊重木性,才能打造完美的木器。 木材无疑是人类最早用于制造工具和生活器具的材料之一。时至今日,尽管新型材料日新月异地发展,木材仍然位列我们最中意材料的榜单。尤其在家居产品中,木材作为大自然的赐予,给我们居住环境带来无可替代的温暖体验。 易于获得和加工是木材应用广泛的原因之一。虽然处理和使用实木的原理大同小异,但是地域性的树种差异和文化多样均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木工技艺。随着科技的进步,对木材的处理和应用技术在近代进步飞速,赋予了这种古老材料更多的可能性。 作为最早使用木材的国家之一,古代中国孕育盛极数百年的美学潮流,宋明两朝的木制家具设计和木作工艺文化更是成为几乎无法超越的标杆。在中式文化不断崛起的今天,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又应该如何将它呈献在国际化的平台? 本次沙龙,我们有幸邀请到家居设计师王凯川,来和大家聊聊木材的纹理、道理和哲理。近十年,凯川游走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与工业化产品的设计之间,经历涉及木工、金属、陶瓷、珐琅、皮革、漆艺等。凯川最近从罗岛设计学院毕业(如果你了解设计领域,你知道这个学位的份量),赴纽约创办WE Living品牌。这期沙龙中,凯川将浅显直观地讲解实木的材料特性及基本工艺,并基于自身感受,讨论所谓新中式设计应当如何在当下的语境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凯川将带他的设计作品到沙龙现场,阐释独特的设计理念。 ![]() 费用:2月22日23:00前$7/人,在此之后与现场付款$10/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 时间安排: 14:15 入场 14:30-16:15 讲座 16:15-16:45 问答 16:45-17:30 自由社交 主讲人: 王凯川 家居及产品设计师,罗德岛设计学院艺术硕士学位,本科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专注于设计品带给人们的物理体验和交互,热衷并致力于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化生产的结合,为传统民艺智慧寻找在现代设计中再放异彩的机会。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1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26, 2017 | |||||||||||||||||||||||||||||||||||||||||||||
第一百一十五期:Where is AI Leading Us?
auto
We are approaching the threshold of a golden age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 perhaps the most thrilling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since the one that first ushered in the Internet era.
You may have noticed the uptick in new stories mentioning self-driving cars, AlphaGo and robots. Maybe you felt a twinge of concern at Stephen Hawking’s warning that AI “could spell the end of the human race”. Perhaps you have encountered some of the opaque terms of art — “machine learning”, “deep learning”, “neural networks”, “big data” — that AI researchers use amongst themselves. All of this can seem distant and abstract — but already, AI techniques are changing the fabric of daily life in the form of customized recommendations, smarter web search results, voice and image recognition, and personal assistants like Siri, Google Now, and Cortana, which can understand natural language. If these developments seem to be coming faster and harder than ever before, that is no coincidence. The marriage of academia and industry is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I. Almost every major company in the internet and computer industry is making AI a core part of its strategy. The intensified interest in the field is being felt in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as much as in industry, where many leading computer scientists are leading their own research groups. We are excited to kick off our culture salon events for 2017 with our distinguished speaker, Yann LeCun, Director of AI Research at Facebook and Silver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Neural Science, and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at New York University. As a leading figure in the field of AI, he is well known for his work on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and computer vision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 that he pioneered. Yann’s research focuses on machine learning, computer vision, mobile robotics and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The event will include a talk, an interview and a Q&A session. Yann will discuss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AI and his perspective on the future of the field. (For a general overview of what AI is, you may find this blog entry by Yann helpful.) You are welcome to list your questions in the registration form. We'd like to thank Ledell Wu from Facebook AI Research for inviting Yann. This event will be held in English. ![]() 人工智能正进入黄金时代——这或许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技术变革。 和历史上许多技术跃迁一样,大众刚嗅到它的到来,其势头已排山倒海。AlphaGo、无人驾驶、机器人……充斥着黑科技般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大数据”等名词,人工智能话题不断刷新着新闻头条。你不需要像围棋名士那样在震撼中反思棋理,也不需要像霍金那样担忧人类发展临近奇点,就足以感受到人工智能的迫近:图像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外语翻译、网络搜索、个性推荐、私人助理等应用,已经渗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 Google, Facebook, Microsoft, Amazon, Apple, Tesla, Nvidia, IBM,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几乎所有互联网和计算机巨头都将人工智能视为其战略核心。学界与业界的紧密联姻让理论得以第一时间应用到实践,并在反馈中迅速迭代。 本期沙龙,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人工智能领域首屈一指的科学家和业界领袖Yann LeCun,向大家介绍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未来走向。Yann LeCun是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纽约大学数据科学中心创办者。他因在字符识别(OCR)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工作而闻名,主攻领域为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机器人、计算神经科学等工作。他还积极地向公众普及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比如在这篇博客中,Yann用三个短视频形象地解释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 本期沙龙由讲座、访谈和问答构成。请在报名表中列出您的问题,我们会选择部分在访谈中提问。您也可以在现场提问。 感谢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发工程师伍昱邀请Yann LeCun。 Time: Jan 26, 2017, Thursday, 6:15-8:30PM Address: Lecture Hall 101, SUNY College of Optometry, 33 W 42nd St (North side of Bryant Park) Schedule: 18:30-19:15 Talk 19:15-19:45 Interview 19:45-20:30 QA Please arrive 15 minutes before the event starts. ![]() ![]() ![]() ![]() ![]() ![]() ![]() ![]() ![]() 主讲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1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an 26, 2017 | |||||||||||||||||||||||||||||||||||||||||||||
第一百一十四期:万国公法与天朝的接地气之路
auto
追本溯源,国际法的雏形源于古希腊。而在遥远的东方,虽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但国与国,邻邦与邻邦之间的交涉规则,更形同于“道德”一般悬于人心之上。千百年后的今天,人类文明的演进并没有削减世界范围内和区域性的纷争。而国际法作为国与国之间的法律规范,已经成为主权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必须掌握的通用语言。然而,对于国际法“恃强凌弱”的诟病却不绝于耳。虽为法律,但是缺乏对各国的约束能力和筹码,国际法往往成为一种空谈,或沦为大国霸权的工具。
那么,到底什么是国际法?它跟传统印象中的法律有何不同? 国际法从哪里来?是联合国造出来的么?安全理事会又是做什么的? 国际法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上述问题的答案,相信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相当模糊,新闻中作为口号般喊出的“一切依照国际法行事”,也许就是我们对国际法的唯一直观印象。然而,即便在此明显不具备足够知识来做价值判定的情况下,私下里却依然常会听到国人诸如 “我不相信国际法”或者“国际法就是个屁”这样的言论,充满了对国际法的蔑视与不以为意。 国际法真的无足轻重么?轻视国际法有无道理? 本期沙龙有幸请到沙龙的老朋友,张天璞法学博士,为大家深刻剖析国际法的起源和演进,尤其是国际法与中国晚晴以来的社会历史变迁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这期沙龙,希望能在理清国际法的来龙去脉之余,探讨中国参与国际法的历程, 从而勾勒出一个“天朝上国”的接地气之路。 张博士口才一流,善于将看似枯燥的法律话题聊得活色生香,鞭辟入理。请参考他曾经带来的第93期沙龙《聊聊美国的版权保护》。 免责声明: 主讲人张天璞尚未取得美国律师执照,不具给予法律意见之合法资格。本次讲座一切内容均基于主讲人个人学习和研究经验,仅供参考,绝不可当做法律意见使用,特此声明! ![]() 费用: 11月17日23:00前$5/人,在此之后与现场付款$10/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 时间安排: 14:15 入场 14:30-16:15 讲座 16:15-16:45 问答 16:45-17:30 自由社交 讲座大纲: 楔子:不战而屈人之兵 — 大沽口船舶事件 第一部分:打出来的规矩—国际法的来源和演进 1. 中世纪的欧洲、宗教战争、和马基雅维利式的国际关系 2. 维斯特菲利亚和平条约与国际法的诞生 3. 一战到二战:从国联到联合国 第二部分:现代国际法概说 1. 宏观概念辨析:国际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万国公法 2. 国际公法的基本特点 3. 从三大方面再说国际法: a. 法源 b. 司法机构 c. 约束力的根本来源 第三部分:当天朝遭遇国际法 1. 国际法输入中国之前的华人世界秩序观: a. 中华文明的发源环境 b. 不平等的国家地位 c. 辐射式的模糊国际关系 2. 近代国际公法中华首运用:康熙抗俄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3. 跌下神坛接地气:鸦片战争与晚清–民国参与国际法的坎坷历程 4. 晚清与不平等条约 5. 民国风云:中国参与国际法的空前时代 结语:精彩的近代中国 主讲人: 张天璞 2009年起在美求学,2013年以最高学术荣誉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本科部,后入读纽约大学法学院。于法学院就读期间,天璞多次于包括《纽约无战事》和《北美留学生日报》等知名自媒体平台上发表过关于美国法律和社会的专题文章或接受专题采访,广受好评。其中有关美国高校录取平权政策一文,还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未经授权)翻译成英文转载。除此之外,天璞还是一位 Tedx 演讲人,做有《再说梦想》一讲。天璞与纽约文化沙龙亦渊源颇深,曾于2015年在沙龙平台上,做过有关美国版权法的专题讲座。 2016年,天璞于纽约大学法学院毕业,获法律博士学位,现供职于纽约柯特思律师事务所(Curtis, Mallet-Prevost, Colt & Mosle LLP)。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1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20, 2016 | |||||||||||||||||||||||||||||||||||||||||||||
第一百一十三期:谈判没有那么难:换一种视角看谈判
auto
关于谈判的佳话,每个人都可以如数家珍般的捧出几个例子。前有诸葛舌战群儒,今有罗杰道森,基辛格等国际外交谈判高手纵横捭阖。就连这场旷日持久的美国大选,川普和希拉里也翻着家底历数自己过往成功的谈判经验。
谈判始于利益的分歧,而利益的分歧则正态分布在我们每个人的24小时里。工作里,如何获得“懒癌晚期”的同事支持,推进一个项目的发展,如何和“不自觉”的上司谈薪酬? 回到家,怎样和生活伴侣分配家务,酒足饭饱之后谁要悲催的洗碗加遛狗?种种生活琐事都逃不过一番沟通和争执。而更让人气馁的是,我们的沟通往往非常低效,或者要靠妥协来换得暂时的一致。换言之,是一轮又一轮失败,或根本未曾开始的谈判。 可是,谈判真有那么难?还是我们未曾领会其中的要义?今天这期沙龙, 我们将有请曹纪胤教授从心理学的层面为我们分析讲解谈判的概念、战术、实际操作层面,层层递进,说清楚谈判当中的门道。同时还会穿插一个商学院的经典谈判模拟(谈job offer package),让大家都有机会来实战演练自己的谈判能力。希望通过这次沙龙,能够让更多的人掌握谈判的技巧,更加轻松的解决生活、职场上的难题。 本期沙龙中会涵盖的问题举例: 1. 达成一个双赢的谈判的关键是什么? 2. 如何准备一个谈判? 3. 如何判断对方是否有在说谎? 4. 我应该在谈判中先出价吗?应该如何出价? 5. 如何让自己在谈判中更自信? 6. 在谈判中如何探到对方的底线? 7. 谈判在东西方文化中哪些不同? ![]() 费用:11月3日23:00前$7/人,在此之后与现场付款$10/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 (费用包括每人$3.5的资料版权费) 时间安排: 14:15 入场 14:30-16:15 讲座 16:15-16:45 问答 16:45-17:30 自由社交 主讲人: 曹纪胤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商学院助理教授,Kellogg商学院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关系网络、信任的建立机制、文化心理学。教学方向:本科生、MBA谈判课程,多次获学生5/5满分好评。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1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05, 2016 | |||||||||||||||||||||||||||||||||||||||||||||
第一百一十二期:自然保护在中国—寻求人与自然的边界与平衡
auto
最近热播的《我们诞生在中国》里,雪豹达娃的命运牵动着观众的心,也引发了关于中国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的普及和探讨。保护野生动物,意味着保护每个野生个体吗?人类应当如何在自然法则和人工干预中寻求平衡?自然保护背后的态度、价值观和操作原则是怎样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尖锐,国内外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提升,对应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和意识也在增强。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处于快速的经济发展中的中国的自然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同许多其它领域一样,现代意义上中国自然保护的源头同样来自西方,同样涉及中外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流。所以想要理解中国的自然保护,一面需要考察西方自然保护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历史,一面需要追溯中国古代的环境历史与自然观,一面需要体察现实,唯有结合这几个视角,才可能初步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中国的自然保护现状如何?是否可能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点?在这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路上,人与自然的边界会停留在何处,人能否给自然留下容身之所? 这期沙龙,主讲人朱子云试图从这几个视角出发,探寻一下正在进行时的中国自然保护现在何处,走向何方。 ![]() 主讲人: 朱子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师从著名保护生物学家吕植教授。自2011年起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参与自然保护的科研和实践,主要研究当地的濒危动物——雪豹,并收集当地藏族的传统生态知识,努力寻找将传统文化与自然保护工作结合的切入点。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1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Oct 23, 2016 | |||||||||||||||||||||||||||||||||||||||||||||
第一百一十一期:女权万花筒,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auto
对中国人来说,“女权主义”一词已经不再那么陌生,很多人都意识到,在许多生活际遇与社会现象中,有女权的分析角度在,例如“剩女”、“逼婚”,教育与职场上的性别差异,甚至例如王宝强婚变事件。但是,对要把这种视角推进和扩展到什么程度,人们的看法却未必那么相同。
作为标签、术语甚至宣传,女权主义或其他什么主义恐怕都无法在开民智的今天维持下去。有魅力的思想,应该能助人领悟,见此前所未见,以及为从个人到国家的前途提供新的思路。 本次沙龙的两位主讲来自中国的核心女权团体,她们是资深的传播者和讲演者,为无数听众演示过如何用女权主义的角度分析身边眼前大小事,她们也曾介入过许多这一领域的焦点事件,力求通过倡导推进权利的解决,通过公开辩论达成意识提升。她们将把此次沙龙作为再一次自我挑战——尽量回答与中国女权主义有关的一切问题,包括切近生活的那些,也包括关系到国家与社会进步的。但同时她们也将呈现一种思考与创意的过程——用女权主义怎么想,怎么做?一些她们在过去几年中亲历的生动故事将作为范例。 ![]() 本次活动收费,并提供饮料、点心。 9月15日23:00前$10/人,在此之后与现场付款$20/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 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此告知。 时间安排: 14:15 入场 14:30-16:15 讲座 16:15-16:45 问答 16:45-17:30 自由社交 主讲人: 吕频 女权活动家,女权之声创始主编。 梁小门 中国青年女权行动派的骨干参与者,公益法律人。大学时代起加入女权和LGBT志愿活动,2012年起参与、策划、发起了诸多反对性别暴力和性别歧视的公开倡导活动,在个案与政策层面取得可观进展。结合巡回培训和分享,她和同伴建立与支持着一个全国性的青年女权行动网络。2016年开始在Fordham大学研读法律硕士。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1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Sep 17, 2016 | |||||||||||||||||||||||||||||||||||||||||||||
第一百零九期: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历史、迷思和重现
auto
川普摇着“American first”的大旗一路披荆斩棘,成功问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与此同时,川普所倡导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和”反全球化主义”,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改革开放春风里、与祖国一同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认识一个“美国”。这个“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是世界现行秩序的缔造者和维护者,动辄便干涉内政,一言不合便推翻政权。不管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美国”,它仿佛无处不在,永远都是在“动“的。 这时候川普给我们吹来一阵孤立主义”清风“,让我们看到“美国”的另一种可能。他所构想的”美国“是不会为了几块礁石而介入南海的,是不会主动干预朝鲜半岛局势的,是不会对别国人权指手画脚的,是不会派美军去搞乱中东局势的,是不会为了那些钱没给够的北约盟国和俄罗斯对抗的......而这个给中国崛起送”福音“的川普如今离白宫仅一步之遥。 但孤立主义对我们来说其实异常“陌生”。虽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美殖民地时期,且长期在美国外交史上占据主流,但因为它在在我们所熟知的现代史中几乎无迹可寻,所以经常被简单的视为“干涉主义”的反义词,寄托了各种误解和迷思。 本期讲座邀请游天龙为大家梳理孤立主义外交的发展历程,尽量还原它的真实面貌,一起来探究美国为何在此刻押上孤立主义的韵调。 游天龙创办的《选·美》(I am Election)被公认为关于美国大选最好的华语政治类播客。 ![]() 本次活动收费,并提供饮料、点心。 费用:8月3日23:00前$5/人,在此之后与现场付款$10/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 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此告知。 时间安排: 14:45 入场 15:00-16:30 讲座 16:30-17:00 问答 17:00-17:30 自由社交 主讲人: 游天龙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Justice Studies博士,研究兴趣包括全球化、全球移民、移民政治、移民企业、劳动与就业法。美国政治、历史、法律、社会均有涉猎。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0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ug 06, 2016 | |||||||||||||||||||||||||||||||||||||||||||||
第一百零八期:诺亚方舟还是忒修斯之船?— 科学哲学研究什么
auto
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革命仿佛向人们揭示了上帝运转世界的秘密,世间万象成为几条基本规律下的自然呈现,瞬息万变的世界突然变得可理解和可预测,于是人类的信心以至于狂妄极大膨胀。从此,“科学”成为无可匹敌的探索者和仲裁官,它不再是认识世界的一个手段,而是“那个”手段。
科学是否存在边界?如果你偏执般地追问科学的根本问题,你一定会感受到边界的存在,于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科学哲学。费曼说: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的作用就像鸟类学对于鸟类一样。那么,科学哲学究竟有什么鸟用?本期沙龙,请科学哲学研究生与光同尘来和我们聊聊:科学哲学究竟在研究什么。 主讲人在知乎上回答了许多关于科学哲学的问题,深入浅出言语生动,你可以在这里感受一下:《科学哲学的鸟用》。 主讲人的话: 你有没有好奇过宇宙的终极真谛是什么?你是不是迷茫过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想要学天文或是读哲学却囿于现实生活的重担和琐碎而一直无法成行? 现在,有人告诉你他/她知道生命、宇宙以及一切事物这些问题的终极答案。 . . . . . . 他/她要么是在骗你要么是在逗你。 因为没有人知道。 我们甚至不知道这样的终极答案存不存在,也不知道人类获得终极答案的可能性存不存在。 也许我们已身心疲惫,而前途漫漫。 也许唯一能做的是就是将其搁置一边,让自己忙碌起来。看,满街都是可爱的pokemon。 但总还有一些人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一步一步进行着艰难的探索。 关于这个世界,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些什么?科学研究的界限是什么?现代物理的巨大成就是不是使得哲学研究再无用武之地?本期沙龙我想跟大家聊聊关于科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我将以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自然法则(laws of nature)和因果关系这三个话题为例来大致介绍物理哲学是什么,以及更广泛地来说,科学哲学都会研究些什么,物理和哲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薛定谔家的猫的生死?科学研究是在发现还是发明?因果关系是真实存在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如何区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这些问题和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关系? *要讲的内容不会预设听众提前对量子力学或是哲学有所了解。 本次活动收费,并提供饮料、点心。 费用:7月19日23:00前$5/人,在此之后与现场付款$10/人(现场付款请准备现金) 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此告知。 时间安排: 16:45 入场 17:00-18:30 讲座 18:30-19:00 问答 19:00-19:30 自由社交 ![]() 主讲人: 与光同尘 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物理哲学,形而上学,科学哲学;主要兴趣:自然主义伦理学,政治哲学。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0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30, 2016 | |||||||||||||||||||||||||||||||||||||||||||||
第一百零七期:临终关怀
auto
自出生之日起,我们便无从回避的遵循一种生命状态,“向死而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谈死亡,认为“死亡便是存在本身,是一种须从生存论上加以领会的现象“。而在我们熟悉的东亚文化圈,死亡更是世代轮回的一个交接,躯壳已故而生命绵延不绝。
或许死亡真如我们所思所想,并不是一个万事皆休的终点。“置身事外”,我们可以理性的接受甚至笑谈死亡。但当生命的脉搏不再炽烈的跳动,当呼吸的韵律要依靠外物的施舍,死亡,伴随着它的不可逆转和不确定性,侵蚀着人们的自主和意志。而临终关怀的最大目的,就是以爱,以希望驱散黑夜的恐惧,给予生命的尾端应有的尊严和平静。 临终关怀发起于20世纪60年代. 英国的桑德斯(Cicely Saunders)护士创办的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机构(St.Christophers' Hospice)标志着现代临终护理的诞生。2004年,英国首先提出将10月8日做为世界临终关怀及舒缓治疗日,这一提议得到了全球十几个国家临终关怀组织的积极响应。2006年英国政府制定了要求重视公民“死亡质量”的指南。今天, 临终关怀由一个跨领域的专职团队和志愿者们为病人以及家庭提供独特而完整的专业护理,给予垂危病人身体, 精神,情绪和社交方面的照顾. 帮助垂危的病患梳理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与他们一生中的所思所爱,轻声道别。 此次沙龙有幸邀请到梅学良(Eric Miller)和李若霞两位主讲人,以他们亲身的公益实践经验为我们介绍临终关怀的理论层面,伦理关系, 在美国的发展和运作,以及未来在中国的可行性评估.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们到场来参与讲座和讨论。 本次活动收费,并提供饮料、点心。 时间安排: 16:45 入场 17:00-18:30 讲座 18:30-19:00 问答 19:00-19:30 自由社交 ![]() 主讲人: 梅学良(Eric Miller) 朱尼亚塔学院人类学本科,匹兹堡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曾任CET Academic Programs北京项目主任、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律中心助理、耶鲁大学医学院老人研究项目助理、Loras College海外留学部主任以及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海外教育部主任。目前他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高级研究员,山西阳泉友爱医院的高级顾问和研究主任,兼任美国人类学协会和老人学协会的秘书以及中国健康行动的理事。 李若霞 毕业于中南大学和爱荷华州Wartburg Theological Seminary,2015 SEED Fellow,曾在北京中国银行和CET Academic Programs工作,曾任梦想行动国际(Dream Corps International)执行主席。她作为美国志愿队(AmeriCorps)成员在爱荷华州的养老中心和弗吉尼亚州的临终关怀院做志愿者,陪伴老人的经历以及跟临终关怀团队的相处。2014年8月,友爱照护在阳泉市注册并开始运营。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0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23, 2016 | |||||||||||||||||||||||||||||||||||||||||||||
第一百零六期:西方社会的穆斯林迷思
auto
所有宗教,皆源于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和追问。
而在科学与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宗教并未因此而淡出人类的精神生活,反而成为千千万万个人与社会失衡的较量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古兰经》不仅仅是一部宗教著作,她同时还是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无声之中凝聚着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延续着千年之前始于大漠的信仰与意愿。 去年的巴黎暴恐事件仍历历在目。纪念奥兰多枪击案死难者的鲜花还未谢。随着越来越频繁的暴力事件诉诸报端,穆斯林群体与以“自由开放”为立国根基的西方社会的冲突和矛盾越发激烈. 在大量的流血冲突发生之后,西方社会仍然避重就轻,把责任寄托在普通民众身上,鼓吹多元文化,企图创造宽容的舆论环境。而这种过于软弱和逃避的姿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穆斯林在西方社会和现代文明中的不适。身份认同的困扰,社会经济地位上升空间的受限,加深了穆斯林群体的失落感。而这种深刻而绝望的失落感,将温和中立的穆斯林推向极端。 在当下这个信息流动于无形的时代,没有人可以真正袖手旁观。我们要主动去了解这个看似神秘的群体。在了解之后理解,在理解之后方能理性判断。这期纽约文化沙龙有幸邀请到主讲人钱静远,从族群关系的困境,身份认同困境,社会经济困境,和对同性恋的对抗态度四个角度剖析穆斯林群体在西方社会的困境,共同探讨宗教与文化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融合与边界。 本次活动收费,并提供饮料、点心。 时间安排: 16:45 入场 17:00-18:30 讲座 18:30-19:00 问答 19:00-19:30 自由社交 ![]() 主讲人: 钱静远 美国麦卡莱斯特学院历史与政治学学士,乔治城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其关于云南回民起义的论文曾获2014年Yahya Armajani Prize in Global History等历史学奖项。 曾供职于明尼苏达州参议院和明尼苏达州长办公室,从事索马里移民社群的公共卫生研究;现供职于华盛顿某政策研究中心。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0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16, 2016 | |||||||||||||||||||||||||||||||||||||||||||||
第一百零五期:除了抽水马桶,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纽约供水排水的历史
auto
下水道不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而是一座城市的血管神经。下水道出了问题不是要失节,而是要丧命。
人类在聚落中巧妙应用水资源来应对饮水和排泄问题,自古罗马就有,但是工业革命之后兴起的都市,在供水排水净水方面则折射出不凡的新智慧:机械设计、人口统计、环境规划、化学应用…… 这一整套我们如今熟悉的拆解世界的理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供排水的工程亦是如此。我们今天看来早已见怪不怪的城市供排水系统,它的成长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间,充满阵痛。 从我们今天的立场回头看,供水系统、抽水马桶、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厂这四者的组合似乎是历史进程中无可避免的必然,然而当我们仔细的审视这段历史,将我们对现代性的无边想象回归到人类最基本的生理本能,回归到土木工程设计的原点,回归到经济理性的基准线,我们就会发现,这段我们早已经知道终点的旅程,居住在城市中的我们的先辈们,走得却是那么坎坷。 工业革命后兴起的大型城市有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人口的增长并不受自然环境的承载量的制约,其前进的唯一方向,就是越来越高的工业生产率。十八世纪的伦敦以及十九世纪中的纽约,都面临着这样的境况。当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确定纽约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时,美国迈向现代意义上的供排水系统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纽约的历史角色很有趣,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他基本是伦敦的学徒,所有的政策都需要参考伦敦的经验,可是与此同时,纽约又具有很多美国本土的特点,譬如比起英国来,十九世纪的美国人更倚赖和重视农业生产,城市化的程度也较低,因此催生了不同于英国水厕的土厕 (Earth toilet);再譬如,美国人对公权力的过分谨慎,使得下水道的建设一直不能在纽约全城范围内系统展开,而只能以物业主或者选举区(ward)为单位进行补丁式的建设,这一窘况最终却是在臭名昭著的政治帮派坦慕尼厅(Tammany Hall)掌权之下,才终于得以解决。 因此说,纽约的下水道,绝不只是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健康,而是与其经济模式和政治背景互为关联,这一片我们日常无法得见的脉络,如同一套精妙的神经系统,串联着这座城市每一个微小的角落,传导着金钱、权力与社会阶级的暗潮汹涌。 纽约这座城市的供排水,虽然深藏在旧尘埃中,却仍然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纽约图书馆,中央公园,这些纽约的文化标签都有故事可说,我们日夜栖居于这座人类史上数一数二的城市规划的杰作之中,却常常忽略前人们留下的隐形财富。美国的供水问题随着密歇根州Flint水污染事件的曝光,最近再次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这证明供排水工程,虽然是十九世纪西方世界送给所有经受城市化工业化洗礼的人们的最好的礼物,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却仍在我们自以为是的精确计算之外悄然进行着。 回顾一段土木工程项目的历史,要教会我们的不只是纽约人美国人过去走过的路,还有他们,以及我们,下一站的方向。 ![]() 提纲: 纽约的早期供水难题: 天然条件;曼哈顿公司(Manhattan Company)的失败;1835年下城大火 Croton湖引水渠项目: 兴建与1842年建成;政府征用(Eminent domain)的端倪;纽约市与纽约州的环保主义矛盾;Murray Hill储水池,纽约图书馆,中央公园 纽约的满街粪便: 抽水马桶之前的便溺处理;早期的所谓“下水道”;美国“特色”的粪便收集与再利用;贫富差距、社区、种族与传染病 纽约的下水道: 用砖还是用管;美式合同制的烂摊子;1860年代的纽约的公共卫生改革;政治权力的浓缩与稀释与再浓缩;坦慕尼厅时代 一些外传: 欧洲世界的下水道想象:从Cloaca Maxima到巴黎到伦敦的Joseph Bazalgette;水厕的历史与美式土厕;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发生些什么:上海的供排水系统小史 今天的启示: 二十世纪的水资源管理方式;Flint水污染事件的来龙去脉;水污染是一个工程问题,环境问题,还是政治问题;科技史观教会了我们什么 本次活动收费,并提供饮料、点心。 时间安排: 2:15 入场 2:30-4:00 讲座 4:00-4:30 问答 4:30-5:00 自由社交 ![]() 主讲人: 沈辛成 佐治亚理工学院科技史在读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复旦大学考古学硕士,北京大学博物馆学本科, 从事给排水工程的比较城市史研究。《纽约无人是客》作者,美国时政播客“说沈马”主播/主笔,长江日报“科技小史”专栏作家。在“一席”做有“幸福村为什么没有抽水马桶”一讲,另有独立唱作专辑《草,毕业不快乐》。曾参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9/11国家纪念馆、纽约历史学会和上海科技馆的研究与策展工作。爱看电影,职业猫奴。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0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28, 2016 | |||||||||||||||||||||||||||||||||||||||||||||
第一百零四期:用脚步丈量世界——我如何跑遍七大洲马拉松
auto
“跑一次马拉松”,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人生必做事项。在许多人眼中,长跑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运动本身,甚至有“长跑是中产阶级的新宗教”一说。
那可是一位业余长跑爱好者。他在三年内从零开始练习长跑,跑遍了包括南极在内的七大洲马拉松比赛,前不久刚完成北极的比赛。除了他所经历的极端地理和气候环境,他也在练习和比赛中接触了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业余长跑爱好者。或许通过那可本人,以及他所接触到的人,你会更了解马拉松这项运动背后的文化意义。 当然,如果你是刚开始征马的新人,那可的建议或许会帮助你走出常见的新手误区,更好地在长跑中保护自己。 主讲人的话: 我是一位水平较差的喜欢跑步的普通人,但是这三年鬼使神差的跑了很多地方。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路上的事儿,有自己的也有别人的,也夹杂一些自己的观察和看法。 我将和大家聊聊: 1,世界各地乱跑的所见所闻(主讲南北极) 2,马拉松文化的前世今生(一些知识) 3,中国马拉松热潮与中产阶级(零星观察) 4,初学者建议(运动菜鸟怎么跑第一个马拉松) 我的经历: 北美洲 2013年5月 加拿大 温哥华 Vancouver Marathon 跨欧亚 2013年11月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Istanbul Marathon 亚洲 2014年2月 日本 东京 Tokyo Marathon 大洋洲 2014年7月 澳大利亚 黄金海岸 Gold Coast Marathon 南美洲 2014年11月 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Marathon 非洲 2015年4月 南非 开普敦 Two Oceans Marathon 欧洲 2015年9月 德国 柏林 Berlin Marathon 南极洲 2015年11月 南极 联合冰川 Antarctic Ice Marathon 北冰洋 2016年4月 北极点 Barneo营地 North Pole Marathon 我的文章: 在南极跑马拉松是怎样的体验 三年前第一次连滚带爬跑马拉松的体会 在澎湃回答问题 我这次北极马拉松为自然之友蓝天实验室筹款,给民工子弟小学安空装气净化器 本次活动收费,并提供饮料、点心。 费用:5月18号23:00之前$7,之后与现场$15 如果门票在网上售罄,我们会在此告知。 名额:34 时间安排: 4:45 入场 5:00-6:30 讲座 6:30-7:00 问答 7:00-7:30 自由社交 ![]() 主讲人: 那可 IT从业人员,文学爱好者。现居纽约。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0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22, 2016 | |||||||||||||||||||||||||||||||||||||||||||||
第一百零三期:不应沉默的玛尼堆 ——还原真实的藏人
auto
本期沙龙与NYU社工系学生会合办。
中国境内各藏族自治地区加起来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而藏人只占总人口的0.5%。加上地理、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这么说或许不至于太离谱:大部分汉人在生活中并没有机会深度接触藏人。自2008年三月的事件以来,西藏数次成为网上热议话题。甚嚣尘上的讨论中,听到最多的声音是汉人的,是西方媒体的,却鲜有藏人的。 中国虽是多民族国家,但汉族占总人口92%以上。在汉族主导的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中华民族”、“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孔孟之道”等源自汉文化传统的符号逐渐被用作全体中国人的标识。一个藏人对此会有什么看法呢?在中国的标准历史教材里,中国历史是围绕华夏文明讲述的。站在一个藏人的立场上,又会怎么讲述“自己的历史”呢? 如果您关注过西藏,想必还曾经或者依然有这样的疑问: 藏人都是佛教徒吗?藏人怎么看待达赖喇嘛?谁在支持西藏独立?中间路线是什么?在印度的藏人流亡社区里生活是怎样的体验? 本期沙龙有幸请到两位跟西藏和藏文化有密切联系的主讲人,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来自藏人的视角。两位主讲人分别是西藏现代史独立研究者李江琳,以及“纽约及新泽西州藏人社区”(TCNYNJ)文化事务协调员慈诚嘉措。本期沙龙将采取访谈形式。 主持人:黄潇潇 西三一大学传播系学士。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硕士,研究近现代汉藏关系。译有《一位藏族革命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等。现就职于纽约一家癌症中心。 ![]() 推荐书目和网站: 李江琳老师推荐: 西藏历史: 1. 泽仁顿珠:《藏族通史·吉祥宝瓶》 2. 李江琳:《1959:拉萨》、《当铁鸟在天空飞翔:1956-1962青藏高原上的秘密战争》 3. Tsering Shakya: The Dragon in the Land of Snows: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Since 1947 4. 黄潇潇译:《一位藏族革命家---巴塘人平措旺杰的时代和政治生涯》 美国的西藏政策: Tibet: An Unfinished Story 西藏流亡社会: 苏嘉宏:《流亡中的民主》 藏传佛教: Dalai Lama: The Dalai Lama At Harvard: Lectures On The Buddhist Path To Peace Dalai 喇嘛与科学家对话:The Dalai Lama at MIT 视频:达赖喇嘛与圣严法师的跨世纪对谈 慈诚嘉措推荐: The Universe in a Single Atom: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ce and Spirituality by Dalai Lama My Land and My People by Dalai Lama 网站:www.tibet.net 网站:www.dalailama.com 还有李江琳老师写的三本书: 《1959拉萨》、《当铁鸟在天空飞翔》、《藏区秘行》 主讲人: 李江琳 独立研究者/自由撰稿人,《1959: 拉萨!》、《当铁鸟在天空飞翔:1956-1962青藏高原上的秘密战争》作者。 慈诚嘉措 “纽约及新泽西州藏人社区”(TCNYNJ)文化事务协调员。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0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07, 2016 | |||||||||||||||||||||||||||||||||||||||||||||
第一百零二期:佛罗伦萨的大卫:一座雕塑的政治
auto
本期活动与华美人文学会联合举办。
古有说法:“佛罗伦萨之于雅典,一如月亮映照了太阳”。 时至今日, 站在米开朗基罗广场俯瞰这座 “百花之城”,仍然会醉心于这地中海最美的日落。同他所经历的那场重生(Renaissance)一样,佛罗伦萨拥有一种完善,健全与平衡之美。这种美之珍贵,之厚重,源于漫长中古世纪的蒙昧与压抑,始于君士坦丁堡的沦陷和希腊文人的北上。它挣脱了哥特式的自然与野蛮,迫不及待的开启了中古精神之后的求知,行乐,进取,还有一丝灵巧与妩媚。而这种审美意识上的独立与觉醒,恰恰源于这座城市悄然发生的经济政治结构的变化与革命。 1499年,24岁的米开朗基罗从罗马返回了他的出生地,佛罗伦萨。受托于羊毛同业公会,他开始了大卫雕像的创作。而这座被冠以文艺复兴精神标志的大卫雕像,迅速成为佛罗伦萨公众生活争议的焦点。1504年1月5日,包括达芬奇,波提切利在内的众多佛罗伦萨文化政治界人物聚在一起,讨论新完成的大卫雕像究竟应该放置何处。 为何大卫雕像的安置位置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而这种种争议的背后,又代表着佛罗伦萨共和国对罗马和教皇的何种态度? 沙龙此次有幸邀请到杜晓晗作为主讲人,同我们一起漫步回到16世纪, 这个现代文明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一起探究大卫雕像所承载的时代精神,还有真正雕塑他完美肌肉脉络的看不见的那双手-政治。正如主讲人的观点:“艺术品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尤物,它是活的,凝聚着人们的欲望和念想”。 这次讲座内容基于主讲人在哥伦比亚大学所教授的本科生必修课Art Humanities (西方艺术史)米开朗基罗的部分,是哥大博雅教育(liberal art)的核心课程。博雅教育的理念认为大学的意义在于通识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技能训练。哥伦比亚大学通过文学、哲学、社会理论、艺术、音乐、写作、外语、科学、体育等必修课程让每一位大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阅读、思辨、写作的能力。 本次活动收费,并提供饮料、点心。 时间安排: 1:45 入场 2:00-3:30 讲座 3:30-3:50 问答 3:50-4:20 自由社交 ![]() 主讲人: 杜晓晗 哥伦比亚大学美术史与考古系博士在读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0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pr 30, 2016 | |||||||||||||||||||||||||||||||||||||||||||||
第一百零一期:它不只是一只猫——量子力学的原理、应用和趣事
auto
本期沙龙与哥伦比亚大学亚太发展协会合办
朋友们, 量子力学,翻开了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直观的、确信的经典物理体系走向晦涩的、概率的量子世界。这种断裂的世界图景让大批经典物理学家在混乱、无助、甚至痛苦中走完他们的旅途。同时,这也给今天的科普工作带来困难:如何向一个朴素的唯物论者解释这一违背直觉的世界观? 或许太多精力放在解释原理上,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量子力学,就想到薛定谔的猫。然而,量子力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正在你拇指拨动下流畅翻页的智能手机,以及或许将颠覆计算科学的量子计算。 本期沙龙,有请来自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理论物理博士生张哲东,在实际应用和趣闻轶事中,向你展示量子力学生动鲜活的一面。 主讲人的话: 20世纪以来,尖端技术革命都与基础物理学的发展紧密相连。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电子产品,诸如iPhone,平板电脑,直到独领风骚的磁悬浮列车,甚至医院使用的核磁共振技术,都与20世纪初年发展起来的学科---量子物理学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 时至今日,量子物理的成果已在科技和当代社会生活中遍地开花。半导体产品、超导技术、信息处理甚至生命过程,都展示着量子物理学炫丽的身姿。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使得无破解加密以及无损耗信息传递成为可能。 何为量子信息?幽灵般的量子纠缠到底是什么?植物光合作用竟然也上演量子魔法,等等这些都为量子物理蒙上了一层神秘而费解的面纱。这期沙龙,我将通过现代高新技术成果来层层剥开量子世界的奥秘,带您翱翔于微观世界。 ![]() 哥伦比亚大学亚太发展协会(CUAsia)是一个经哥伦比亚大学认可的校园组织,致力于促进美国和亚太地区(特别是大中华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 主讲人: 张哲东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博士生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0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pr 16, 2016 | |||||||||||||||||||||||||||||||||||||||||||||
第一百期:西点艺术——解读米其林甜品单
auto
第100期纽约文化沙龙—— “甜蜜”讲座和特别企划派对,终于来了!
本期特别活动由我们的“好奇心合作伙伴”萝卜太辣赞助,与医学与健康孔子学院合作举办。 ![]() 这次讲座,我们邀请到米其林大厨朱越洲,带我们走进高级西餐厅的后厨,探索甜点背后的精妙。讲座结束之后,为了庆祝沙龙从一百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求知即性感 Curious is the New Sexy”的理念,我们特别策划了一个庆祝派对,让纽约文化沙龙的新老朋友可以共聚一堂,将“甜蜜”继续! 讲座简介:高级餐厅的甜点,除了带来味觉的愉悦,更多的是视觉的呈现。主厨精心设计的视觉惊喜和层次丰富的味觉元素融合在一起,产生美妙的综合体验。酸、甜、苦的交织,冷、热、冻的刺激,清新与醇厚结合、绵软与香脆对比,这令人回味的惊喜,是味蕾在告诉你,甜点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种可能性,可以让人如此幸福。如果好奇的你想知道高级西点中味觉视觉搭配的精妙,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让甜点具有如此魅力,那么请在这个悠闲的周末午后,让主讲人带你细数纽约最具代表性的米其林餐厅。从落座点餐到酒的搭配,从传统法式到现代风格,从摆盘甜点的设计思路到制作过程,从近期流行的甜点风格到装饰搭配,你将体会高级西点美妙口感背后的大厨设计,学会如何在高级餐厅的菜单中选择合适的甜点,了解主厨设计菜单时考虑的因素与原则、甜点菜单上专业词汇的具体含义、冰淇淋的不同分类和口感差异以及甜点中常用的水果和呈现形式等等。还有,就像你猜想的那样,主讲人将带来亲自制作,米其林水准的巧克力和蛋糕。 ![]() 两小时讲座的甜蜜分享之后,还有我们的百期特别企划派对等着你参加!我们邀请了往期沙龙的主讲人、合作机构以及运营团队。衷心地希望不论是刚刚听说沙龙的新伙伴,还是常来做客的老朋友,都能在这里谈天说地、畅所欲言、开怀大笑! 除了派对上的美食、音乐和游戏,我们还有团队的摄影师录影师一起记录这一美好时刻。我们准备了一些纪念品送给游戏环节的胜利者,还有特别大奖等着你——价值$429,由萝卜太辣赞助的机器人套件! 作为100期特别活动,为了给讲座和大家的聚会带来更美好体验,我们将收取入场费用$10。请点击报名表链接,提前预定名额和付费。(我们为不能支付费用的朋友提供一定名额的免费赞助门票,如果你非常希望参加却无法支付入场券,请除填写报名表外回复邮件详细说明真实情况,我们同样欢迎你的到来) DRESS CODE: 我们没有风格要求,希望当天的你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也许我们的摄影师会悄悄捕捉你的身影哦。 活动当天请大家携带Photo ID,与报名表上的中英文姓名一致。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诚挚地邀请你,和沙龙来一次甜蜜的约会,见证沙龙走进2.0时代。 沙龙时间:2016年4月2日 周六 4-6 PM 聚会时间:2016年4月2日 周六 6-8 PM 地点:Confucius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at SUNY Optometry (with ID) 地址:Room 222, 33 West 42nd St, New York City, NY 10036 (Bryant Park 北) 萝卜太辣(ROBOTERRA, Inc)是一家源自硅谷的教育类机器人科技公司,我们是一家提供“创造力产品”的公司,我们的目标是保护和推动孩子们的创造力,通过提供工具和方法,让他们更好的发挥创造力。萝卜太辣团队(RoboTerrians)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清华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曾从业于特斯拉汽车、苹果、麦肯锡咨询和非盈利机构“为美国而教”,具有业界领先的机器人制造经验和北美一线的教育教学经验的研发团队和教学团队。 主讲人: 朱越洲 毕业于 The 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 Baking & Pastry 专业, 曾工作于Castle Hotel & Spa, Tarrytown, 现工作于传统法餐厅Union League Cafe。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0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pr 02, 2016 | |||||||||||||||||||||||||||||||||||||||||||||
第九十九期:美国大选初选分析
auto
本期沙龙与NYU社工系学生会以及选.美播客合办
1831年五月,法国青年托克维尔历经38天的海上漂流踏上了西方政治版图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美洲大陆。这位年仅26岁的贵族后裔,背负着家族历史的伤痕,秉持着卢梭的怀疑主义精神和帕斯卡尔的理性思考,历时9个月的游历,写下《论美国的民主》。 正如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一书开篇中引述道:“我考察美国, 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合理的好奇心,我的愿望是找到一些我们自己能够从中受益的启示。在美国,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美国。在那里,我寻找民主的形象本身,它的倾向,特点,偏见和激情,从而了解他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恐惧或者希望”。 而在近两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从这个世界的东方,跨越时空和文化,踏上这片已然是世界中心的大陆。我们想要了解,我们想要比较,我们更想要参与其中。 美国大选是迅速了解美国政治文化的最佳切口。而美国的民主政治,正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肌理。美国有幸,把民主文化成熟地发展成为公民文化,进而演进为一种责任的文化。民主不只是电视里政客肆意卖弄的华丽辞藻,而是每一个美国公民身体力行捍卫的信仰和行为准则。 沙龙此次有幸请到林垚和庄巧祎两位主讲人一起为我们打破美国大选的迷思,从介绍选举的基础知识,回顾两党此次大选的风向策略,高低较量,到对未来选情的分析和预测,两位主讲人将由浅入深的为我们勾画出美国总统的问鼎之路。 ![]() (海报:丁天天) ![]() (海报:倪蓓蓓) 选.美播客:《选.美》是由IPN出品的政论类播客,选.美播客可以免费收听。同时《选•美》播客已开通会员,每日发送美国政治与大选讯息汇总。每月$5,深入了解美国政治。 ![]() 主讲人: 林垚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曾经执教大陆和香港若干高校,目前回到耶鲁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博士学位,研究范围包括哲学、政治理论、宪法、美国政治、中国政治,长期进行公共写作,参与社会运动和法律援助。 庄巧祎 纽约华文媒体编辑,财新世界说《民主党竞选周记》专栏作者,选•美播客主播。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9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05, 2016 | |||||||||||||||||||||||||||||||||||||||||||||
第九十八期:穿越时空的涟漪——相对论与引力波
auto
朋友们,
美国当地时间2月11日上午10点30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召集了来自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以及LIGO科学合作组织的科学家在华盛顿特区国家媒体中心向世界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一时之间,“爱因斯坦、引力波、广义相对论”等等字眼在各大媒体新闻与社交网络上占据了大家的视线。此时恰逢广义相对论发表一百周年,引力波作为对广义相对论的最直接证明,无疑是给这位物理巨擘的厚礼。 这个首次被人类探测到的引力波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广义相对论?什么是狭义相对论?相信很多朋友也和我一样对于这些看上去晦涩难懂的物理名词不甚了解。 如果2月11日当天科学家们的解释还没有完全解答你们的疑惑,那么请和本期主讲人一起来解读这一伟大的发现吧!本期沙龙,我们有请密歇根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同时也是纽约文化沙龙的组织者——赵智沉博士来为我们抽丝剥茧,一一作答。 主讲人的话: 十亿年前,两个黑洞撞击产生巨大能量,激发的涟漪在2015年传到了地球。 一百年前,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在人类思想上产生的震荡,涟漪也在今天传到了我们心中。 上世纪初,开尔文勋爵在英国皇家研究所向世界宣告,基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物理学大厦已经基本完成,唯独被“两片乌云”笼罩着。不到三十年的光景,这两片乌云分别引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将牛顿大厦的基础彻底推翻。 如果说狭义相对论是时代所趋,那广义相对论主要归功于爱因斯坦的个人天才。1915年,他提出著名的爱因斯坦公式:“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物质告诉时空如何扭曲。”几乎是出于对美的追求,爱氏对引力理论和物理学的时空基础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基于几何语言的广义相对论从此以极致的简洁和难以挑战的哲学基础宣告了其基础地位,同时也幽灵般地横亘在粒子理论的统一旅途中,折磨了爱氏后半生。 如果说量子力学面临无法自圆其说的实验结果而让科学走上经验主义的道路;那相对论则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以对时间、空间、力等这些基础概念的深沉反思,出于逻辑自洽的探求,从第一原则出发指导了整套理论体系的建立。相对论更像是人类理性的创造,而非自然本身。 令人震撼的是,自然真的按照他的设定发展,分毫不差。这期沙龙,请和我一起追随爱氏的沉思,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是光? 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空间? 什么是直线? 什么是距离? 什么是力? 什么是引力? 什么是引力波? 并感受这句话带来的战栗: “The eternal mystery of the world is its comprehensibility.” “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之处是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本期活动与华美人文学会联合举办】 主讲人: 赵智沉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本科物理专业。密歇根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弦论专业。现任软件工程师。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9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27, 2016 | |||||||||||||||||||||||||||||||||||||||||||||
第九十七期:这个“自然界”,它到底想要什么?
auto
Ent是华语科普界的标杆。每次品读他的作品,都猝不及防地窥见了世界的新维度——自然的和文化的。诗意、浪漫、严谨、机敏,以及信手拈来的奇思妙想如此有机地整合在他的文字中;这是自然的涌现而非刻意的机灵,在娓娓道来中让人会心赞叹。在这位博物学家的关照下,被科学和技术肢解得支离破碎的世界仿佛获得一个理性原则的指导、重新各司其职,在徐徐展开的演化画卷上奔涌不息。
如果你还没有品读过他的文字,现在还不晚。 本次活动非常有幸与否画廊合办,感谢否画廊提供这座富有历史底蕴的花园洋房作为活动场地! 否画廊是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公寓画廊和创意实验室,致力于推广和展示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家和创意项目。否是对现有商业画廊单一运营模式的抵抗。否相信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创想的发动机,通过呈现有意思的艺术和设计作品,为一种新型有机的艺术生态做出贡献。 主讲人的话: “精子便宜卵子贵,大自然天生就是一雄配多雌,一夫一妻才是后天强加过来的异端。” “自然界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最好范例:血爪尖牙,各行己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几十亿年的生物演化都是自然进行的,现在你拿遗传工具乱搞一气,你知道你在干啥吗?” 类似这样的话,你一定听说过。 逻辑学管这叫“诉诸自然谬误”:“自然界是怎样怎样的,所以人就该怎样怎样。”这是个谬误,推理不通,论证本身不成立,哪怕结论是对的。 但其实这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自然界真的是“那样”的吗? 通常来说,不是。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们习惯于觉得,自然界是一个被观察被研究的客体,我们只需看得足够仔细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仰观的前半句也许是对的;但俯察就有问题了。你低头会发现,地球有个厉害的东西叫做生物圈,它又有个厉害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这让问题变得非常复杂。自然是活的,是一个主体;但它又不是盖亚女神,不具有那种意义的人格。人类不擅长理解这样的东西,各种直觉在此都很容易掉坑;但话说回来,理性精神、科学方法、专业分工,不就是用来对付这种东西的嘛? 凯文凯利写过一本书叫《科技想要什么》。科技当然什么也不想要,它又没有人格;但是它的确有一个运行逻辑,一个并不直观但可以理解的逻辑。自然界也是如此。因此恕我起这么一个标题党,来聊聊“自然想要什么”——但更重要的是:它的运行逻辑,对于我们这些暂住其间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主讲人: Ent 念做“恩特”。科学松鼠会成员,果壳网编辑兼主笔。总是无法向别人解释清楚自己是学什么的,现在通常会甩下“进化论”三个字(不,它真的没有被推翻)。脑洞很大。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9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20, 2016 | |||||||||||||||||||||||||||||||||||||||||||||
第九十六期:在二十一世纪听古典音乐
auto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古典音乐的印象停留在“觉得好听”的层面;同时,也无法理解那些发烧友的痴迷。“极易获得”和“难以进入”,为这座自带高雅光环的艺术宫殿设定了一个难以跨越的门槛。
古典音乐毫无疑问是美的,美到让人们为无法欣赏这种美而感到惋惜。或许,你缺乏的不是欣赏这种美的能力,而仅仅是一个过来人,手把手带你跨过这道门槛,让美伴随音符畅通心底。 如果你对古典音乐(1)听不懂(2)想听懂,那么这期沙龙将试着解答你的疑惑。毫无疑问,这期沙龙将结合大量实例进行讲解。的确,欣赏音乐是很个人的事,但这并不妨碍一位资深乐迷带着我们一起做这件事。 木遥是文艺理科生的标杆。很难想象缜密、冷静、细腻、敏锐、热切、好奇如此有机地整合在一个人身上。如果你还没有拜读过木遥的文字,现在还不晚。就读于北大期间,木遥作为未名论坛古典音乐版版主著有《古典音乐入门》合集,风靡校内外。在这里,你依然能感受到他朴实而炙热的爱。 主讲人的话: 古典音乐在今天还有多少听众?不太多,从音乐厅里花白头发的比重就能看得出来。但是,要说在二十一世纪结束时人类社会就会忘记贝多芬了,似乎也是难于想象的事。 这一期纽约文化沙龙,我会谈谈如何开始听古典音乐这回事。如果你曾经问过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主讲人: 木遥 Google 工程师,UCLA 数学博士,北京大学数学本科。现居纽约。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9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15, 2015 | |||||||||||||||||||||||||||||||||||||||||||||
第九十五期:流行音乐歌词之“中西博弈”
auto
你可否仔细品读流行音乐的歌词?你曾因为歌词爱上过一首歌吗?当你哼唱一段熟悉的旋律,是否感受过词与曲的交融,使美感提升了境界?
流行音乐是源自欧美的大众文化,在各个文化土壤上生长,反映了不同时代与民族的审美与精神诉求。好的歌词能让歌曲传唱更广,然而人们总忽视了歌词的功劳。本期沙龙,来自波士顿的吴懿铖将结合自己词曲创作的实践,和大家聊聊中西流行音乐中的歌词。懿铖会简述流行音乐的发展,并以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为例,和你一起品评那些升华了音乐作品的歌词。 懿铖本科数学专业,毕业后追随自己的梦想赴伯克利音乐学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攻读作曲。他在波士顿文化沙龙主讲过这个话题,引例述理,非常生动。大家可以在个人网站上欣赏他的作品。 主讲人的话: 随着连续两季“中国好歌曲”的热播,神州大地再次刮起一股原创音乐之风。作为流行音乐俘获听众的一大利器,歌词有着对心灵最直接的杀伤力和震撼力。当今华语流行音乐的歌词创作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有多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中文歌词和英语歌词的区别在哪里? 中华民族有着笑傲世界的悠久诗歌传统,汉语之美为天地动容。但是,流行音乐是舶来品。在欧美乐坛百年来打下的的基业面前,汉语如何融入现代音乐的曲式?旋律和律动并不是办几次选秀比赛,推几首好歌就能取得突破的。本期沙龙,我希望从词曲创作角度出发,结合中英文歌曲创作的实践经验,为您解读流行音乐歌词之“中西博弈”。 吴懿铖:独立音乐人,美国“作曲家、作家、发行商协会(ASCAP)”会员,2015年毕业于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主攻流行歌曲创作、音乐剧创作和古典作曲,辅修指挥。懿铖在校期间荣获多项歌曲创作,特别是音乐剧创作比赛大奖。近两年里,懿铖在伯克利举办三场个人原创作品音乐会暨演唱会,反响强烈。 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的懿铖有着典型的复旦人文气质和追求自由与梦想的情怀。他在中英文歌曲创作间驰骋,阐释对华语音乐的独到见解。 主讲人: 吴懿铖 独立音乐人,青年作曲家,旅居波士顿。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9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07, 2015 | |||||||||||||||||||||||||||||||||||||||||||||
第九十四期:《唐顿庄园》的历史世界
auto
相比于二战,关于一战的影视作品较为少见;反思对于当代世界格局的影响,人们似乎也将更多目光投向后者。然而,回到一百多年前,欧洲大陆处于一片欣欣向荣。艺术、科学、社会形态的发展让人们无法想象他们将进入一场彻底改变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面貌的浩劫——这些戏剧性的对比都使得一战的触发和其带来的社会变革更发人深省。
本期沙龙,有请田禾博士从《唐顿庄园》这部制作精美的英剧和大家聊聊这段历史。当然,没有看过剧也没有关系,我们以剧为引,谈史为主。 “化学生物博士”这个头衔完全不应当成为田博士的标签。田博士涉猎之广、世界体系之完善,使得每一次交谈都是精神上的极大愉悦。我想,这种愉悦不仅来自如数家珍、翔实有序的材料本身,更来自对这些材料令人信服的解读和反思。田博士不仅回答“是什么”,更会探讨“为什么”。 主讲人的话: 20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一百年。当年Wes Anderson以一部向战前旧世界致敬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收获了不少掌声。片尾字幕打出的“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明确点出电影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渊源。在自传性质的《昨日的世界》一书中,茨威格忍痛追忆了欧洲如何从十九世纪末的太平盛世滑向世界大战的浩劫。而于2010年首播的英剧《唐顿庄园》则以不同的角度、更轻快的笔调表现了社会变迁的宏大主题。 《唐顿庄园》的编剧Julian Fellowes说,他在这部戏中最想突出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变革。第一季开篇的那个时代,在英国被称为爱德华时代。对西欧而言,这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文化繁花似锦的美丽年代(Belle Époque)。突如其来的一战深刻地改变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形态和精神气质。贵族制度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壮大的劳工运动和女权运动。那么英国的贵族制度是怎样的?英国和整个欧洲又是如何卷入一战浩劫的?在此主讲人将和大家一同回顾《唐顿庄园》的历史世界,并和大家一起发掘剧情中嵌入的历史彩蛋。 主讲人: 田禾 田禾,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化学学士。洛克菲勒大学化学生物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9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Oct 10, 2015 | |||||||||||||||||||||||||||||||||||||||||||||
第九十三期:聊聊美国的版权保护
auto
我们来自一个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的国度。盗版软件、音乐、电子书成为天经地义,对弱者的抄袭、山寨几乎是默认行规。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去中心化,广大民众从智识价值的接收者逐渐成为创造者、传播者——此时这种淡薄所带来的,从“特权”变成切肤之痛。
对创作版权的保护,无疑是鼓励智识创作的核心堡垒。美国是怎么做的?他写在了宪法里,和一系列法案一起,形成版权保护的体系。在美国工作生活,应改掉以往的陋习,切记遵守版权保护的法律。 本期沙龙,有请来自NYU法学院的博士生张天璞,从历史和理论起源开始,基于法案、结合实例,和大家聊聊美国的版权保护。 本期沙龙与《纽约无战事》播客合作,感谢无战事为沙龙推荐本期主讲人。无战事是文化沙龙的老朋友,多次为沙龙推荐主讲人。这是一个有趣、有信息量的政治学短播客,关注国际新闻,讨论热点时事。 主讲人的话: 所谓知识产权,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创造出来的对人类产生积极意义的东西。它涉及的法律包括三类:专利法、商标法,以及这次要谈的版权法。 对,这事儿跟你离得不远。它是你每天点开微信看订阅号的原创角标,也是你在知乎围观“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无偿分享知识”的原因。 保护知识产权的传统,在安格鲁萨克森世界中根深蒂固。包括这些刚刚用暴力脱离跟母国隶属关系的美国的建国知识分子们。在他们的成长岁月中,他们无疑亲眼目睹了知识产权保护给发明创造和原创表达带来的动力,和这种动力如何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水平。 这种重视被直接体现在了被奉为美国立国之本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之中。惜字如金的美国国父们,竟然单辟章节,专门用明文直接赋予美国国会为推动有用的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保障作者和发明人在一定限度的时间内享有用他们的作品和发明获利的专权。这就是美国版权保护的根本。 基于这种权利,美国国会从1790年开始,到1990年代,做出了一些列版权保护立法动作,其中1976年的美国《版权法案》(Copyright Act)和针对它的后续于1989年和1990年所做的修正案,加上法院系统对这些立法的解读和使用,一并构成了今日美国的版权保护体系。 在这一期沙龙,我想和你从源头及原因谈起,聊聊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概括知识产权法的法制体系,以及自媒体节目的版权保护问题。 【免责声明】依纽约州律师职业操守准则及相关法律要求,笔者在此声明:笔者张天璞为纽约大学法学院在读学生,尚未具有在美法律从业资格,目前专攻方向也并非知识产权。本文所述之内容乃基于笔者所受之法学基础训练和对美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大略研究基础之上,对于帮助了解美国版权保护略有帮助,但绝不可作为法律意见使用,特此声明。 主讲人: 张天璞 2009年起在美求学,2013年以最高学术荣誉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本科部,后入读纽约大学法学院。于法学院就读期间,天璞多次于包括《纽约无战事》和《北美留学生日报》等知名自媒体平台上发表过关于美国法律和社会的专题文章或接受专题采访,广受好评。其中有关美国高校录取平权政策一文,还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未经授权)翻译成英文转载。除此之外,天璞还是一位 Tedx 演讲人,做有《再说梦想》一讲。天璞与纽约文化沙龙亦渊源颇深,曾于2015年在沙龙平台上,做过有关美国版权法的专题讲座。 2016年,天璞于纽约大学法学院毕业,获法律博士学位,现供职于纽约柯特思律师事务所(Curtis, Mallet-Prevost, Colt & Mosle LLP)。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9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Sep 26, 2015 | |||||||||||||||||||||||||||||||||||||||||||||
第九十二期:从巴别塔到迪拜塔——未来建筑的历史
auto
人对未来的想象,是基于过去和今天的投射。然而,当世界走上一条出人意料的轨迹,这种想象的领先、滞后或错位就格外耐人寻味——好比翻看儿时的作文《我的理想》,哑然失笑之余的反思。
本期沙龙,张旭晖建筑师将带领大家回顾独特的建筑史——关于“未来”的历史。不同时代的建筑师将他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与构想注入未来建筑的设计中,这些大胆疯狂的设想印刻了每个时代的思潮、欲望和局限。那么,回顾这些建筑设计,将会是一次充满反思的旅行。 主讲人的话: 神造人,人造房子。有形的人工构筑物总发端于无形的人的观念:功能的需要,政治的诉求,或审美的表达。建筑师孕育观念,工程师为其接生,一笔一划,一砖一瓦,将它投射到实体空间当中。所以说,建筑作品犹如琥珀,是一种物化了的思想状态。 并非所有的建筑构想经历怀胎之后都得以降生。历史上大量的设计思想,因超越了历史阶段甚至客观世界本身的条件而无法实现。然而许多今日看来怪异甚至疯狂的方案,却表达了其所处时代最具革命性的想象。它们将时代的思潮观念推演到极致,比同时代实际建成的作品更深远地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 本期沙龙,我将回顾历史上若干经典的未来建筑案例,并试图将大家带到历史对应的社会情境中去理解这些疯狂方案的形成逻辑。回望历史中人类对“未来”的想象,我们得以更真切地感知历史,亦得以更理性地看待我们今天所预见的未来。 主讲人: 张旭晖 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康奈尔大学建筑学硕士。现工作于纽约贝聿铭/考伯/弗里德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9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Sep 12, 2015 | |||||||||||||||||||||||||||||||||||||||||||||
第九十期:后改革时代的中国
auto
很多人认为,八十年代末之后,中国失去了最好的改革机会。强人政治向常人政治的转向,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崛起,让根本上的体制改革日益艰难。
中国政府的体制改革将往何处去?改革时代真的终结了吗?本期沙龙,有幸请到明克胜教授,以讲座/访谈/问答的形式聊聊这个话题。明教授现任Fordham大学法学院教授,曾在国会担任中国问题委员会顾问,多次赴中国考察探访。 本期沙龙依然使用中文。 主讲人的话: 中国的改革时代正在走向尾声。政治稳定、意识形态开放、经济快速增长——这些改革的核心因素正在逐渐瓦解。某种程度上,这归结于北京坚定地拒绝从根本上改革体制。九十年代初期以来,拒绝体制改革助长了中共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崛起,也导致国家与社会管治机制出现系统性的发展不足。如今,为了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当代领导人正在逐步蚕食构成后毛时代中共政权稳定基石的体制规范和做法。 参考文献:China After the Reform Era 主讲人: 明克胜 Prof. Carl Minzner,福特汉姆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律与政策问题专家。曾就任国会及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高级顾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国际事务研究员、西北政法大学耶鲁-中国法律教育研究员。明教授在学术期刊以及媒体广泛撰文,包括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话题涉及中国信访机构、司法改革、公民社会、党对司法和政府机构的人事管理等。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9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ug 09, 2015 | |||||||||||||||||||||||||||||||||||||||||||||
第八十九期:西方绘画浅谈
auto
一个好的艺术普及沙龙,应当给外行带来关于灵性的思考,而不只是罗列历史和专业知识。
作为一个曾经的理科生,晓姝懂得怎么让外行理解艺术。本期沙龙,晓姝将针对艺术史上几个重点时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和作品,在技术特点、时代背景、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等角度出发,和大家探讨那些作品背后的眼睛,和心灵。 或许,下次您在博物馆流连时,将瞬间恍如时光交错,置身作画人的所观所感,获得共理、共情与共鸣。 主讲人的话: 绘画艺术由于对现实生活不具备非常明确的功能性和指向性,所以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反映更为直接。因此我们可以从西方绘画几千年的风格变迁,窥见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变化、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的改变以及人类对自身定位的不断反思。 西方绘画史虽然是连续的,但各个时代的风格还是较为鲜明。从早期的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到神秘的中世纪,到运用科学的文艺复兴,再到恢宏的巴洛克和精细的洛可可,经过十九世纪的迷茫和探索,终于迎来了新视角的印象派。传统绘画的定式被打破,二十世纪新的绘画规则层出不穷:立体派、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极简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运动......每一次绘画艺术上风格的改变都体现着人的理性与感性、神性与人性之间旧有关系的打破和新关系的重建。 本期活动就是利用纽约文化沙龙提供的宝贵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相互启发。讲座将以西方绘画史上一些重要时期著名画家的代表画作为出发点,一起探讨他们的技法特点、审美倾向以及这些画作的美学和哲学价值。 当我们在博物馆观看名画时,我们不仅仅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更是在那一刹那获得了绘画作者的眼睛,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主讲人: 王晓姝 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后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3D动画,现于纽约学习油画。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8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26, 2015 | |||||||||||||||||||||||||||||||||||||||||||||
第八十八期:谢耳朵的世界——相互作用,基本粒子,超弦理论
auto
去年夏天,赵鹏博士做客沙龙,主讲《谢耳朵的时空-宇宙大爆炸,黑洞,超弦理论》,向人们揭示了物理学家眼中的宇宙图景。由于参与者的热切提问与激烈讨论,赵博士只讲了黑洞和宇宙学部分,群众强烈要求再开一期,补完剩下的部分。
时隔一年,谢耳朵系列第二期终于来了。与上期线索相反,本期将从微观角度出发,漫谈从牛顿提出经典引力理论以来,各种相互作用力如何被提出与统一,在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下得到标准模型,直致当代的明星:超弦理论。 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物体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是朴素唯物者对世界提出的两个基本问题。近代理论物理告诉我们,解开这两个问题,或许仅需一把钥匙:对称性。 波粒二象性、标准模型、夸克、反物质、费曼图、渐进自由、希格斯“上帝粒子”、对称性破缺、全息原理、M理论、多重宇宙……这些自带装逼光环的名词是什么意思?杨振宁的贡献仅仅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吗?我们生活在一张膜上吗?超弦理论离人类的终极梦想——大统一理论还远吗? 本期沙龙,由赵鹏博士为您耐心解答。 ![]() 主讲人: 赵鹏 08年本科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3年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现在Simons几何与物理中心研究弦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8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18, 2015 | |||||||||||||||||||||||||||||||||||||||||||||
第八十六期:伊朗历史纵览
auto
你们听过这样一个“男女地理”的地图炮小段子吗?这个充满各种偏见和政治不正确的英文笑话是这么说的:
The Geography of a Woman: Between 18 and 22, a woman is like Africa, half discovered, half wild, fertile and naturally beautiful. Between 23 and 30, a woman is like Europe, well developed and open to trade, especially for someone with cash. Between 31 and 35, a woman is like Spain, very hot, relaxed and convinced of her own beauty. Between 36 and 40, a woman is like Greece, gently aging but still a warm and desirable place to visit. Between 41 and 50, a woman is like Great Britain, with a glorious and all-conquering past. ……………… After 70, she becomes Tibet, wildly beautiful, with a mysterious past and the wisdom of the ages ... only those with an adventurous spirit and a thirst for spiritual knowledge visit there. The Geography of a Man: Between 1 and 70, a man is like Iran ...... ruled by nuts. 等等,伊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为什么?伊朗真的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吗?伊朗在世界和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扮演过哪些角色?这期文化沙龙,我们请来的是一位非常博学而有趣的伊朗问题专家,张湛,请他来给大家谈谈伊朗。 张湛的博士论文题目为《于阗语世俗文书所见八世纪于阗》,试图通过将分散于不同收藏机构和田地区出土的于阗语世俗文献按照其自身逻辑重新整合、归类、编辑,并结合汉语藏语出土文献、其他传世文献以及考古材料对于阗语世俗文献进行进一步解读,以期达到 对八世纪于阗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况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为今后新发现的于阗语世俗文书提供一个解释的框架。 此外,张湛还是荔枝FM上播客频道《天书》的创始人和主持人,一个天才云集、天马行空的访谈节目。 主讲人的话: 我常说伊朗是世界的中心,这话不是王婆卖瓜,我只是指出一个显而易见又被忽略的事实:伊朗高原位于欧亚大陆的地理中心。这样的中心位置使得伊朗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异乎寻常的重要角色。在上半场中,我将精心摘取几个历史时刻的切片,向大家展示历史舞台聚光灯下的伊朗,以及伊朗研究如何照亮了隐秘的历史深处。 伊朗与中国又有些什么关系呢?丝绸之路是伊朗文化圈与汉文化圈的边缘发生碰撞所形成的化学键。在下半场中,我将一封伊朗犹太商人遗落在新疆的信札出发,打开一扇朝向公元八世纪末历史小窗,一窥丝路上的和田绿洲、唐代西域、乃至整个丝绸之路。 主讲人: 张湛 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伊朗学专业博士候选人。在校期间,张湛接受了比较完整的伊朗语文学的训练,对所有的古代伊朗语都有所涉猎。张湛曾留学伊朗一年,其间游历整个伊朗,以及土耳其、叙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足迹贯穿从西安到伊斯坦布尔的整个丝绸之路。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8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23, 2015 | |||||||||||||||||||||||||||||||||||||||||||||
第八十五期:电影艺术欣赏——兼评中美两国电影
auto
本期沙龙,非常有幸再次与北京大学大纽约地区校友会合作,由校友会推荐,邀请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苏牧教授。苏教授无论授课、讲座还是著作都广受学生喜爱。除了自己的著作、课程、编剧和导演作品外,苏教授还与许多一线导演、演员有着广泛密切的接触。因此,苏教授将带给大家的视角将是不仅仅是学术的、审美的、时代的。本期沙龙,苏教授将以两部经典作品《美国往事》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聊聊中美电影赏析。
一场在北京各高校爆棚的讲座,会在纽约带来怎样的碰撞? 主讲人的话: “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本讲座将带领大家用电影的眼睛看电影。 《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美国莱德影片公司1984年出品。编剧、导演:赛尔乔·莱翁内。主要演员:罗伯特·德尼罗。 本片获1985年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导演提名。《洛杉矶时报》将该片评为1984年世界十部最佳影片。 好莱坞电影占领着全球的电影市场,好莱坞电影受到全世界电影观众的喜爱。《美国往事》是世界电影史异常重要的电影。《美国往事》犹如一棵大树,滋养了无数世界电影人和中国电影人。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4年。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编剧、导演:姜文。主演:夏雨、宁静。 1994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银狮奖), 1996年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1995年美国《时代周刊》世界十部最佳影片。 姜文电影特征是戏剧化,好莱坞风格。姜文电影激情澎湃,姜文电影表现中国人罕见的激情,弥足珍贵。对于《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讲,任何从某个角度概括影片主题的作法,都是不明智的。如:《阳光》是表现“文革”;《阳光》是表现“大院的孩子”、北京孩子乃至中国的孩子;《阳光》是表现马小军与米兰的爱情,等等。《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题是浑然的。它是表现一种理想主义、纯净浪漫、充满激情的情感和境界。《阳光》表现的是青春的觉醒,生命的觉醒。就像影片的片名,它是表现和讴歌我们生命中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强烈建议大家事先观看影片,将有助于讲座中的理解。 主讲人: 苏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鲁迅文学院、中国中央电视台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第十放映室》总策划,《今日关注》、《佳片有约》嘉宾。主要著作《荣誉》、《通向电影圣殿》、《太阳少年》、《新世纪新电影》。其中《荣誉》为中国大陆电影书籍销量之最。苏牧主讲的“电影分析课”是中国知名度最高、最受学生欢迎的电影课程之一。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8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16, 2015 | |||||||||||||||||||||||||||||||||||||||||||||
第八十四期:一个“老玩意儿”爱好者的自我修养——北方曲艺漫谈
auto
曲艺,承载着无数回忆与时代的印记。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它们有的依然推陈出新、活跃在当今的娱乐舞台;有点仅存似曾相识的名称和经典选段;而许多,已经渐渐远离我们的视野,逐渐被历史封存、在录音和史料中定义自己。
我们呼唤“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却同时很难静下心来去玩味它们——当一种源于草根的艺术形式脱离了滋生它的文化环境被当作展品供奉起来,欣赏它便显得愈加陌生和尴尬。我们并不奢望将每一种曲艺形式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这种努力或许只能显得无力甚至荒诞。当这些旧物终究要终结它的文化使命时,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去缅怀、去抓住它们和我们之间尚残存的一丝文化血脉,试图去品味那种“旧的味道”。 本期沙龙,让我们来重拾这些旧物。马玢,大家都很熟悉,纽约梨园社青年团创始人和团长,沙龙的常客,曾带来《京剧,我们为啥要看这玩意儿?》和《嘛叫真哏儿的好哏?——浅谈相声的欣赏方式》,语言朴实风趣、娓娓道来,极富感染力。马团长三顾沙龙,这次要来聊聊北方曲艺,结合大量影音片段,和大家一起品品这些“老玩意儿”。 主讲人的话: 曲艺是我国民间各种说唱艺术的总名称。【戏曲不是曲艺!相声、评书则是】 一说这位比较老派儿,喜欢老玩意儿,一般会认为这人喜欢京剧、书画、诗词、民乐等等。拿京津来说,传统文化爱好者一般都听曲艺。那具体都听什么?怎么就好听了呢?咱聊聊。 过去我在南开上学,有门选修课,《北方曲艺概论》,化学院的一位青年教师开的。咱们争取这一次讲座,让大家相当于上了一学期的课,哈哈。【我每次都挖这种坑……】 这次就简单聊聊评书、京韵、单弦、岔曲、快板、西河,然后再提两句雷琴、京东、滑稽大鼓等冷门曲艺。重点咱还是京、评、单、快,当然是哪个我熟讲哪个了。哈哈。 其实提起每一样,我都知道大家有常见误解。【都怪央视误人】咱从打破误解开始,领略真正的好玩意儿~~ 哪天您要去北京逛老四合院,话匣子放刘宝全的京韵,那感觉别提多对了。 主讲人: 马玢 京剧票友,余派老生,纽约梨园社青年团团长。原南开大学京剧团团长、南开中学京剧社社员。师从天津名票孙志宏、程滨,曾向京剧名家王则昭、张克、赵华等问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8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09, 2015 | |||||||||||||||||||||||||||||||||||||||||||||
第八十三期:哲学的性质和意义——从规范的视角看
auto
如果你对人生和世界有着终极的思考,你一定会探寻到哲学的领地。
哲学在中国常常伴随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这让许多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另一方面,经典哲学著作常常充满晦涩艰深的概念、词汇与体系,这又让许多人敬而远之。漫长的哲学史涌现出的哲学家、哲学体系之庞杂、涉及范围之广,也让许多人无从下手,望而生畏。沙龙很少触及哲学话题,因为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既够分量、有发言权,又有能力把哲学理论与思想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并不失其原貌的主讲人。 我们终于找到了。林垚师兄是我眼中当之无愧的通才。他的求学经历涵盖科学、哲学和政治。他关心话题范围之广,思想体系之完善,见地之深刻,总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强烈建议大家在他的博客上一睹风采。 林垚师兄将会是沙龙常客。这周日第一次亮相,他将和大家聊聊哲学。我们会探讨许多话题,向你展示思想的魅力。 主讲人的话: 哲学是干嘛的?哲学有什么用?哲学能否为我指明人生方向?哲学真是其它一切学科的基础?哲学不是早该被科学淘汰了么?哲学有切实可靠的方法吗?哲学研究几千年下来到底有啥进展?哲学家之间吵来吵去似乎从来没达成什么共识吧?哲学问题是不是根本无解甚至毫无意义? ——这些是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相信也是不少非哲学专业人士在听到“哲学”一词时脑中闪过的困惑。本期沙龙,我希望用尽可能通俗的方式给出尽量令人满意的解答。我将在不同哲学领域中各选若干议题,以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与规范性为线索,说明哲学的对象与方法,并展示哲学如何解决人们在道德原则、法律条款、社会制度、公共政策、科学立场、个人信仰等诸多层面上的争议。 主讲人: 林垚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曾经执教大陆和香港若干高校,目前回到耶鲁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博士学位,研究范围包括哲学、政治理论、宪法、美国政治、中国政治,长期进行公共写作,参与社会运动和法律援助。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8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03, 2015 | |||||||||||||||||||||||||||||||||||||||||||||
第八十一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起源 —— 来自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证据
auto
国家,是所有政治理论都无法回避的核心概念。如同许多其他司空见惯的概念一样,当我们从一个学科规范的角度去定义它、研究它、拷问它,这些习以为常的词语愈加彰显出一种反思人类本质的力量。当你申报退税、阅读国际新闻、携护照出入国境时,你是否思考过“现代国家”的意义?它的形成和发展如何?从学术的角度来解读,有哪些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理论与证据?
本期沙龙,有请来自纽约大学政治系的博士生郭强,来和大家解读这个话题。郭强接受极强的量化研究训练,讲解深入浅出,令人信服。这将是一期集定性探讨与定量分析、充满信息量的沙龙。 主讲人的话: 国家,state,马克斯韦伯称之为合法垄断暴力的机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建立行政,税收和立法机关,国家拥有税收等财政权力,并且制定法律,决定外交和国防政策以及承担各种公共服务。 今天几乎每一个人对国家的存在都习以为常,但是实际上自人类在世界各地生根落地开始并不是每一个角落都产生了韦伯意义上的现代国家。而且,现代国家形成的过程也各自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造成了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远远领先其他国家,而另一些国家在贫困和战乱的泥潭中不可挣脱的局面。 我希望通过这次沙龙的机会,从政治学和经济学中几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和大家探讨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机理,以及国家间的发展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的原因。 主讲人: 郭强 纽约大学政治系二年级博士生,研究领域包括发展政治经济学,统计学,比较政治学。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8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pr 19, 2015 | |||||||||||||||||||||||||||||||||||||||||||||
第八十期:文化究竟是什么: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解读文化差异
auto
对于“纽约文化沙龙”而言,本期将是首次“点题”的探讨。文化,是个如此亲切而宏大的概念。谁都能说上几句,却难以一言蔽之。文化之于个人,如不可或缺的空气;之于民族,是代际传承的基因。当我们跨过大洋来到美国,特别是在文化上与众不同的纽约,我们通过差异愈加真切地反思各个文化的核心与外延。
本期沙龙,有请来自石溪的年轻教授曹纪胤,来和我们聊聊这个话题。曹教授是管理学的博士,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硕士,现任教于商学院。曹教授是沙龙常客,总能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和富有见地的观点。这次终于有机会聆听她作为主讲人的分享。 我们不妄图对文化做一番完整的定义与推演,我们希望以不同角度去观察与反思。我们提供有趣、有料的信息,你来和我们一起思考。 主讲人的话: 提到东西方文化差异,你会想到什么?是美国那饱满夸张的积极情绪 vs.东方的含蓄不外露吗?还是美国文化中那几乎一刻不停的self promotion vs. 东方文化的谦逊谨慎?亦或是美国那强烈的个体主义气息vs.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情怀? 不同的土壤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于是世界变的如此缤纷多彩,充满了有趣的多样性。跨文化的生活经历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文化差异几乎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有的时候它增添了生活的乐趣,而有的时候则增加了产生误解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以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些文化差异。文化心理学者究竟发现了东西方在认知、动机、情绪、行为、自我定义上面的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对于市场营销、公关、组织管理又有怎样的实践意义? 同时,每种文化都是其地理生态系统下的产物。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也正在试图用各种地理生态因素来解释文化的成因。比如文化的形成和当地是山川还是平原有关系吗?一个地区的传染病比例对于文化又有什么影响?文化和当地是农耕经济还是畜牧经济有关吗?文化和种植水稻还是种植麦子有关吗? “文化”二字有的时候太过于形而上,这些硬指标或许能更具体客观的呈现不同文化的发展过程。 主讲人: 曹纪胤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商学院助理教授,Kellogg商学院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关系网络、信任的建立机制、文化心理学。教学方向:本科生、MBA谈判课程,多次获学生5/5满分好评。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8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pr 04, 2015 | |||||||||||||||||||||||||||||||||||||||||||||
第七十九期:李光耀的新加坡故事:试探讨“新加坡模式”
auto
两天前,一代政治巨星陨落。对李光耀执政生涯和新加坡崛起腾飞的回顾与反思接踵而至。这片弹丸之地在地缘政治的生存困境下异军突起并迅速强盛,主要归功于国父李光耀的政治敏锐与高瞻远瞩。今天,“新加坡模式”已经成为一个热门标签。
李逝世当天,来自哥大政治系的刘含章在政见发表了《“新加坡模式”究竟是什么?它可以被借鉴吗?》,一时成为刷屏先锋。含章不仅是威权制度的专家,还在新加坡学习生活了四年,对这个话题的了解独到而深入。 本期沙龙,有请含章,来和大家聊聊李光耀和“新加坡模式”。 主讲人的话: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3月23日凌晨病逝。作为现代新加坡国父和战后一代亚洲政治强人,李光耀将新加坡从一个资源贫瘠的后殖民港口迅速打造成为高度富裕的国际化都市。近年来,新加坡的成功发展经验和独特政治体制被国内媒体打上了“新加坡模式”的标签。那么,新加坡模式究竟是什么?它在何种历史背景下产生,又对今天的中国和其它国家有多少借鉴价值?为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近李光耀,通过解读他的回忆录,了解新加坡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梳理这位开国之父主政期间的思想脉络。 ![]() 主讲人: 刘含章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候选人,主要研究当代威权制度的生存战略和稳定性来源。本科毕业于美国女子文理学院Smith College,曾就读于新加坡莱佛士女子中学 (Raffles Girls' School) 和莱佛士书院初级学院 (Raffles Institution, Junior College)。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7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29, 2015 | |||||||||||||||||||||||||||||||||||||||||||||
第七十八期:他们也是基督徒:从多弗学区案中的基督徒生物学家说起
auto
科学的宗教化与宗教的科学化,成为许多严肃思考者迷茫与痛苦的根源。当对本源与终极的探求呈现出一元的倾向而试图让任意一方阵营向彼岸扩张时,两者都会失去了自己的权威与信服力。
对于个人,这或许仅仅是思考上的懒惰。然而对于群体(宗教团体、科学共同体)与社会(掌控行政、尤其是教育资源),必须划分一条明确的界线,各自清楚应当回答什么问题,应该在何时保持沉默。 本期沙龙,我们邀请一位清晰把握这条界线的主讲人,黄潇潇,以2005年宾州多弗学区案为引子,聊聊这个话题。 声明: 纽约文化沙龙不是传播宗教信仰的场所。无论主讲人持有何种宗教信仰,他/她都不会在演讲中宣扬与传播自己的信仰。我们在此将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讨论,将基督徒与他们的思想作为对象来探讨;而不对有无信仰与信仰内容做价值与道德判断。请参与者遵守这一原则。 主讲人的话: 提到美国的政教分离史,绕不过2005年宾州的“奇兹米勒诉多弗学区案"(Kitzmiller et al v. Dover Area School District)。当时这个学区里主要由基督徒构成的教育委员会不满进化论在科学课上“横行”,投票决定让九年级科学课老师在教授进化论之前念一份声明,大意是,进化论只是一种理论,还有另一种与其分庭抗礼的科学理论叫智慧设计论。学区里11位家长认为这是在公立学校里宣扬宗教,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政教分离原则,就把学区告上了联邦法庭。原告的专家证人里包括布朗大学生物学家肯尼斯米勒。米勒出庭捍卫进化论的科学性,指出智慧设计不是科学而是宗教观点,根本不应属于科学课堂。案子审了40天,最后法官琼斯判决多弗学区的决议违宪,家长胜诉。 乍看多弗案除了是政教分离原则的胜利以外,也是科学对基督教的“再一次"打击。但细看却会发现,一半的原告家长是基督徒,原告一方的生物学专家证人米勒也是基督徒(天主教徒)。为什么基督徒在捍卫进化论?基督教在进化论、同性婚姻、堕胎等议题上到底持什么观点?本次沙龙要和您讨论的正是基督徒在各类社会议题上观点的多样性,其实并非铁板一块。不论您对基督教持什么态度,都欢迎您参与到这个讨论中来。 主讲人: 黄潇潇 西三一大学传播系学士。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硕士,研究近现代汉藏关系。译有《一位藏族革命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等。现就职于纽约一家癌症中心。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7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21, 2015 | |||||||||||||||||||||||||||||||||||||||||||||
第七十七期: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与世界革命
auto
提起当代中国史,在全球范围内最有名的一场运动恐怕要算是“文化大革命”。但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半个世纪以前的“文革”似乎只是一段褪色的记忆。大家对它的了解更多来自历史课本里的只言片语,家中老人们表情尴尬、语焉不详的讲述,或是人们谈论问题时用到的“红卫兵”、“上山下乡”等时代色彩鲜明的比喻。在网络争论中,“文革”这个词汇却又像“纳粹”一样被人屡屡被提及,有人颂扬、怀念,有人批判、怒斥。但文革究竟是什么?它缘何被发动?它对当下的中国和世界还有影响吗?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这段历史?
本期沙龙,我们请到的主讲人是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笑蜀先生,与大家一起回顾和讨论这段历史。 主讲人的话: 很多朋友可能以为文革仅仅属于那个封闭的中国。但在我看来,文革不止属于中国,它更是属于世界的。毛泽东的个人目标,本来就不止是要统治全中国,而是要做 “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文化大革命则是毛泽东“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是毛泽东“解放全人类”、“改造全人类”的起点。 我想,文革这段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去了解毛泽东的“世界革命”思想,而文革放在“世界革命”的语境下才能更好地展现其中逻辑。毛的共产主义乌托邦,本来就不受国界、不受种族、民族限制。更进一步,毛实际上对整个人类和人性都不满意,要如同上帝般再造“新人类”。他想把中国当作“世界革命”的井冈山,要从中国出发,统率第三世界,直到“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很高兴有机会跟年轻朋友们一起聊聊,文革是如何改造人性、挑战人性,它又为什么终究走向失败。 主讲人: 笑蜀 本名陈敏,1984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武汉某高校任教,主讲中共党史。2002年进入媒体行业,曾任《中国改革》杂志执行主编、《南方周末》评论员、北京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现为《炎黄春秋》杂志编委,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著有《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刘文彩真相》等。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7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15, 2015 | |||||||||||||||||||||||||||||||||||||||||||||
第七十六期:迁移:人才和文化的移动
auto
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着至少一次世界范围的大迁移。我们怀揣对更好生活的向往,背井离乡,来到一个全新的文化与国度学习、工作、生活。我们或学成回国闯出一片天地;或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从萨克拉门托的铁路工人,到纽约华埠的餐馆伙计;从议员、科学家、艺术家,到银行职员、商人、学生;我们经历过排华的酸楚,也感恩于社会的包容。在漫长的迁移中,华人将自己的文化带入这个熔炉,也将美国的文化带回中国。本期沙龙,有请林志涛律师和李巍律师,和大家聊聊华人迁移美国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关于迁移,您有什么观察、感受与思考 ?请来分享! 主讲人的话: • 為何人們 一開始會產生移民念頭? • 追尋一個“美好生活” 的基本元素 • 移民對主國 (host country: U.S.) 有何影響? • 移民對母國 (country of origin: China) 有何影響? • 為何受過良好教育與富裕的人要選擇移民? • 導致中國移民爆炸性增長的原因? • 華人移民的“美國夢” • 移民對移民本身有何影響? • 人才,資金,和思想有何移動? • 華人移民對中國,台灣,與美國的反復影響? 為何世界上有許多人會移民?為何中國許多受過良好教育與富裕的人應該已經達到“沒有向外移民的必要”的階段,速度卻絲毫沒有緩慢下來, 反而以一個更快的速度移民?美國作為一個現代最成功的移民國家,必有其吸引人之處。所謂的“美國夢”到底對每一個向往美國的人意義是什麼? 華人移民能否真的成為: “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不屈不饒的精神氣度,悠游東西方的世界人,背依兩種文化活出更寬廣的空間,為加入美國這多元文化而發光奪目”或是“壓抑到快要窒息,受盡侮辱,奉公守法、循規蹈矩的半機器人,對美國社會和文化沒有什麼影響力”。也許真理是介於這兩個極端情況之間,但隨著美國夢持續的發酵,華人移民還是會不斷地涌進美國。 百年來,華人到美國留學的男男女女已經很大程度的改造了中國現代史,對中國與台灣社會產生影響。中國的鐵路和許多現代化發展所帶回來的新的想法和思維,中國社會出現了轉型.....當越來越多的中國最優秀最聰明的學生、專業人士、商人、科學家和藝術家來到美國,對美國社會產生影響,這份影響同時反過來沖擊著中國社會,來回影響著中美兩個大國。 本期沙龍將由主講人通過上面提到的這些問題引發觀眾的思考、互動。 關於移民,您有什麼願意分享的?請來這裡暢所欲言! 主讲人: 林志濤 美國達理律師事務所主管律師,具有美國移民與國際交易之專長。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取得美國匹茲堡大學法律博士 (J.D.) 學位前,曾服務於台灣與香港事務所。《美國移民及簽證指南》共同作者。 李巍 畢業於美國費城天普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學碩士學位 (LL.M),以及中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LL.M)。美中雙重文化教育背景以及工作經驗使他對移民和移民社會現象有著寬泛而獨特的理解。李先生擁有中國律師資格。《美國移民及簽證指南》共同作者。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7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07, 2015 | |||||||||||||||||||||||||||||||||||||||||||||
第七十五期:计算诗学:当计算创意邂逅人类诗歌
auto
如何让机器更像人,首先需要解决如何让机器听懂人的语言——从语法到隐喻,甚至情感。进而,对此技术回溯,让机器“说出”类似人类的语言。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的今天,这种从分析到创作的转变尝试给人们带来何种启发?
前不久黄芮带来的《普通语言学家在做什么?》沙龙在线上线下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大家对机器学习中的自然语言学习技术兴趣浓厚。那期沙龙的一位热心听众,机器语言专业的博士生,马敏,自告奋勇和大家详谈这个话题。本期沙龙,马敏将以机器的诗歌创作为切入点,带大家以机器的角度聊聊语言、聊聊诗歌、聊聊人工智能。 主讲人的话: 2015年1月,就在苹果公司发出2015财报的几分钟后,美联社就发布了一篇名为《苹果Q1收入超华尔街预测》的报道。不过,这篇报道没有作者,而是由Automated Insights公司的自动化写作平台生成的。该公司甚至表示如有需要,这一平台可以每秒生产2000篇文章。曾经有人说在互联网上你不知道聊天的对方是不是一条狗,未来我们或许会不知道读到的文章的作者是不是某软件。应用文体的自动生成成熟如是,诗词的机器创作也悄然兴起。唐诗宋词,日本俳句,西班牙诗歌......各类诗歌的自动生成研究方兴未艾。 Part 1 然而机器写诗是否超越人类创作?计算机拥有人类无法望其项背的强大记忆,能够瞬间列举所有满足韵律要求的词汇,学习现有诗词的写作模式,情感计算技术的发展也将为机械的文字注入情感,那机器写诗还有哪些难题尚未攻克? Part 2 计算创意(Computational Creativity)的研究团队不少,我们将介绍其中的三大门派: 1) 基于模板的诗歌写作 —让我们来速成一首朦胧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够) 2) 遗传算法写诗 --且看达尔文同学的进化论是如何摇身一变指导计算机写诗的! 3)机器翻译的副产品 -- 在你调戏Google Translate的时候,有木有想过它背后的技术原理其实为你写诗呢? 一大波栗子在靠近:对联,唐诗宋词,同音文(→_→《施氏食狮史》),璇玑图,回文诗......机智如你,能准确判断作者是谁么?更有电脑现场写诗:“多情水月牵,依旧若浮烟;萧飒天长久,天涯绣木兰”— 许我生辰八字,还你情诗一篇。 全程附带诗人墨客们的的生(八)平 (卦) 介(吐)绍 (槽)....... 谁让贵圈那么乱~ Part 3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汉语的音韵之美动人心弦。至于诗韵一节,魏时李登的《声类》创其滥觞,初唐许敬宗致其合度。唐诗所用的“平水韵”,和现代汉语的音韵有何差异?当平上去入的四声嬗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再写唐诗,平仄如何界定?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仗是汉语诗词中特有现象,红红火火(何厚铧...)的深度学习能否教会计算机推敲诗句的对仗? 主讲人: 马敏 纽约城市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三年级在读。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韵律分析。热爱六朝历史和拉美文学。常年听歌,偶尔弹琴。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7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28, 2015 | |||||||||||||||||||||||||||||||||||||||||||||
第七十四期:地理信息、空间政治与安全研究
auto
人类活动的地理条件、空间关系,是构成社会关系与政治结构的基础。这即使在网络引领的全球化的今天,仍然是无法逾越的屏障。然而,对于空间数据的研究为这个课题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与视角。本期沙龙,我们请来一位富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优秀学者,张友谊。他的学术研究兴趣非常广泛,视野开阔,治学严谨。大家可以从以下两文领略他的风采:
《福山依旧在,历史未终结——福山、米尔斯海默、卡赞斯坦圆桌争鸣纪实》 《台湾,至今未走出李登辉时代》 主讲人的话: 地理如何形塑政治?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大课题。一代代的地缘政治学家着迷于坤舆全图中的天下大势,但始终无法摆脱苍白的宏大叙事。晚近政治科学的微观革命,让空间研究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进入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学者们也第一次突破国际体系和国家边界的桎梏,打通宏观议题与微观视角的隔阂。在本人最为关注的战争、安全和冲突研究中,空间地理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不但对于以往传统地缘政治学的中经典结论再检验、再挑战,而且借助新的技术迸发政治地理学的新视角和新方向,拓展并深化了我们时代对于安全和冲突问题的认知。 本次沙龙分享主要分为地理数据可视、空间思维方式和政治地理模型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重在介绍和分享基础信息、发散思维和酷炫图表,绝不纠结技术细节。 地理数据可视部分主要分享目前学术界、媒体和企业关于各类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并介绍国际政治学界目前常用的地理数据信息采集渠道以及基础可视化流程。 空间思维方式部分主要分享新近战争与冲突研究文献中不同空间思维和空间方法的运用,例如何为空间依赖、何为外溢效应,并展示为何空间思维引发了学者对于传统冲突议题的革命性再解释。这部分还会拓展介绍空间思维在比较政治、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其他人文社科门类的应用。 政治地理模型部分以具体案例展示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方法和软件如何增进研究者对于因果关系和机制的信心。 地理信息系统流着的是实证主义的鲜血,看上去和情怀主义是背道而驰的。但是GIS毕竟是没有灵魂的工具,它的性格应该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希望这是一个有实证、有情怀、有灵魂、也有性格的分享。 同时,友谊也是播客栏目《纽约无战事》的主创人之一,这是一个有趣、有信息量的政治学短播客。关注国际新闻,讨论热点时事。 微信号Newyorknowar, 网易云音乐, 荔枝FM, iTunes 最近三期节目: 《声音情书:无战事罗曼史》 《二次元如何反恐?日本宅男对战ISIS》 《要是知乎建国的话,会是个怎样的国家?》 主讲人: 张友谊 康奈尔大学政治系在读博士生,学习和研究方向杂乱,包括并不限于国际关系理论、安全冲突研究、空间地理政治、美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自我定位:一个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蠢到极点的乐观行动派,一个自认有趣的五湖四海党。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7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21, 2015 | |||||||||||||||||||||||||||||||||||||||||||||
第七十三期:浅闲说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auto
曲径通幽的园林与恢宏磅礴的故宫构成中国古典建筑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与思想隐喻。一个是儒家的、正统的、宏大的;一个是老庄的、诗意的、私密的。一座园林,不仅是设计者美学境界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探游者再创作的舞台。他/她在园中读到作者,读到自己,也读到生命。
园林是一个让无数人痴迷与反复回味的地方。本期沙龙,有幸请到一位出色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师刘烨,来细数那些经典的园林作品,畅谈他们背后的文学与美学价值,带领大家踏上一次虚拟而又真切的古典园林旅程。 主讲人的话: 中国园林,融合和建筑、景观、文言、诗词、绘画,是中国文人雅士思想最高境界的精华体现。 园林是造园者多方思想的综合体现,无论从古至今,不同的时间、季节、心境、社会背景,人群(居住者、探访者、游玩者)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体验——所谓一百位游园者就会有一百座大观园。 造园和园林之妙处,很难一言以蔽之。姑且先以《浮生六记》中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来作为开场吧。 主讲人: 刘烨 建筑师,HCWD Studio/炘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之一。喜欢不紧不慢的生活,在不同城市居住过,目前在纽约盖房子、做家具。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7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15, 2015 | |||||||||||||||||||||||||||||||||||||||||||||
第七十二期:当我们谈起同志,我们谈什么:大陆与台湾近代同志运动
auto
LGBT团体为了争取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在近代催生出许多社会运动。这些运动,在不同文化、政治、法律、社会等环境下呈现出非常不同的特点。或许许多人是在到了美国才得以亲眼目睹。那么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同志运动的历史、现状与处境如何?本期沙龙,有请两位活跃在女同志运动第一线的赵静和刘文,来和大家聊聊。
主讲人将以女同志的角度来谈大陆和台湾的同志运动脉络和历史,以学者的角度谈性别研究如何帮助运动在反思中向前探索,以亲历者的角度谈台湾多元成家立法运动的进展,以运动者的角度谈中国同志社群的处境。 主讲人的话: 上世纪90年代至今,女同运动如旷野星火,逐成燎原之势。我们建立小组、创办活动、走上街头发声呐喊、从活动中看见彼此。我们同男同性恋组织、女权主义组织、社会倡导机构站在一起,为当下中国的公民运动发挥着我们独特的作用。而在性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女同运动的特殊困境不是反污名化,而是如何被看见。基于共同的性倾向议题,女同志与男同运动天然地联合在一起,渐渐地,女同志开始思考,身份议题如何真正面对并改变现有的异性恋霸权体制?基于共同的性别平等议题,女同志与女权主义者联合在一起——这给女同志带来理解同性恋的政治角度和行动工具。我们在LGBT运动里与女权主义面对的敌人是一致的:父权社会带来的性别不平等。女权拉拉们通过自身的自主性,也让女权主义者认识到了女同运动人士有着更彻底的性别反对意识。 如何与上述运动和团体联合以及处理分歧、差异,对中国女同运动者来说,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并拓展了行动者们看待这个多样化世界的宽广角度。 与女权主义者们及男同性恋一起奋斗的同时,我所了解的许多女同志也一直参与到许多其他社会运动中。或许因为对于权利平等和歧视有着比性倾向更广泛的认识,女同志更能够体会到运动的终点是形成一个为了许多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而起的社会运动,把LBTQ人群融到这个框架中。公民、民主对于国人来说,非常陌生。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如何通过维护个人权益来促进国家之发展,这也成为女同运动加入到中国公民运动的契机,两者都在中国当下的环境体制下奔跑着发展。 我们的运动是为了谁?如果我们不能从人的角度,推动当下每一个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我们的运动是失败的。这是一场正在进行的公民运动实验。我们身处这未尽的实验里,拥有权利和责任;在这场运动中,我们也将看到每个人的选择。 主讲人: 赵静 设计师,出版家,纪录片制作人。中国酷儿女性社群杂志《les+》的总编辑,北京同志中心联合发起人,纽约华人性别研究中心理事,从2005年开始作为运动先锋,投身中国的LGBT运动,关心以文化的方式推进社群赋权和行动。 刘文 社运工作者与学者,纽约华人性别研究中心理事,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候选人。小说家和自由写作者,关注酷儿离散、性别、与美国和亚洲的政治文化议题。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7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07, 2015 | |||||||||||||||||||||||||||||||||||||||||||||
第七十一期:普通语言学家在做什么?——从“人机对话”说开去
auto
“思维,是否依赖于语言的形式?”
如果是,翻译如何成为可能?如果不是,不同语言为何会伴随认知上的显著差异? 随着近代哲学对语言哲学的偏爱,人们愈加视语言为思维的基础。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下,自然语言处理成为“让机器更像人”的核心技术。 语言的数字化与数字的语言化 ——语言学家,正是在这两个方向的张力中工作。那么,语言学家究竟在做什么?本期沙龙,有请计算机语言学研究生黄芮,来和大家探讨这个谈之似近、探之即远的话题。 黄芮是非常受欢迎的主讲人,曾经带来朝鲜文学作品与酒文化沙龙。关于语言,陈俊卿曾从认知学角度讨论语言对于思维的影响。 主讲人的话: “语言学”可谓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专业。很多在国内读英语或者小语种专业的同学会转向语言学专业学习,但是语言学不是学语言,而是把所有人类语言当作对象,研究其发音、结构和意义的学科。学语言的时候我们讨论发不同元音时的口腔变化;而谈语言学的时候会定性所有人类语言中发音震动的波长小于400赫兹就是高元音。学语言的时候我们归类同义词反义词;而谈语言学的时候我们讨论语句间“或”“且”“非”的关系,寻找意义本身的“真”“假”。学语言的时候我们死记硬背特殊的变位变格规律;而谈语言学的时候我们对照所有已知语言,寻找所有语言都拥有或者都不拥有的结构,以此试图窥探人类认知的某种定式。这次沙龙呢,就想把“人”“机”“对话”拆开,和大家交流关于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三个方面。 首先聊“对话”部分,相关的电影不少,看过《她》可以脑补Samantha的细致入微, 看过《星际穿越》可以想象TARS 和CASE的聪明机警……这些人机交互想必是“好对话”的样本。再吃另一个栗子,《模仿游戏》中某工友说“我们要去吃午饭了”,一代天骄图灵同学认为这是陈述句而不予回应,大概就是“坏对话”样本。这个部分当中,我们一起聊聊“人机之间需要什么样的对话”这个问题。 再聊“人”的部分:简单介绍乔姆斯基的学说和历史上语言学不同流派的一些故事,然后和大家一起讨论关于人和语言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只有人类创造了语言?人类语言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最后是“机”的部分:关于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我只能算半路出家,会简单地介绍一下计算机在处理语言信息中的应用,以及应用其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原理。为“对话”部分的讨论做些补充。 语言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是语言表述的问题,所以讨论也不应该有标准回答。希望这次沙龙中,我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思考一下关于我们每天都使用的“语言的问题”。 主讲人: 黄芮 纽约城市大学计算机语言学方向研究生,通晓中英韩文,亦懂西班牙语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7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an 31, 2015 | |||||||||||||||||||||||||||||||||||||||||||||
第七十期:玉门之外,黄沙之下:出土文物文献讲述的丝绸之路历史
auto
朋友们,
一条商道,所带来的意义不仅是物质上的交换。丝绸之路,这条贯通欧亚的通道,所起到的东西方交融的意义,远远超出其名字所涵盖的范围。那么,在这条古老的商路上,究竟有那些物品与文化得到交融?它见证了多少文明的兴衰?通过考古和文献所展示的丝绸之路,真的如历史教科书上写得那样吗? 本期沙龙,有请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的博士生傅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考古数据与史料文献,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重新审视这条在人类历史上无法被低估的文明纽带。 主讲人的话: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数次出塞的盛唐诗人岑参写尽了古丝绸之路沿途的浩瀚苍凉。你对丝绸之路的往昔又有着怎样的了解和想象?是恺撒大帝飘飞的丝袍漫卷了惊叹与艳羡?是西域三十六国在大汉雄师与匈奴铁骑的夹缝间首鼠两端?是高昌梵唱起,敦煌飞天舞?是春闺梦里人,无定河边骨?是王昭君如泣如诉琵琶声,班都护投笔从戎报国情?是天马驮着葡萄入汉家,军驼负着简牍逐流霞?茕茕关城之下,曾有无数商队、僧侣、军士、流民来来回回,或有来无回;滚滚黄沙之中,曾有多种民族、语言、宗教、文明兴兴灭灭,或初兴即灭。今天,我们暂时放下官方史料的记载、回避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解读,让考古数据讲述一个不一样的丝路历史。 主讲人: 傅爽 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唐代文化和敦煌文献研究。头像照片摄于新疆罗布泊楼兰古国遗址。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7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an 25, 2015 | |||||||||||||||||||||||||||||||||||||||||||||
第六十九期:从STAP闹剧到学术SOP:由伪“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造假事件说起
auto
朋友们,
学术伦理与规范,为科学家们作为一个遵守共同学科范式的、无政府的共同体得以协同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学术造假,几乎是最为恶劣的行径,可以直接葬送一个科学家的学术前途。对于许多只在课堂上接触过科学实验的人来说,判别学术造假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事:“重复一下不就行了吗?” 事实真的这么简单?首先,学术规范充满了人为划分的标准,这使得对于“真假”的判断往往是定量而非定性问题。其次,许多学科对象的独特性使得“重复”的实验环境极难再生。而且,当今许多学科的“大科学化”,往往倾及世界范围的科学家的长期工作与大量科研经费,这使得理想的“重复”成为天方夜谭。对于“造假”的判定,不是非黑即白这么简单。 本期沙龙,有请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齐玉琛,来和大家就去年炒得沸沸扬扬的小保方晴子学术造假案说起,聊聊这个话题。 主讲人的话: 2014刚刚过去,名列2014甚至近十年来自然科学界最轰动丑闻的日本女学者小保方晴子(Obokata Haruko)“刺激触发多能性获得细胞”(STAP细胞)造假事件也终于落下帷幕。整场事件从文章发表初始就吸引了全球的密切关注,沸沸扬扬持续了整整一年:从2014年1月起,作为学界新人的晴子在世界最知名的学术研究期刊《自然》杂志(Nature)同期发表两篇第一作者的文章,震惊了生物研究领域当下最热点的干细胞学界,也因本研究背后的长远临床应用价值引发了全球各领域的关注。读者纷纷笑谈“看来洗个弱酸澡就可能把皮肤细胞转化成全能性干细胞”,晴子也因为其年轻姣好的形象被媒体誉为”学术女神“。 然而仅仅不到一周,该文章就受到了学界同行的多种质疑,并发现了蓄意篡改数据的证据。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随即对其展开了严格的学术审查,”女神“形象轰然崩塌。几个月调查期间不仅同行无法重复出同样的研究结果,晴子本人也无法重复,《自然》杂志终于于7月撤稿。 就当大家准备以作者学术不端为此事盖棺定论之时,晴子的导师兼文章共同作者,日本理研细胞发育生物学中心主任,干细胞学界已颇负盛名的教授笹井芳树(Yoshiki Sasai)突然在办公室悬梁自尽,让本事件更加扑朔迷离,一时间关于事件背后的动因猜测众说纷纭,调查也进入第二终审阶段。然而,直至2014年底,晴子终究没能重复出任何结果,提前终止了调查,这一学术丑闻终于在2015年之前正式落幕。 整整一年的闹剧波澜起伏,不仅其在如此重大学术问题上行为不端令人咋舌,学界同仁和广大民众尤其是媒体的反应更是引人深思。晴子究竟是否罪不可恕?实验研究结果是否非黑即白?晴子究竟是如何造假,怎么样采集和分析实验数据才算符合学术规范性?这次事件也让人联想起十年前韩国著名干细胞学者黄禹锡(Hwang Woo-suk)的克隆动物造假事件。为什么轰动的学术丑闻总是频发于干细胞领域,这个兴起不久的生物界最热门学科都有什么难以言说的顾虑和隐患?作为一个从事干细胞研究,并曾经尝试和本事件类似目的课题的博士研究生,讲者将从独家客观的角度为你一一道来。 主讲人: 齐玉琛 康乃尔大学医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师从斯隆癌症研究中心干细胞中心主任Lorenz Studer 教授,从事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研究。曾尝试过类似STAP细胞的高风险课题,现从事大脑皮层神经元分化研究,其方向和本事件中Yoshiki Sasai类似。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6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an 17, 2015 | |||||||||||||||||||||||||||||||||||||||||||||
第六十八期:美国警察的暴力和选择性执法——从弗格森案和加纳案说起
auto
朋友们:
2014下半年,美国很不太平。7月的纽约州斯坦顿岛,一名在街头涉嫌非法出售香烟的黑人男子在与警察发生口角后被警察掐住窒息而死[1]。8月的密苏里州弗格森市,一名警员在巡逻中射杀无武器的18岁黑人少年,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2]。两案引起了全国多处对警察针对非裔美国人暴力执法的大规模抗议。12月大陪审团先后对两案肇事警员不予起诉的决定,促使抗议在年底推向高潮。 警民关系的紧张酿造了新的悲剧。12月20日,两名纽约市警察在布鲁克林遭一黑人男子报复性枪杀[3]。1月4号,在为华裔警员刘文健举行的葬礼上,部分警员在白思豪市长致悼词时背转身以示抗议。警民关系的进一步紧张,为原本祥和的节日气氛布上一层阴霾。 本期沙龙,有请程诗萌律师从两案的始末聊起,探讨种族对执法的重要影响,大陪审团决议的合理性,不同族裔和党派的民众对两案的反应以及未来可能的政策走向。 或许您对此充满好奇与疑惑;或许您有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只要您有一颗关心社会事务的公民心,都欢迎您带着疑问或观点来参与讨论。即使我们不走上街头,这也是“公民社会”的一次有益实践。 诗萌曾主讲《小鱼 v. 大坝——美国<濒危动物保护法>在民意和政治斗争中的起起落落》,也在真人图书馆中分享过自己的独特经历。 主讲人的话: 圣诞节前夕,一年一度的洛克菲勒广场圣诞树点灯仪式外出现了一群高举着双手,大喊“我不能呼吸”的人群。喊着有相同口号、打着类似手势的人们也出现在纽约许多地标性地点。数千名抗议者曾一度阻断了布鲁克林大桥上的交通。类似的一幕也在全美多个城市上演:伯克利,西雅图,波士顿,迈阿密,克利夫兰…… 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弗格森案和加纳案件的结果为什么能在全美引起如此之大的波动?是什么让人们走上街头,用各种方式表达愤怒和不满?本次沙龙主要介绍2014年底接连宣判的两个警察在执法中杀死无武器非裔美国人的案件,一直以来基于种族的暴力和选择性执法,以及由两案引发的愈加紧张的警民关系和两名纽约警察被枪杀的报复性事件。本次沙龙的具体内容有—— · 弗格森案和加纳案始末 · 大陪审团的作用以及审理过程 · 对两案大陪审团决定的公正性的质疑 · 不同种族、党派民众对两案结果的反应 · 联邦政府对两案当事警员以及地方警局的调查 · 后续抗议、报复性事件以及警民冲突走向 主讲人: 程诗萌 律师, JD, Columbia Law School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6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an 10, 2015 | |||||||||||||||||||||||||||||||||||||||||||||
第六十七期:從歷史與行銷的角度看台北市長選舉的新突破
auto
朋友们,
沙龙以往多次触及台湾政治,大家都表示强烈的兴趣。这次终于时机成熟——遇到一位合适的主讲人和合适的契机。 台湾政局,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蓝绿纷争,似乎一切选举都是党派斗争的终极体现。然而,在刚结束的新一届台北市长选举中,无党籍候选人柯文哲的成功当选,似乎展现了一种政策导向超越意识形态斗争的局面。 本期主讲人,刘伃茜,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作为台湾人和政治专业学生的双重身份,她如何看待台湾政局的变迁和此次台北市长选举?伃茜将先为大家普及背景知识,即使您不清楚蓝绿阵营有哪些党派,也请听她娓娓道来。 (感谢缤笛推荐本期主讲人。) 主讲人的话: 第七屆台北市長選舉剛剛落幕,但議題熱度卻沒有隨著結果出爐而降溫。候選人們除了政策方向、選人備受關注外,其行銷策略可以說是本屆選舉最吸睛的話題,以往首都台北市長首長的競爭常常落於黨派之戰,非藍(國民黨)即綠(民進黨),偶爾有一兩位無黨籍人士加入戰局,也因此整個選戰常常聚焦在意識形態,選民選黨不選人。但這次選舉因為一位綠營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的加入,讓選舉少了些許政黨色彩,候選人們開始減少針對黨派的攻擊,希望單純把自己及自己的政策傳達給民眾,漸漸地,體現出這次選戰的新價值-超越藍綠鬥爭。 少了黨派之分,也就沒有所謂的「鐵票」,候選人如何把自己的理念有效傳達給選民、並且獲得認同,成為其這次選戰最重要的目標,除了傳統的電視廣告、大型看板外,這次的決勝點在於數位行銷,youtube, facebook, bbs都可以是宣傳平台,這已不是第一次,但卻是被運用最徹底的一次,大家常說年輕人不關心政治,這個觀念已漸漸被扭轉,這次數位行銷的成功,就證明了網路族群占大宗的年輕人,已成功被這樣的行銷手法說服,願意參與這次的選舉,而最後的選舉結果也反映了這點。 主讲人: 劉伃茜 紐約州立大學Brockport分校公共管理及藝術管理碩士,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學士。目前任職於Martin E. Segal Theatre Center (CUNY)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6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Dec 20, 2014 | |||||||||||||||||||||||||||||||||||||||||||||
第六十六期:乐莫乐兮新相知——梨园社青年团茸茸雅集文化沙龙专场
auto
朋友们,
本期活动意义非凡,将迎来文化沙龙有史以来首场演出——由梨园社青年团“茸茸雅集”带来一场传统艺术盛宴。 雅集,是文人雅士以琴、曲、诗、书、茶会友的私人集会。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使得雅集宾客能通过各自的艺术形式实现超越语言的交流。今天,我们将雅集呈现给观众:她既是私密的——纯属宾客之间的心灵沟通;又是开放的——邀请观众一起感受这种跨越艺术形式的表达。 “茸茸雅集”的阵容堪称豪华,既有活跃在海内外的专业演员,也有文化沙龙的常客。钱熠老师曾主讲《中正平和, 梅兰芳昆曲艺术之美》,张哲东带来《玉笛飞声——中国笛箫艺术》,马玢和大家分享《京剧,我们为啥要看这玩意儿?》,还有传授过刘泽意和陈阳茶艺的老古曾带来《进入茶的清凉世界》。或许您参加过这些沙龙,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渴望近距离感受真实的艺术呈现,那这期雅集演出,将会从各个方面与层次,使您浸染于中国传统艺术。 演出无幕间休息,演出结束后演员将回答观众的提问。 制作人(钱熠)的话: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不同却融会贯通。茸茸雅集乃一演出形式,集古琴,茶道仪式,昆曲,国乐,书法,几大中国传统文化于同一时空,推出传统文化新境界。同时此次集结也是同道中人一次难得的在纽约的合作交流,尤其是年轻古琴家陈阳要回中国了,临走前,他和朋友们一起用这样的方式聚一聚。 衷心希望这样的雅集能够积累更多的知音,一起来参与传承珍贵的祖国传统文化艺术。 茸茸雅集2014年由昆曲爱好者钱熠和她的同道中人一起创立,刘泽意联合制作,隶属纽约梨园社青年团的一个特别行动小组。关于茸茸这个名字,“茸茸”俩字有一对耳朵,作雅集的名字,其意是“用我们的感官接收,采纳,并制造音乐”。其实话说回来,众生有情,有情众生,各项感觉器官的最终端是我们的心灵,因此说到底,茸茸雅集是说”用心聆听和创造我们的艺术”。
![]() 主讲人: 陈阳 14岁师从著名音乐人梁清学习音乐理论和电吉他,十九岁师从长春纳音琴堂主人宫勇学习古琴演奏。融合了山东诸城派和虞山吴派的风格。现已是纳音琴堂成员,古琴教师。 刘泽意 茶人,钢琴、指挥专业学生。 马玢 京剧票友,余派老生,纽约梨园社青年团团长。原南开大学京剧团团长、南开中学京剧社社员。师从天津名票孙志宏、程滨,曾向京剧名家王则昭、张克、赵华等问艺。 张哲东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博士生 李泽昕 京剧票友,余派女老生。就读于纽约普瑞特艺术学校交互媒体专业。师从上海余派艺术研究家范石人老先生、江苏省戏剧学校程双椿老师。 周懿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琵琶专业。合作过的乐团包括纽约爱乐、俄亥俄州交响乐团。代表作品有谭盾的琵琶协奏曲、黄哲伦的外百老汇剧。 缪宜民 纽约八板中国音乐协会创办人,圣达菲歌剧院2014年度艺术家。前上海民族乐团笛箫演奏家,师从一代笛箫宗师俞逊发先生。 钱熠 前上海昆剧团旦角演员,师从岳美缇、华文漪,曾在林肯中心主演全本《牡丹亭》。 苏艺 字伊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轼三十三世。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6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Dec 13, 2014 | |||||||||||||||||||||||||||||||||||||||||||||
第六十五期:美國DIY文化的過去與現在
auto
朋友们,
DIY是美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了”,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精神。他们在新大陆开创自己的家园;向往飞翔的自由屡败屡战;在无线电的普及中将DIY引入电子新纪元……在Home Depot,大到木板小到钉子,每一件器物都有特定的序列号。手持攻略,你可以凭借一张序列号表单,买到足够的建材搭建自己的豪宅。匠人,是一个亲切、可敬的称谓。 本期沙龙,由设计师和王新钧来和大家聊聊美国的DIY文化与历史,和一些DIY的知识与技巧。新钧创办自己的工作室,由他设计制作的砖灯今年获得了中国家具展的“金点奖”,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如果您喜欢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定能从新钧这里学到很多! 本期沙龙非常有幸与纽约历史民居基金会合作(感谢闫冉的联络!),活动将在历史民居Lewis Latimer House Museum举办。莱特穆是一位出身草根、自学成才的黑人发明家,先后与贝尔、马克沁、爱迪生共事,自己也专利颇丰。在他的故居畅谈美国DIY文化与精神,多么令人振奋。沙龙结束后,大家也将有机会在基金会志愿者带领下参观民居博物馆。 主讲人的话: DIY - Do it yourself,自己動手做,這是美國現代生活很大的一部分,甚至因此而產生的產業是其他國家很難比擬的。工業革命之後,產品被大量複製,只要能付得起,你可以買到跟別人一模一樣的東西,而DIY的興起提供了使用者其他的選擇,以及物品功能與風格的靈活度。 這次我們要從美國文化與歷史,從開拓西部、Amish文化、Punk文化到現在最流行的Maker社群對美國DIY文化的推波助瀾與演變,並帶領大家一探現今DIY的資源與技術,以及在美國如何就地取材,如何尋找你所需要的材料與工具去製作東西,透過簡單的實際案例告訴你如何打造屬於你自己的DIY產品,喜歡自己動手做東西的人千萬不能錯過。 主讲人: 王新鈞 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及美國匡溪藝術學院,HCWD studio / 炘設計工作室創始人及設計總監。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6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Dec 06, 2014 | |||||||||||||||||||||||||||||||||||||||||||||
第六十四期:三人谈:师道在美国
auto
每个人都能对“教育”评头论足,不论您在国内经历了简单粗暴的应试教育、还是眼花缭乱的素质教育。或许您此时正陪伴自己的孩子一同经历美国的12年制教育体系,那对两个文化下的教育理念一定有说不尽的切身感受。
美国的孩子真的是从小玩到上大学吗?这片崇尚自由、个性的土地上,教育体系是如何举重若轻、潜移默化地把这些理念灌输给孩子们的?在美国,学生、老师、家长三方的关系如何?学生们的课余生活、社团活动是如何开展的?特殊教育与天才儿童教育如何进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也让美国的老师头痛吗?公立、私立学校的显著差别在哪里?美国的老师究竟如何定位自己?对比中美,教育理念有何异同? 本期沙龙的主讲人,是两位奋战在美国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她们将和大家分享最真切的体验与思考。通过私下与二位老师接触,我深刻地被她们对学生的爱所感染。她们让我最接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美国的“为人师表”。 本期沙龙也将继续尝试访谈形式。将由主持人通过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引发主讲人的讨论以及观众的思考、互动。相信这是与本期主题高度契合的形式。 关于教育、师道,您有什么愿意分享的?请来这里畅所欲言。 主持人:赵智沉,文化沙龙组织者,一个好为人师的人。 ![]() 主讲人: 刘碧波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Teaching as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专业研究生。从事过general education 和special education。走在保护孩子梦想的路上。 孙逸珏 毕业于纽约大学教育学院,现在在曼哈顿的一所私立学校教中文,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很高兴能在美国高中生的心中种下一颗关于中国的种子。今年三月,首次带学生去了中国。期待和大家分享作为一个中文老师的经历和感悟。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6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22, 2014 | |||||||||||||||||||||||||||||||||||||||||||||
第六十三期:青红皂白说陶瓷
auto
朋友们,
陶瓷器,几乎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从文物的角度,无论其数量、覆盖范围、艺术价值、精美程度,都远胜青铜、金银器等。作为日常器皿,陶瓷器皿也是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陶瓷器承载着许多有趣的掌故轶事;从官窑到民窑,不同的审美也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方方面面。 本期沙龙,有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胡小丹,来和大家一起欣赏精美绝伦的陶瓷器,闲聊那些有趣的故事。小丹现在是纽约电影学院的学生,喜好结交各种有趣之人,希望在本期沙龙有缘得见! 主讲人的话: 陶瓷器皿,历经千年,遍布华夏,有瑰宝更多碎片,讲故事不乏传说。 何时何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 青瓷白瓷,釉上釉下,何为“影青”,何谓“祭红”? 将饮酒,空了梅瓶,却有玉壶春; 吃茶去,君奉高士杯,我携提梁壶。 不咬历史,也不嚼文化,只看这一只只的过往,闲话那经不起敲打的青红皂白。 主讲人特别愿意认识各路特立独行又好玩的淑女才俊,请踊跃来沙龙接头聊天唱曲打坐。 ![]() 主讲人: 胡小丹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曾在欧洲和云南支教,现居纽约学做电影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6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15, 2014 | |||||||||||||||||||||||||||||||||||||||||||||
第六十二期:中正平和, 梅兰芳昆曲艺术之美
auto
朋友们,
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作为包括京剧在内许多其他剧种的必修课,素有“百戏之师”一称。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之唯美的舞台置景,堪称戏曲艺术的极致。 昆曲一直是沙龙成员呼声极高的话题,本期终于请到一位非同一般的主讲人:昆曲表演艺术家钱熠老师。钱老师曾任上海昆曲团旦角演员,在多部经典剧目中担任主演。1999年,钱老师在林肯中心上演时长20小时的五十五折全本《牡丹亭》,轰动全美。钱老师也非常热衷于昆曲艺术的大众普及,让更多人走进昆曲,领略昆曲之美。 本期沙龙,钱老师将以梅兰芳先生的昆曲电影《游园惊梦》为载体,和大家聊聊昆曲美在哪里,如何欣赏昆曲。 主讲人的话: 章诒和:梅兰芳一辈子讲究中正平和,在舞台上、在现实中他知道什么是过犹不及。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一1961年8月8日)男,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八岁学艺,11岁登台。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章诒和:“戏曲就是高度形式美,远远脱离生活。(艺术)不是作用于生活,而是纯审美的东西,思想性基本没有,带有一点点故事,在知人论事上起点作用,大不了生出一些感悟来,所承载的内容很少。(思想)让位于表演。” 梅先生在塑造戏曲形式美的方面,把这一艺术形式推到极致。至于“思想性基本没有”这一说法,章先生可能是讲传统京剧的剧本。昆曲的经典,汤显祖的经典之作,牡丹亭有深厚丰富的思想内容,梅先生演绎的游园惊梦完美的体现了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11月8日下午,我们在文化沙龙与各位朋友一起欣赏梅先生的电影《游园惊梦》。先生在拍完这部戏曲电影之后的一年就去世了。因此这部电影是梅先生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礼物,就看我们懂不懂得打开这份礼物,欣赏它,学习它,了解它,然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见生命,看见自己。 ![]() 主讲人: 钱熠 前上海昆剧团旦角演员,师从岳美缇、华文漪,曾在林肯中心主演全本《牡丹亭》。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6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08, 2014 | |||||||||||||||||||||||||||||||||||||||||||||
第六十一期:嘛叫真哏儿的好哏?——浅谈相声的欣赏方式
auto
朋友们:
相声,无人不爱。它听着乐,说着难。好的作品,包袱铺排张弛有序、词句拿捏恰到好处。对于一个音调、停顿的精妙把握,往往体现大师的功力。有人说了,什么是好的相声?只要让人乐,不就是好相声?真的吗?是否有的作品让人一笑了之;而有的作品,耐人回味、值得反复品咂?没错,听得就是那个味儿。那么,哪些大师、哪些作品特别有“味儿”?这期沙龙,请马老板带领大家,回味那些经典。 马老板是纽约梨园社青年团创始人、团长,曾主讲过第31期沙龙《京剧,我们为啥要看这玩意儿?》,极其精彩。马老板特别善于用朴实风趣的语言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轻松捧腹之余细细回味,确实是那个理儿。正可谓——前调浓烈、中调馥郁、后调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主讲人的话: 相声是个通俗艺术,有过巅峰,有过消亡,有过中兴,有过衰落,如今似乎又兴盛,真的?其实相声倒是个很好的载体,让我们能一起好好体会什么是高级的幽默,什么是低级的搞笑。 演讲者听相声二十余年,说相声十余年,这次跟大家一起聊聊相声,聊聊幽默。 另附知乎我的回答:《刚开始听相声,入门的话听哪位老先生的比较好?》 请大家对我的普及思路提出建议和意见。谢谢! ![]() 主讲人: 马玢 京剧票友,余派老生,纽约梨园社青年团团长。原南开大学京剧团团长、南开中学京剧社社员。师从天津名票孙志宏、程滨,曾向京剧名家王则昭、张克、赵华等问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6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01, 2014 | |||||||||||||||||||||||||||||||||||||||||||||
第六十期:香港“占中”讨论
auto
朋友们:
尽管距离盘点年度热点新闻还有两个月的时间,但毫无疑问,要谈论2014年对中国政治、社会发生最大影响力的事件,香港“占中”绝对将排名前列。 本期沙龙我们将使用一种新鲜的形式,将有四位、而不是一位单独的主讲人,一起来讨论香港“占中”话题。四位中有两位来自香港本地,两位来自中国大陆。他们将带来每个人不同的视角、经历,以及对去年以来的香港政改咨询、公民抗命、直至当下“雨伞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和社会运动的研究与分析。 香港的年轻人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占领中环?占中是因为争取民主、经济问题,还是西方敌对势力、“幕后黑手”的操控?大陆的民众、尤其年轻人,对这场运动持何种意见?为何陆港两地民众会产生巨大的意见隔阂?这场中国二十五年来规模最大的政治抵抗运动将如何收场,两岸民众从中可以学习到什么? 让我们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期待陆港两地青年人在纽约文化沙龙的坦诚交流与观点碰撞! 鉴于此次占中事件新闻曝光率极高,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我们也不再多做具体介绍。在此我们也推荐自由撰稿人张洁平的一组文章《摊牌》(一、二、三),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阅读以了解更多背景。 主持人:张哲,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研究生。 本期活动与“红旗下的蛋”政治学读书会合作举办,非常感谢读书会负责人张潇冉的组织与联络,以及秦以平的协助。 主讲人: 张语轩 Alvin 纽约大学亚美法研究所访问学者、香港大律师(非执业)。纽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硕士。 曾健德 Raymond 目前为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博士研究生。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学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硕士,曾在香港参加社会和学生运动,如天星码头事件、2010年香港政改咨询集会等。 刘冉 目前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学士、硕士,政见CNPolitics团队观察员。刘冉在此次香港占中事件中一直收集大陆学生的声音,维护“内地生撑香港”脸书页面。 方可成 方可成,宾夕法尼亚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博士,原《南方周末》报社记者,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政见CNPolitics和新闻实验室发起人。2019年8月起将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6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Oct 25, 2014 | |||||||||||||||||||||||||||||||||||||||||||||
第五十八期:兩岸視野下的“蘇獨”運動觀察—一一種未盡合宜卻又趣味橫生的比較
auto
朋友们,
苏格兰公投已尘埃落定,但其对英苏两地乃至世界的影响仍在持续着。如何透过喧嚣看待其背后的格局演化?公投前后对海峡两岸的前景有何借鉴?本期沙龙,非常有幸邀请到来访纽约的徐和谦,来和大家畅谈两岸视野下的“苏独”运动。 徐和谦曾任《财经》驻台记者、《财新》特约作者、台北市政府聘用研究员,现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当代史,恰好亲历了公投运动前后。结合和谦长期在台的经历,他一定会为本期话题提供一个独特、有趣的视角。 徐和谦的相关博文:《苏格兰终点冲线:一场抉择 两种认同》 主讲人的话: 2014年的蘇格蘭獨立公投雖已結束,但蘇格蘭人民所走過的歷程,不但仍在改變英國本身的政治結構,更將給全球各地關注分離主義及認同政治問題的觀察者及行動者們,帶來後勁猶烈的討論靈感。回首這場歷時兩年,所涉議題廣度、時間跨度、民眾動員深度,均超過此前任何一場常規選舉的公投運動,一路在逆勢中前行的“蘇獨”派,如何在論述技巧和動員模式上另闢蹊徑,以打開鐵桿支持者以外的市場基盤? 而從1707年英蘇合邦以來,蘇格蘭分離主義聲勢的起落和各時期訴求重點的變化,與英國國勢的興衰及其世界角色的變化之間,又存在著哪些聯繫? 蘇格蘭獨立雖然未果,但英國中央政府對其下放更大自治權力的承諾,也已經啟動了英國重新檢討境內中央政權與次國家政權行政關係的進程。 而蘇格蘭案例與台海兩岸、乃至於當前我們面對的其他分離主義或自治呼聲的衝擊,又有哪些可堪對讀比較、互為啟發或是互為殷鑑的亮點?究竟,足以打造出一個新國家想像的元素有哪些;挽救現存國家免於分裂的紐帶又是什麼?凡此種種,都希望能在10/11日紐約文化沙龍的平台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及討論。 主讲人: 徐和謙 生於台北,原籍湖北。曾任《財經》雜誌駐台記者、《財新》傳媒特約作者,台北市政府聘用研究員,現為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當代史項目研究生。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5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Oct 11, 2014 | |||||||||||||||||||||||||||||||||||||||||||||
第五十七期:体验禅修--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
auto
朋友们:
禅修,对许多人来说既神秘又容易被误解。禅修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感受和协调心、相、物、我的关系?禅修是否有一定之规,还是借由达到某种状态的中间路径?如何实现静观与止观? 或许您从未尝试禅修,或许您有过经历,希望与人分享。本期沙龙,有请史敏来和大家聊聊她禅修的经历与体悟。史敏也会带大家做一些简单的练习,大家不妨换个角度,感受一下自我的存在(或不存在)。 (活动当天不要求吃素) 主讲人的介绍: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纷纷攘攘,无休无止;对物质的追求,对得失的攀比和计较,也让我们的身心浮躁不安,身心俱疲。上网,熬夜,派对,泡吧,K歌,聚餐,旅游,人们在疯狂工作的同时,也希望能用更疯狂的方式来缓解身心的压力。可是你可曾觉得这些所谓的放松方式往往只是解一时之渴?一时的尽性之后,依然要面对生活的烦恼和压力。难道这就是生活?难道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你是否有勇气、有兴趣来尝试一种古老却简单而彻底的放松方式——禅修? 什么是禅修?提到禅修,你是否会认为只有消极遁世,或是看破红尘,或是喜欢清静耐得住寂寞的人才会适合禅修?当代法鼓山的创始人圣严法师曾经感慨到:“佛法这么好,误解的人却这么多。”佛法究竟有什么好,世人又有什么误解?撇开禅修的宗教色彩,仅仅最为一种放松的方法和技巧,禅修又如何可以让现代人在职场和家庭生活中处处受益? 主讲人: 史敏 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弗吉尼亚大学法律博士,曾为Latham & Watkins LLP资本市场执业律师,目前在Bloomberg法务部门从事证券、金融衍生品的相关法律工作。禅修爱好者,自2010 年开始在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圣严法师开创的法鼓山的纽约道场学习禅修。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5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Sep 27, 2014 | |||||||||||||||||||||||||||||||||||||||||||||
第五十六期:美国宪政史上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
auto
朋友们:
你一定知道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但你是否了解,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是如何实现的?在宪法的制定、修改与执行中,总统、国会和法院三方的力量如何权衡? 与中国的宪法不同,美国的宪法是可以司法化的,即宪法可以在司法程序中被直接援引,并作为审判的依据。正因如此,美国宪法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经典案例,其中有一些成为其他案例的评判依据,有一些直接促成了修正案的产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宪法可能与每一位老百姓的生活产生直接联系。这期沙龙,有请郭晓宇律师来和大家细数这些经典案例,它们体现了怎样的法的精神?它们如何改变与塑造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如何解读宪法?两百多年前的条文,会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与时俱进吗? 本周六:举重若轻,闲谈宪法。 主讲人的介绍: 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仅有7个条款和27个修正案的法律,也是当今世界正在使用的成文宪法中最短小的。这部古老的宪法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而历久弥新,其原因除了美国建国时良好的政治制度设计、国民对规则和制度的尊重和执行外,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在案例中对宪法“与时俱进”的创造性解读更是功不可没。 ——是谁给了最高法院的九个老家伙“反民主”的巨大权力(马布里诉麦迪逊)? ——为什么各州(老子)生出来的联邦政府(儿子)却可以对老子指手画脚(马卡洛诉马里兰州)? ——黑人奴隶是如何从财产变为受宪法保护的公民的(斯科特诉桑佛德)? ——美国去种族隔离的进程为什么从上世纪50年代才缓慢开始(布朗诉教育委员会)? ——“你有权保持沉默,否则你所说的一切,都能够、而且将会作为呈堂证供”真的只是美剧里的瞎掰吗(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 ——权倾朝野的尼克松总统为什么乖乖交出了“水门事件”的录音带(合众国诉尼克松)? ——在美国,堕个胎为什么这么难(罗诉韦德)? 本次沙龙希望通过探讨以上几个美国宪政史上的经典案例,粗糙地解读最高法院对美国法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管中窥豹,以期抛砖引玉,共同交流。 主讲人: 郭晓宇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哈佛大学法学硕士。现为Simpson Thacher & Bartlett LLP执业律师。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5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Sep 20, 2014 | |||||||||||||||||||||||||||||||||||||||||||||
第五十五期:创客教育与机器人:迈向星际文明
auto
朋友们,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向大家隆重介绍本周沙龙的嘉宾:来自硅谷的创客们——RoboTerra团队。 说起机器人,大家或许想到的是生产线中的机械臂、工程实验室里的布满旋钮的仪器、或科幻作品中的人形电子管家。然而,在美国这个崇尚DIY和创造的国度,机器人文化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面。模块化的硬件设计、直观简明的编程语言、充满趣味的功能、无限的开放可能,这些条件是大部分中国孩子在学生时代难以获得的;而在美国,连小学生可以玩适合他们的机器人套装。 领队的张尧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创业者,也是加州硅谷埏埴文化沙龙的联合创始人。她常年来往于纽约与硅谷这两个在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并深爱着两地的精神和文化特质。她此番带队做客纽约文化沙龙,我倍感荣幸,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 主讲团队还会带来他们的产品,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机器人,向大家现场展示! 雷锋网最近对RoboTerra做了一次关于美国的机器人教育的专访,点击这里。 来自张尧的介绍: 人人都知道曼哈顿是世界的金融艺术文化中心,而硅谷是世界的科技中心。被曼哈顿的博物馆熏陶了若干年的、对各种intellectual events (诸如了不起的纽约文化沙龙)高度痴迷的文科女生可以做一家硅谷的科技创业公司么? 答案是可以,而且可以做的很好玩儿。刚获得风险投资以及重量级创新大赛美国冠军的RoboTerra, Inc. 的创始人哥大教育学院校友张尧、周圆以及其他团队小伙伴儿们,将一起为大家介绍,对教育的理想与对科技的热情如何结合在一起,带动一群人的创造力在机器人教育领域进行产品与服务创新。 我们将从谈论创客教育这件事,为大家介绍当我们在国内刷“黄岗36套模拟题”时,美国顶级高中的孩子们正在怎样组成Robotics Club进行以竞赛为导向的关于整个STEM多学科的学习;而ESPN为何会像NBA与NFL一样转播机器人竞赛FIRST,来展示Mind Sports is the New Sexy。从纽约到硅谷,Internet of Things、智能硬件与大数据的结合,如何催生了各种新型的机器人技术影响和改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这群关心教育的人,如何与一群攻城狮共同研发教育型机器人, 开拓这个领域的蓝海。 我们还将和你分享关于创业的方方面面:产品定位要吵的架、技术攻关要熬的夜、多地协作和人才管理会犯的错误、融资过程中要避开的坑。 而最重要的,我们想分享怎样把一个创业的想法,变成一家有产品、开始服务市场的公司,对于我们,这件事儿与《三体》有点儿关系、与火星有不小关系、与星际文明有很大关系。 Spoiler! : 本场沙龙将有数个大大小小的机器人出席。 关键词:教育、技术、想象力、机器人与未来 主讲人: RoboTerra团队 哥大女生(校友)张尧、周圆、程成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5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Sep 13, 2014 | |||||||||||||||||||||||||||||||||||||||||||||
第五十四期:古典吉他音乐欣赏
auto
朋友们,
抱着吉他在女生宿舍楼下陶醉地弹唱,相信是许多男生大学时代的回忆或梦想 。然而,您是否知道,除了在校园广为流传的民谣吉他,作为重要古典乐器的古典吉他,在各个时代经历了许多辉煌,涌现了一大批大师和经典?或许您还记得,上个月的西班牙沙龙中,王琼提到过古典吉他盛行于阿拉伯文化影响下的西班牙?本期沙龙,有请徐惠东来和大家聊聊各个时期的大师及作品、带大家欣赏古典吉他。 上期的竹笛沙龙,主讲人结合历史、技法、大师、作品四个维度向大家展示了这一东方乐器的的无穷魅力,这种“音乐赏析”式的沙龙得到大家的高度好评。本期沙龙,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及其所展现的西方文化。不熟悉古典吉他的朋友,何不尝试一种新的可能,体验一种新的美? 主讲人的话: 吉他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乐器,可是大家知道吉他作为古典乐器的存在吗?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吉他的特点、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各个时期的吉他音乐和代表人物,最重要的是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吉他音乐。 主讲人: 徐惠东 物理学博士,现从事金融工作。吉他是最大的业余爱好,被吉他深深吸引。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5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Sep 06, 2014 | |||||||||||||||||||||||||||||||||||||||||||||
第五十三期:玉笛飞声——中国笛箫艺术
auto
竹笛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提起笛子,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吹笛的身影。作为一件古老而又现代的乐器,它的历史是怎样的?它的构造非常之简单,但它又如何演奏出绚丽的音符以及细腻地刻画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它又具有哪些五彩斑斓的风格和流派?
时至今天,中国竹笛已经历了7000多年的发展。随着人们欣赏层次的不断提高,竹笛音乐逐步朝着深层次方向发展。想必您一定听过笛子的音乐,但这些乐曲为何美?美在哪里?它们的精髓是什么?为何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最深处的那根弦?本期节目会带您走入这门传统而又现代的艺术,一起聆听大自然那古老悠远的声音吧。 我将带来自己的竹笛现场示范,带领大家一起欣赏这美妙的艺术。 主讲人: 张哲东,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系博士生。12岁开始学习笛箫演奏,师从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林克勇教授。于2005年荣获首届“听雨杯”全国竹笛邀请赛优秀奖。2013年受著名指挥家Gregory Singer邀请在纽约曼哈顿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上演奏名曲《梅花三弄》,获Singer先生高度赞扬。2014年在纽约Lincoln center举办的NYUCSSA Annual Gala中担任笛子演奏。 主讲人: 张哲东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博士生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5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ug 30, 2014 | |||||||||||||||||||||||||||||||||||||||||||||
第五十二期:日本动画专题(下)——动画大师作品赏析&二次元文化
auto
朋友们,
我们沙龙的明星主讲人骆少君在一年前主讲了《童年の守望——日本动画艺术、产业与文化》,材料之详实、言语之生动、表现力之丰富、观众热情之高,使之成为沙龙的一期经典。一年以来,少君先后带来四期精彩的日本战国史系列,堪称沙龙金牌主讲人。本周末,认真准备一个月之久的少君将载着无数粉丝的厚望,带来日本动画专题的下半期(也可能是中期)。看了少君热情喷薄的文字,我只感到任何额外的介绍都属多余。大家来现场领略少君的风采吧! 主讲人的话: 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挖了一个坑……现在终于要填了!! 本期讲座是1年前《日本动画专题讲座》的后续,鉴于上期年代久远,许多东西包括主讲人都不记得讲了啥【喂……】所以本次讲座将会按照一期“独立而全新”的讲座的标准准备,大家无论有没有参加前一期都不会影响~ 本次动画讲座,将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不同于一年前的各种动画制作术语,主讲人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动画大师入手,为大家从技术以外的视角介绍动画业界的发展。不同的动画大师风格迥异,各有千秋:有些人分镜前卫、剪辑风骚,有些人清新脱俗、温暖人心,有些人场面宏大、骗钱有术,也有些人作品精细、耐人寻味。这些大师不仅一手带起了日本动画,更跨越行业,为电影电视剧的表现手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们将会一一地进行介绍: 1. 永远的大师——宫崎骏和他的吉卜力工作室 2. 来自梦境的剪辑大师——今敏 3. 预算杀手,痞子监督——庵野秀明 4. “他治愈了整个日本”——细田守 5. 动画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新海诚 6.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表现的——“鬼才”监督新房昭之 ……至于还有谁,主讲人还在想…… 第二部分,主讲人将介绍由动画、漫画和游戏(ACG)所产生的独特的二次元文化生态,科普下现在了解这个世界上最大邪教【如果算的话……】的奇特风光 二次元,在日语当中是“二维”的意思,泛指一切由二维平面作品(尤其指日本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 衍生出来的文化综合体。痴迷于二次元文化的人呢一般自称为“御宅族”,是网络与现实的社群中一个低调而神秘的群体。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边缘群体,他们却几乎造就了现代网络文化的半边天: 1. 网络中许多流行用语,甚至现实中已经腐蚀正规媒体的用语,包括“宅““萌”“腐”“萝莉”“吐槽”“哲♂学““膝盖中箭”都是来自于他们脑洞大开的创造……他们到底又是怎么来的? 2. 为什么有人老大不小了仍然痴迷于二次元难以自拔【比如主讲人】并且如邪教一般地对着许多奇怪的东西嘿嘿嘿? 3. 当你在别人的介绍下在哔哩哔哩(bilibili)电视剧和电影时,你是不是看到首页一些奇怪的视频?他们又是这个黑暗文化的什么侧面? 4. 初音未来,女仆咖啡,Cosplay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二次元代表物,又反应了这个文化的什么特征? 5. 日本的二次元到了中国,发生了哪些改变?他们又反映了这两国文化的不同的哪些侧面? 本期讲座,将为大家一一揭开这个神秘文化的面纱。 欢迎大家过来捧场!(・∀・(・∀・(・∀・*) 主讲人: 骆少君 CUNY在读物理学Ph.D。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日语辅修。日本研究爱好者。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5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ug 23, 2014 | |||||||||||||||||||||||||||||||||||||||||||||
第五十一期:阿拉伯文化影响下的西班牙
auto
朋友们,
这期沙龙,非常高兴邀请到王琼来和大家分享她在西班牙的所见所闻。这位热爱历史的背包客踏上这片风情万种的土地,她眼里看到的西班牙是什么样的?欢迎大家来听王琼聊聊关于西班牙的往事。 简介: 提到西班牙,你会联想到什么?疯狂刺激的斗牛运动, 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女郎,还是那动听的吉他?在历史的长河中,哪些民族曾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改写过历史,留下过震撼世界的烙印?阿拉伯世界和西班牙半岛之间曾经有着怎样的光荣与屈辱的对话?雄才大略的伊莎贝拉女王一生信奉天主教,她对美丽的充满伊斯兰元素的阿尔罕布拉宫又有着怎样的情节?是谁力排众议开启了十五世纪末的大航海运动,哪个国家又由此一跃成为了称霸世界的大帝国?为什么在近代历史中,我们似乎却又对西班牙这个国家没有太多的印象? 主讲人: 王琼 生物学博士,现为洛克菲勒大学博士后。爱好历史、旅行及摄影。自驾足迹遍布美利坚的土地。今年首踏欧罗巴伊比利亚半岛,遍寻中世纪足迹。所到之处,一砖一瓦,山河依旧,皆令人叹为观止!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5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ug 16, 2014 | |||||||||||||||||||||||||||||||||||||||||||||
第五十期:三维动画电影制作简介
auto
朋友们,
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纯手工动画制作已经极为罕见,尤其三维动画的问世,将这些技术的应用推向极致。在这个全新的产业里,技术究竟扮演着怎样的作用?北美的产业格局是怎样的?给我们带来强烈感官享受的一部三维动画作品是如何逐渐成形的?本期沙龙,有请李斌来向大家开启这个炫丽舞台的后门,带领大家领略三维动画电影的奥妙。 大家可以在这里看到李斌的部分作品草图。看了之后,我只能说:惊艳。 内容简介: 自Toy Story上世纪末问世,获得商业艺术双重成功后,全数字三维动画电影愈演愈烈,从一家独大到各方势力角逐,从一年一部到北美一年十九部,以区区十数影片占有电影市场年票房收益总共18%的份额,一发不可收拾。几乎取代传统手绘技术,为想象力的翅膀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 其魔力一方面来自于故事之精彩,角色之生动,不可或缺的另一部分,是实现画面强大表现力的技术手段。 本次沙龙就为大家浅谈其基本制作原理。 主讲人: 李斌 一度碌碌于复旦计算机系。奋而觉醒,弃码从艺。赴Ringling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求学数字动画。辗转EA, Digital Domain, GravityWorld。时运不济,暂就职Makerbot。蛰伏蓄力,伺机重返。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5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ug 09, 2014 | |||||||||||||||||||||||||||||||||||||||||||||
第四十八期:拥抱数字化浪潮
auto
朋友们,
我们生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注意力是稀缺资源,鉴别信息成为基本能力。扑面而来的比特流让有的人无所适从,却让有的人看到无限商机。这期沙龙,有请奋战在技术第一线的王宏伟,来和大家聊聊”大数据“这个时髦的概念,以及背后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技术。 简介: 一分钟内,Instagram的图片分享量是21万张,Amazon的销售额达到8.3万美元, YouTube上传视频时间总和是72小时,Facebook诞生180万个“赞”并且增加350GB的数据……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纸质媒体的没落,数字化浪潮正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邮件、视频、微博、微信,我们的生活正在被海量的数据充斥。到底是怎样的技术革命带来了数据爆发式的增长? 我们的生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将会有怎样的改变?在这时代变革的浪潮中蕴含着怎样的机会和挑战? We are here to 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 Otherwise why else even be here? – Steve Jobs 主讲人: 王宏伟 数据攻城狮,从事互联网相关的数据分析工作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4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26, 2014 | |||||||||||||||||||||||||||||||||||||||||||||
第四十七期: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auto
朋友们,
此次非常有幸邀请到来访纽约的方可成做客沙龙。如果你对时政、教育、法治、新闻传播等领域感兴趣,相信你一定看过他或他的团队的作品。在他创建的诸多团队中,“政见”堪称“政治科普”的旗帜,专业不乏趣味,充满干货又引人入胜。方可成的个人博客也有着广泛而专业的读者群,曾获德国之声博客大赛最佳中文博客提名。 从北大毕业后,方可成就职于《南方周末》任时政记者;而今赴美求学,攻读新闻传播博士。尽管随着这些经历,他的思想发生着变化,但他对于对话、讨论、沟通、理解的努力始终如一,一如他对世界的探索。正如“北窗”对他的采访中引用的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方可成的新书《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最近出版上市。本期沙龙,方可成将和大家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喜欢他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这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但却所知不多的称谓。到底哪些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是不是穆巴拉克、卡扎菲这样的独裁者?他们为什么成为老朋友?他们的命运经历了怎样的沉浮?通过对《人民日报》六十余年的数据进行全面统计,清晰的时代变迁脉络显露出来。 当然,除了“老朋友”之外,还可以交流其他各类问题。 主讲人介绍: 方可成,1987年生于安徽,2004-201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2010-2013年任《南方周末》记者,现为UW-Madison博士生,即将转学到UPenn继续读博。方可成同时是“政见CNPolitics”团队创始人、《东方历史评论》编辑、Co-China周刊(原名一五一十周刊)主编。新浪微博:@方可成 主讲人: 方可成 方可成,宾夕法尼亚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博士,原《南方周末》报社记者,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政见CNPolitics和新闻实验室发起人。2019年8月起将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4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19, 2014 | |||||||||||||||||||||||||||||||||||||||||||||
第四十六期:CIA与西藏武装反抗运动
auto
朋友们,
西藏问题,包括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主权问题等,从1959西藏反抗运动和十四世达赖喇嘛出逃以来,一直是世界性的问题。这里“世界性”不仅指西藏问题在世界范围的受关注程度,更包括世界各方力量在西藏的博弈。十三世达赖联俄抗英、十四世达赖在印度建立藏人流亡政府以及积极游走西方世界获取国际声援等行为都表明:想要了解西藏局势,必须要用全局性的眼光,分析相关的国际局势以及相关各方力量的制衡与博弈。本期沙龙,我们有幸邀请到西藏问题独立研究者李江琳老师,从美国的角度,谈谈CIA与西藏反抗运动的关系。 李江琳老师曾对十四世达赖喇嘛做过专访,并且通过研究大量一手资料,向人们还原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李老师的著作《1959: 拉萨!》、《当铁鸟在天空飞翔:1956-1962青藏高原上的秘密战争》是研究西藏问题的重要文献。李老师此次专程从宾州赶来与大家分享一些她最新收集的纪录片和历史图片,请有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 简介: 1956年春,四川甘孜、阿坝地区藏人武装反抗中共在藏区进行的强制性社会改造。遭到军事镇压后,残余反抗力量逃到卫藏,即现在的西藏自治区境内。1958年6月,“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在山南哲古成立。1959年后,“四水六岗”进入印度,其中部分人参加了印度军队里的藏军,部分人参加了CIA支持的木斯塘游击队。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木斯塘游击队解散,西藏武装反抗运动终结。CIA为什么支持西藏武装反抗运动?在此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西藏反抗运动为什么失败?独立西藏当代史研究者李江琳将在本次讲座中讨论上述问题。 主讲人: 李江琳 独立研究者/自由撰稿人,《1959: 拉萨!》、《当铁鸟在天空飞翔:1956-1962青藏高原上的秘密战争》作者。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4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12, 2014 | |||||||||||||||||||||||||||||||||||||||||||||
第四十五期:进入茶的清凉世界
auto
这周沙龙,极其荣幸地邀请到了从北京远道而来的事茶人,老古。
大陆事茶人有“北老古、南润松”。老古泡顶级的茶,办绝美的茶席。但对老古来说,茶席不是一个表演艺术,而是”一切从茶的实际出发,感受茶、器、人之间的微妙衔接与对话,反观内省,柔软自心。最终如同修行一般,来修正和改变自己。”恕我愚钝难以尽述,请看他的博客和微博;网上也有很多关于他的文章,比如《茶是陪伴生命的依仰》。 老古此番应纽约梨园社邀请来访纽约举办一系列茶席与讲座,纽约文化沙龙将是他的最后一站。在这次活动中,老古将介绍茶的历史背景,重点讲述茶的泡法和影响因素(茶之外水、器和境),体会专注事茶所带来的澄净。老古会在现场摆一个茶席,也鼓励观众的参与,请有兴趣的朋友上台试泡,他来讲评。 茶是对生命与自然的领悟,因此不同的时令、不同的环境,会有完全不同的茶席。在这个盛夏的繁华都市,老古会向大家呈现一个怎样的茶席、泡什么茶呢?让老古带我们一起,走进一个“茶的清凉世界”。 ![]() 照片来源:老古的博客 主讲人: 老古 爱茶人、习茶人、事茶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4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n 29, 2014 | |||||||||||||||||||||||||||||||||||||||||||||
第四十四期:热爱音乐,因为热爱生活
auto
本期沙龙非常有幸邀请到钢琴与古筝演奏家蔡颖,来和大家分享她学习音乐的历程与感悟。蔡颖接受中西方一流的音乐教育,始终致力于促进东西音乐的融合。在诸多灯光、奖项和称赞背后,这位徜徉于音乐海洋、交融中西音乐文化的女孩,对于音乐和生活有怎样的感悟?钢琴与古筝,在她手下演绎出怎样的对比与融合?这个周六,欢迎大家聆听她的分享。
来自蔡颖的介绍: “热爱音乐, 因为热爱生活。从4岁学琴开始,一路走来,音乐逐渐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与其说是有关音乐的,不如说是关于生活的。我将谈谈我在做音乐20多年中对生活和做人的感悟,以及在演奏东西乐器的经历中获得的体会。” 主讲人介绍: 蔡颖生于中国历史名城南京,四岁随中国古筝教育家阎爱华教授学习古筝,五岁学习钢琴,师从著名音乐教育家叶惠芳教授近十年。她6岁登台表演,12 岁前,作为独奏演员,已在亚洲、北美洲、欧洲演出数十场。 中学时,蔡颖曾是著名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唯一的附中学生。2005年,蔡颖被著名钢琴家、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评委陈宏宽先生选中,并跟随陈宏宽在上海音乐学院学琴四年。2009 年,蔡颖获得维阿杜国际基金会奖学金赴美,跟随音乐大师弗拉基米尔·维阿杜学习,攻读硕士、博士及演奏家文凭。 她的演奏曾获得中国器乐大赛第一名,中国古筝邀请赛第二名,鼓浪屿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斯坦威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 中国)。比从激烈的比赛中胜出更为可贵的是蔡颖的音乐充满人性的温暖。国际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罗素·谢尔曼说:“通过蔡颖的音乐可以感受到她温暖仁善的心。” 蔡颖曾被香港广播电视台邀请录制纪念贝多芬的专题节目,被美国TMTA音乐教师协会邀请出任群星艺术节的评委。近年来,蔡颖还在探索爵士乐的演出及作曲,可谓是当今乐坛罕有的在中国民乐、西方古典乐、美国爵士乐均有所建树的青年音乐家。 ![]() 主讲人: 蔡颖 钢琴、古筝演奏家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4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n 21, 2014 | |||||||||||||||||||||||||||||||||||||||||||||
第四十三期:为什么要了解比特币?
auto
2008年一个叫中本聪的人在一个密码学的邮件列表里发布了一篇论文,介绍了他所研究的比特币。那时除了少数几个密码学极客之外,几乎没有人知道比特币,也没有多少人感兴趣。而从08年至今,比特币“火了”无数次,更是“死了”无数次。那么比特币究竟是什么?这个疯狂的概念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为什么要创造新的货币?为什么比尔盖茨说它是技术杰作,Paul Graham说它是范式转移,伯南克说它有着长期的潜力,而巴菲特和克鲁格曼说它一文不值?
这期沙龙,我们将从钱的起源说起,讲到现在的货币发行机制,介绍比特币的协议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的价值。我们还会讨论神秘的比特币创造者中本聪的故事,以及投资人,专家,和主流媒体对比特币的看法。 主讲人: 杨硕 Google用户体验设计师,乐窝联合创始人,曾从事互联网金融的用户体验咨询工作。研究生毕业于 UIUC 工业设计专业,热衷于数据可视化、计算机历史以及认知科学。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4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n 14, 2014 | |||||||||||||||||||||||||||||||||||||||||||||
第四十二期:有意思的心理学
auto
心理学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研究治疗疾病的一门科学,但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大家对心理学认识的加深,它不再仅仅关注有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病的人。许多实用和有趣的心理学理论都非常值得向大家介绍和讨论, 比如怎样才能有更好的记忆能力,我们以什么样的速度忘记刚刚记住的东西,怎样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最近发生的招远麦当劳事件,一段稳定的恋爱关系需要什么元素,人格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型,等等……希望给大家大致介绍一下心理学我认为有意思的方面,希望能够启发更多人感兴趣了解认识这门学科并且用它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因为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
主讲人: 陈羽 CUNY Baruch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刚研究生毕业。在hay group做管理咨询一年。本科在高校过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认知实验室工作2年,对心理学的实用性知识非常有兴趣。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4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n 07, 2014 | |||||||||||||||||||||||||||||||||||||||||||||
第四十一期:回顾六四天安门事件
auto
25年之后,1989年北京学生运动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八九民运和天安门事件也一直为全世界所铭记。然而,在那些引人注目的标语口号、游行示威、绝食静坐的背后,那场运动究竟是如何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呢?
历史是由一系列的细节组成的,也只有在明确详尽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对一个历史事件有所认识和尊重。 在这个讲座中,我们将回到八十年代的中国,追溯那个时代: 1. 八九民运的历史渊源和当时学生运动的发展 2. 运动不同阶段中诉求目标的变化,独立、自主的领导机构的形成、结构和作用,以及学生领袖的个人经历 3.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运的反应和互动, 包括被历史忽视的阎明复与学生对话的始末 4. 运动中重大事件如四二七游行、绝食、对话、撤退的决策过程和争议 5. 某些争议性比较大的话题,比如柴玲的“最后的话”录像及其辩解、天安门广场内是否发生过屠杀等等 主讲人: 程鹗(Eddie Cheng)是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级学生,1984年毕业后作为研究生继续在北大物理系学习两年。1986年赴美留学,1990年获取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现在美国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程鹗在北大就学期间经历了1980年校园竞选和其后的一些校园民主事件。1985年研究生期间与同学一起发动过“纪念九一八”活动。从1999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八九民运的历史资料,写作出版了《天安门对峙》(英文版书名为《Standoff At Tiananmen》)——一本以西方“叙事性历史”(narrative history)体裁风格详细描述八九民运始末的历史书。 主讲人: 程鹗 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级学生,《天安门对峙》作者。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4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31, 2014 | |||||||||||||||||||||||||||||||||||||||||||||
第四十期:话说日本战国时代(4)——天下一统,德川家康
auto
朋友们,
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中日朝鲜战争之后,骆少君的长篇评书《日本战国时代》系列终于迎来了他的最终篇章。日本战国百年,如何归于一统?且听少君拍案叫绝! 简介: 终于终于,漫长的系列讲座迎来了他的最终之作! 波澜壮阔的万历朝鲜战争,随着丰臣秀吉这一时代之星的陨落而结束了。而丰臣秀吉留下的,是一个年幼的儿子和一个表面统一却暗潮汹涌的日本。这些野心家们各怀鬼胎,在丰臣秀吉病危时就磨刀霍霍,为自己接替丰臣秀吉的霸主地位而积极准备。阵营分裂明争暗斗,日本战国史迎来了他最后一波争霸的高潮。 已经小有实力的德川家康,终于结束了他从织田以来持续了大半辈子的数十年的隐忍,开始步步吞噬丰臣秀吉的天下。而丰臣背后庞大的亲信集团也联合起来对抗德川家康这个庞然大物。 那么德川家康是如何一步步瓦解丰臣阵营的呢? 在德川家康身上我们又看到了他什么样令人敬畏的品质? 日本战国里最大的一场战役:关原之战的起始和结末又该走向何方? 战国结束,德川家康又如何维持自己的统治不再让乱世显现? 日本战国一百年,风起云涌最终归于一统,我们该如何站在历史的角度评价这一个时代? 欢迎大家参加《话说日本战国时代》系列讲座最后一期:天下一统,德川家康。 主讲人: 骆少君 CUNY在读物理学Ph.D。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日语辅修。日本研究爱好者。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4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24, 2014 | |||||||||||||||||||||||||||||||||||||||||||||
第三十八期:话说日本战国时代(3)——进兵朝鲜,东亚混战
auto
朋友们,
时隔两个月,骆少君的日本战国史系列回来了!经少君介绍,这一期将是最激动人心的高潮,而且事件相对独立,没有听过前两期的也完全没问题。 少君君的讲座已经成了沙龙的标志性活动,他先后带来过日本动画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三场沙龙,都非常精彩——想再次领略少君风采的朋友们不容错过! 简介: 终于终于,日本战国史系列讲座迎来了它最为高潮的一部!!!!! 中日万历年间朝鲜战争,无论从战争规模,动员人数,都可以说是后中世纪时代不折不扣的一场大战,也是东北亚三国第一次大规模交手。关于这场战争,中日朝三国均有详细的历史记载。这些站在各自立场上书写的历史,或矛盾或相合。这些历史细致入微、相互印证,可谓妙趣横生,也为后世之人提供了许多可以诉说的故事。 丰臣秀吉威福天下后,日本刚从连年的战乱中得到些许喘息机会,野心膨胀的丰臣秀吉便开始秣兵厉马,力图实现一个从来没有人敢想的目标——让日本成为东亚的统治者。 朝鲜,延续数百年的李氏王朝在带给朝鲜人民和平的年景的同时,也逐渐消磨着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面对着虎视眈眈的邻居,朝鲜上下却沉浸在毫无意义的东西党争中,没有哪怕一丝丝的警惕。 而在茫茫大海的另一本,孱弱的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外有蒙古人女真人的侵扰下,内有积习百年的腐败和凋敝,国库粮饷空虚,军队不堪一击。连年灾祸,倭寇成患,民不聊生,这头孱弱的庞然大物,就像纸老虎一般外强中干。 战事就在一夜之间爆发了。朝鲜一溃千里,身为朝鲜宗主国的大明必须出手相助。然而面对着身经百战的日本虎狼之师。有如空壳一般的明王朝如何集合全国的力量抵御这外来的攻击呢……? 或许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我们的解答: 为何丰臣秀吉胆敢进犯大明? 究竟大明王朝战斗力几何? 朝鲜人是否真的是不堪一击? 碧蹄馆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三国史料相差甚大? 火器和冷兵器,究竟谁是中世纪战场的王者? 这场战争带给了三国什么样的变化? 本次讲座讲带大家领略这张战争的全貌,还原许多众说纷纭的历史细节。为大家讲述许多时代英雄令人可歌可泣的故事! PS:本讲座讲述的历史事件相对独立,完全不需要听前面讲座和历史背景~~欢迎大家过来。 主讲人: 骆少君 CUNY在读物理学Ph.D。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日语辅修。日本研究爱好者。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3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10, 2014 | |||||||||||||||||||||||||||||||||||||||||||||
第三十七期:消失的画框:装置艺术与身体媒介
auto
朋友们,
材质、形式与功能的广泛跨界,以及主客体界限的消融,成为许多现代艺术品的特征——装置艺术为其先驱。当被邀请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时,你的体验与感受将如何参与到对作品的品评中?你是否在街头巷尾遇到过给你带来惊喜的作品?这期沙龙,很荣幸邀请到设计师刘杉,来和大家聊聊装置艺术。 简介: 你可曾经历过周末逛Chelsea的画廊,发现展厅里堆满了稻草、角落里端坐着一只母鸡?或者去下东区的New Museum,钻进一部巨大的金属滑梯,在众人的欢呼下,从五楼瞬间穿越到二楼?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装置艺术”——观众不再被隔离在画框之外,而是被邀请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从上世纪50年代的激浪派(Fluxus)、偶发艺术(Happenings)开始,越来越多现代艺术家们质疑传统艺术的单一媒介和形式,并专注于如何将“日常”和“感官”引入创作。正因为此,装置艺术横跨建筑、影像、剧场、雕塑、策展等领域,从多个角度使观众浸入一个故事情节,甚至不经意间成为主角。 不过,日常生活里的物件怎么会华丽变身艺术?纽约到哪能找到好玩的装置?5月3号的周六,我们会聊到最具代表性的装置艺术作品,也会邀请大家动起手脚,亲身经历装置艺术的现场。 ![]() 主讲人: 刘杉 本科学习产品设计,后就读Parsons的设计与科技专业;曾参与媒体中国三年展策展、芝麻街舞台制作,现于布鲁克林跨媒体艺术工作室从事装置艺术的设计与制作。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3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y 03, 2014 | |||||||||||||||||||||||||||||||||||||||||||||
第三十五期:乌克兰历史,从1914至1945
auto
乌克兰,作为欧洲第二大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历史文化,在欧洲地缘政治中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今年年初爆发的革命与克里米亚危机,又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这期沙龙,中欧历史文化爱好者傅麒将带领大家知古鉴今,以中西融合的角度回顾一战与二战中的乌克兰,这段最为巨变动荡的时历史。 介绍: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旧唐书·魏徵传》 以基辅为核心的乌克兰虽国名意为“边界”,却是东斯拉夫人和俄罗斯文明的摇篮,其重要性可比喻中原地域对华夏文明。本期话题企图从东西融合的角度介绍乌克兰的历史背景,集中于的时段是从一百年前的一战爆发至于二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始)。主要话题是这个时段的猛烈动乱,包括十月革命,波苏战争,俄国内战,苏联大饥荒和苏德战争,一些对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事件对乌克兰的影响。 主讲人: 傅麒 理数金融分析师,湖北武汉人,中欧(德:Mitteleuropa) 文化爱好者。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3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pr 12, 2014 | |||||||||||||||||||||||||||||||||||||||||||||
第三十四期:MoMA的故事
auto
朋友们,
在许多纽约客眼里,MoMA是一个甚至是唯一一个纽约的象征。她不像自由女神铭刻历史,不像第五大道汇集奢华,也不像百老汇绽放绚丽;但她引领着城市的脉搏,通过不断的自省与反思呈现自己。无论大师的镇馆之宝,还是新锐的艺术流派,都在她这里拷问着人们:什么是“现代”,什么是“艺术”? 最近MoMA的扩建工程引发了艺术和建筑领域大范围的探讨与争论。这期沙龙,建筑师唐朔将通过MoMA著名的三个故事,来和大家一起品评MoMA带给我们的这些疑问。 参加过第二十六期沙龙《双城记"——关于城市的六个故事"》的朋友都非常佩服建筑师唐朔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以及“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讲述风格。 介绍: 提到纽约自然就会提到MoMA,它不仅是一个特指的地名,而且也算是一个“纽约文化”的代名词。那么,什么是MoMA? 众所周知,纽约客一向对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怀有特殊的情结。虽然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许多人认为“现代艺术”或者“现代主义”仍在影响着这座城市。于是有人会问,什么是所谓“现代”?如今的艺术展越来越多元化,从油画到涂鸦,从雕塑到回收品,从摄影到即兴表演,看过之后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艺术”,或者还有什么不是“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容器,美术馆也在不断演变。当观众和展品的各自角色逐渐模糊,甚至开始颠倒过来的时候,“美术馆”又该是个什么样子? 由以上几个问题作引子,三个故事围绕MoMA展开,时间跨越过去、现在和不久的将来。一个是发生在艺术家身上的悲欢离合,见证了现代艺术的一段真实历史;一个关于剧作家的故事,演绎出艺术之都里面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一个充满争议的新闻事件,阴差阳错地把建筑师推上了被告席接受整个城市的审判...... ![]() 主讲人: 唐朔 美国注册建筑师,现居纽约。过去的几年里先后工作于休斯敦与纽约,不断地在画房子和盖房子中寻找挑战和乐趣。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3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29, 2014 | |||||||||||||||||||||||||||||||||||||||||||||
第三十二期:话说日本战国时代(2)——丰臣兴起,天下称霸
auto
朋友们,
本期话题,是备受好评与期待的日本战国史系列第二期:丰臣秀吉。第一期的现场气氛和观众热情都空前高涨,这期会更精彩。骆教授表示他开始会做前情提要,所以没有听过第一期的朋友,完全可以来听第二期。 介绍: 日本战国史讲座又回来啦~ 上期讲到本能寺之变,织田两代家督皆命丧京都,一时间天下大乱。各路大名将领无不摩拳擦掌,想要在乱世之中抢占一席之地。而天性敏锐的丰臣秀吉,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开始了他称霸天下的道路…… 丰臣秀吉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个极富传奇的人物,他出生卑微又相貌丑陋,但是凭借着绝顶聪明与过人的胆识。在战国乱世中得以崭露头角,给沉闷的日本贵族政治,混乱的战国形势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丰臣秀吉的经历,也在数百年后的明治维新和战后日本经济复苏上,给予了一整代人榜样和信心。那么,究竟丰臣秀吉有何过人之处?从他身上我们又能看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呢? 同时,长期以来一直被男权政治所忽略的战国女性们,也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大政所到宁宁到淀姬,这些或坚毅或多情的幕后后们也在不知不觉地左右着日本战国的局势。 本能寺之变后,叛徒明智光秀所面临的下场是什么?织田家何去何从?老狐狸德川家康又该如何选择他的阵营?而远在九州和东北的各路大名又如何开始卷入京畿的纷争的?为什么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又不知天高地厚地向大明挑战~? 本次讲座将着重讲述丰臣秀吉的生平,交待本能寺之变到秀吉逝世前在日本发生的一切,带领大家领略一代平民英雄的传奇人生。 主讲人: 骆少君 CUNY在读物理学Ph.D。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日语辅修。日本研究爱好者。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3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15, 2014 | |||||||||||||||||||||||||||||||||||||||||||||
第三十一期:京剧,我们为啥要看这玩意儿?
auto
朋友们,
没有国粹的文化沙龙是不完整的。本周六,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我们将迎来一位重量级的主讲人:纽约梨园社青年团创始人和团长——马玢,来和大家聊聊京剧:我们为啥要看这玩意儿? 马团长自幼学艺,在纽约开创青年团、办书法班、指导学生、邀请名师讲座、组织演出,致力于通过轻松娱乐的形式让年轻人欣赏古典文化的韵味。马老板也是一位相(tǔ)声(cáo)高手,善于用朴实风趣的语言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正可谓——前调浓烈、中调馥郁、后调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京胡一响,神清气爽;团长出马,万人空巷。 介绍: 时至今日,有如此多的玩意儿可以娱我耳目,为嘛我们还要看京剧呢?艺术嘛,最基本的,声色犬马,给人感官刺激。有了进一步追求了,就想要攀上庄严肃穆的阶梯,一窥富丽堂皇的艺术殿堂之样貌~【呸,拽什么拽,其实说白了,就是想感受那个味儿!】 汉语用词就是这么简单而玄妙,味儿!喜欢中国文化的朋友看京剧其实没什么困难,以前接触少的朋友也别在意,这个味儿啊说悬也不悬,我带您一看便知。咱们的纲目呢,就从京剧的“声、色、哏、劲儿”说起,听听声儿,赏赏色,找找哏,探探劲儿。 我尽量少提太多概念性的东西,不让大家有任何听的负担,而尽量去感受。分个纲目主要为了讲着有个逻辑。咱们这个小交流最大目的还是帮助大家来欣赏京剧,看看好看在哪儿、好听在哪儿、好玩儿在哪儿。 ps.由于当日乃是妇女节,本人决定增加“京剧中的坤角儿”专题以飨诸位哈哈哈哈 愿我们共度一个欢乐的下午。谢谢! 另附我在知乎上的回答。请大家对我的普及思路提出建议和意见。谢谢! ![]() 主讲人: 马玢 京剧票友,余派老生,纽约梨园社青年团团长。原南开大学京剧团团长、南开中学京剧社社员。师从天津名票孙志宏、程滨,曾向京剧名家王则昭、张克、赵华等问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3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08, 2014 | |||||||||||||||||||||||||||||||||||||||||||||
第三十期:摇滚 —— 让自由的声音放肆回响
auto
朋友们,
摇滚,让多少人为之狂热;那些摇滚音乐的先驱和经典,被多少人津津乐道、世代传唱。但是,你了解摇滚音乐的萌芽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吗?你知道众多流派的更迭演替吗?你想听听关于那些摇滚先驱的轶事吗?摇滚音乐,今天又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这期沙龙,有请痴迷于音乐、作曲、组建乐队并活跃于纽约地区的庞裴,来和大家聊聊摇滚。 庞裴也搭建了我们沙龙网站,我代表沙龙再次向他表示敬意和感谢!庞裴的演唱功力十分了得,对摇滚的见解也令人佩服,无论摇滚曾经给你的生命留下过深刻的烙印,或依然深爱着摇滚,抑或你仅仅出于好奇想了解摇滚音乐,这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介绍: 摇滚,也许在大多人心中已然是激情和狂野的代名词。 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苍夷中萌芽,从被美国主流社会所唾弃的黑人蓝调开始,慢慢发展成了带动全世界音乐变革、甚至社会变革的力量,在身为音乐形式的同时肩负着引领年轻人们追求自由与和平的使命。摇滚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中挣扎与重生,用自己的声音向权势阶级和卫道士发出了最坚定的怒吼。 猫王和查克贝利这些50年代早期的摇滚先驱,是如何遇到他们的伯乐,并最终用声音震撼了美国内战后近一个世纪依然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 披头士、滚石等英国乐队的强势登陆,又是如何将这个新生的音乐形式发展成了风靡全球的潮流? 硬摇滚和重金属的出现,究竟在音乐和社会上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朋克、新潮、另类摇滚的流行,是否反映了老牌摇滚的衰落与年轻人们愈发的愤世嫉俗? 在思想自由与社会秩序空前发达的今天,摇滚,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这个善变的音乐,在许多方面代表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正因如此,每个人心中总会有那么一首或愤怒或温柔的摇滚,可以阐述自己思想与精神上的诉求。 让我们在今天,重返伍德斯托克。 主讲人: 庞裴 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数学系本科。音乐爱好者,业余时间与乐队在纽约地区演出。本网站工程师。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3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r 01, 2014 | |||||||||||||||||||||||||||||||||||||||||||||
第二十九期:小鱼 v. 大坝 ——美国《濒危动物保护法》在民意和政治斗争中的起起落落
auto
朋友们,
在美国,一部法律是怎样产生的?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权衡和博弈?民意和党派斗争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的发展脉络如何?本期沙龙,程诗萌将以《濒危动物保护法》为例,和大家聊聊这些话题。诗萌曾经做客沙龙的“真人图书馆”,她的丰富经历引人神往,这次来听听她作为一名律师的观点和思辨! 介绍: 1978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判决——为了保护田纳西河里一种3英寸长被列为濒危物种的透明小鱼,最高院下令停止建造河上一座价值一亿五千万美元,已完工百分之九十的大坝。最高院的决定建立在对1973年颁布的《濒危动物保护法》的解读之上,即该法案旨在不惜一切经济代价来保护濒危物种和它们的栖息地。判决一经公布,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上亿美元快竣工的大坝和三寸小鱼的照片对比出现在了媒体头条。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判决结果?其中原由要从70年代初美国前所未有高涨的环境保护热潮开始说起。在这股热潮中诞生的《濒危动物保护法》被沃伦·伯格大法官骄傲的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保护濒危物种的法案”。然而风云变幻,到了70年代末,在经历了一系列内忧外患后,美国民众对环境保护的热情早已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私有财产意识的与日俱增。整个美国社会也从60年代的自由、开放中开始逐渐回归保守,意识形态上转向由工薪阶层的白人男性的普遍价值观作为主导,共和党的势力在这一时期得以复兴。 1978年最高院的判决对于环保主义者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胜利?小鱼、大坝,以及《濒危动物保护法》的命运在这次判决后的几十年内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本期沙龙中我们将透过小鱼 v. 大坝的案例(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 v. Hill, SC 1978),看《濒危动物保护法》在变化的民意(public opinion)和两党政治斗争(Democrat v. Republican)中的发展脉络。 具体讲座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70年代初的环境保护热潮和《濒危动物保护法》的诞生; -田纳西河上 小鱼 v. 大坝 的争端始末; -70年代中美国的内忧外患,70年代末开始的共和党的复兴和之后十年的环保政策; -90年代克林顿治下的“北方斑点鸮(xiāo)”事件以及之后濒危动物保护政策的走向。 主讲人: 程诗萌 律师, JD, Columbia Law School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2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22, 2014 | |||||||||||||||||||||||||||||||||||||||||||||
第二十八期:维权与维稳——中国公民运动和政治转型之思考
auto
朋友们,新年好!给大家拜年!
春节过后,甲午年的沙龙迎来将第一场活动。本次活动非常特殊,将由本沙龙和北京大学大纽约地区校友会联合主办。 本期沙龙的主题将涉及当下中国社会最抢眼的“硬球”之一:维权与维稳。毫无疑问,当下中国坚固的政治、司法体制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公民权利意识觉醒和维权诉求的增长。一方面,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公民运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蓬勃生长;另一方面,以知名法律人士许志永因“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判四年牢狱为标志,自2003年以来的公民维权运动似乎正在遭遇一场寒冬。这是中央“左转”的信号,还是维权活动与维稳逻辑必然发生碰撞的结果?维权力量与维稳力量的博弈,将如何影响中国政治转型的进程? 本期沙龙请到的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主讲人。他是一位维权运动的推动者和亲历者,他将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 滕彪博士,吉林省桦甸市人。1991年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2002年于北大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起,滕彪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讲授法理学、法律语言学、法律与文学、法律社会学。同时,滕彪也是一名律师,还曾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人权与公义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3年,孙志刚案被曝光后,滕彪与许志永、俞江联名致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在这场著名的“三博士”公开信之后,滕彪进入公众视野,并一发不可收拾。他参与过一塌糊涂BBS事件、黑砖窑案、三聚氰胺事件和结石宝宝案,他声讨汶川地震豆腐渣工程,并以不同程度参与了陈光诚案、高智晟案、胡佳案、唱红打黑、教育平权、官员公开财产、零八宪章,等等。总之,滕彪在维权与公民运动的“不归路”上一路狂奔,直到自己成为一个“敏感词”。 滕彪博士曾与与许、俞二人一齐当选2003年中央电视台“十大法治人物”,此后还曾被《亚洲周刊》选为“2005年度亚洲风云人物”,2007年获得“法兰西共和国人权奖”,2008年获得美国民主基金会民主奖。 主讲人: 滕彪 北京大学法律系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律师,曾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人权与公义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2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Feb 08, 2014 | |||||||||||||||||||||||||||||||||||||||||||||
第二十七期:话说日本战国时代(1)——乱世起始,天下布武
auto
朋友们,
骆少君曾经在第八期的时候给大家讲过日本动画产业,妙语连珠,游刃有余,旁征博引,极受好评。在蛰伏数月后,骆教授重出江湖,将给我们带来呼声一直很高的日本战国史系列。骆教授口才出众,讲授风格提神醒脑,代入感极强。他将从一个非专业背景的历史爱好者口中,在荡气回肠的故事中穿插分析见解,带你回顾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简介: 日本战国,日本历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个时代。在这动乱的150年间,无数的英雄人物在时代的淘洗下,为天下之主这一共同的目标前仆后继。忠诚、报恩、背叛、暗杀、复仇、谋略、征伐…无数的人情世故交织在一起,在日本狭窄的国土上演绎着一出又一出值得后人称道的绝妙好戏。时至今日,在日本仍有许许多多的文学影视游戏作品在演绎着战国的风云种种。 相较于中国的春秋战国与三国时代,虽然日本战国少了万人对峙运筹帷幄的磅礴之感。但其丰富可信的史料记载给我们提供了比前者更多的可以挖掘的信息。而在丰臣秀吉大抵统一天下后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更是将远在天边的明朝卷入了滚滚战争漩涡之中,达到了战争的又一个高潮。 究竟战国因何而使?又如何终了?为什么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三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能够轮流做天下的霸主?黑田孝高、伊达政宗、真田幸村等武将谋士,为何在日本人中有如此高的人气?远在天边的明朝、葡萄牙和荷兰又是怎样与这场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系列讲座将以战国时代三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为主线,展现日本战国150年间的社会形貌和主要历史事件,还原各个战国枭雄的真实面貌。同时也会跟大家分享一些当时的趣闻杂谈和花边轶事~ 预计讲座将分3-4期讲完,接下来几期将根据主讲人的情况不定期推出: 预计讲座将分3-4期讲完,接下来几期将根据主讲人的情况不定期推出: 1、乱世起始,天下布武——着重讲述从应仁之乱起至织田信长被刺于本能寺等战国初期历史事件 2、丰臣兴起,庶民之星——织田命丧天下大乱。丰臣秀吉其人其事,一个穷苦孩子的逆袭之路 3、进兵朝鲜,东亚混战——平倭乱,救朝鲜…中日之间第一次大规模交手战果几何? 4、天下一统,德川家康——精心策划,步步紧逼,老奸巨猾的德川家康最终统一之路 主讲人: 骆少君 CUNY在读物理学Ph.D。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日语辅修。日本研究爱好者。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2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an 25, 2014 | |||||||||||||||||||||||||||||||||||||||||||||
第二十六期:"双城记"——关于城市的六个故事
auto
朋友们:
纽约是一座包容、多元、充满活力与亢奋的城市;道路是他的血脉,建筑是他的格调,每一个纽约客是他的灵魂。在一个建筑师眼里,人——建筑——城市,这三者如何互相融入、建构、呈现?这种关系,在不同城市会以何种方式展开?先后工作与休斯敦与纽约的唐朔将以一个建筑师和市民的视角,对比这两座城市的方方面面,给大家呈现一次切入点独特的“双城记”旅行。 简介: 一座城市由一幢幢建筑组成,这些建筑记录着城市的历史;一座城市被一条条街道划分,这些街道构成了城市生活的舞台;每个人每天都在扮演着某个故事的主角,这些故事加在一起便成了一个城市的故事。既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那么每个人也可以动手勾画自己身边的城市。随着当代艺术家把大写的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建筑师也在积极寻求着如何用更加直观的建筑语言来和人们沟通。而最直接阅读一个城市的方法无非是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关于城市的六个故事”以组成城市的几个重要元素为线索,通过对比休斯敦和纽约两个迥然不同的案例,带着大家一起去阅读发生在这两个城市中的故事。 ![]() 主讲人: 唐朔 美国注册建筑师,现居纽约。过去的几年里先后工作于休斯敦与纽约,不断地在画房子和盖房子中寻找挑战和乐趣。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2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an 18, 2014 | |||||||||||||||||||||||||||||||||||||||||||||
第二十五期:将船买酒白云边
auto
朋友们:
纵贯古今、横览中西,“酒”可称得上是渗入各个民风、习俗、文学作品等的普世文明元素。关于酒,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承载着文明,也有许多轶事被津津乐道、广为流传。这期沙龙,我们不作形而上的争辩、没有针砭时弊的探讨,只是闲谈聊天,听黄芮讲讲关于酒的故事,也来和大家分享你所知道的关于酒的趣事。 就读于CUNY语言学的黄芮曾经主讲过第七期《朝鲜文学作品赏析》,非常善于讲故事,喜欢听故事的朋友不可错过! 简介: 曹老爷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八字相当精准地表明了“酒”饮料在国人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小孩出生摆酒供祖,满月要剃头请喝“剃头酒”,周岁时有“得周酒”,破蒙得喝“敬师酒”,升学得喝“状元酒”,男婚女嫁喝“合卺酒”,直到耄耋之年有“寿酒”,“白事酒”送走牵挂,再由一年到头、四时八节的“祭祀酒”传承礼俗…… 这一期酒文化专题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简要讲解传统白酒的制作工艺,提供一些品鉴白酒的小技巧,枚举部分有意思的酒令、酒联、酒诗和酒话。这一部分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在五粮液酒厂工作多年的家父。另一部分呢,会和大家分享一下瑞典国酒Absolut Vodka“绝对伏特加”和波尔多产区百年来唯一晋级成功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武当王庄葡萄酒“背后的故事。 有道是“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希望在这两个半小时里和大家泛舟湖上,共享赏月饮酒的闲人之乐。 主讲人: 黄芮 纽约城市大学计算机语言学方向研究生,通晓中英韩文,亦懂西班牙语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2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an 11, 2014 | |||||||||||||||||||||||||||||||||||||||||||||
第二十四期:电影——光影之旅
auto
朋友们:
这期沙龙很高兴邀请到了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摄影师赵丹阳。电影是很多朋友业余休闲的首选,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风格、导演和演员。但你们是否想过,在镜头背后,作为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后期等等不同岗位,他们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一部作品的?你是否希望能与一位科班出身的电影人,聊聊对电影艺术的看法? 丹阳是一个非常乐于和善于分享的人,他的摄影作品也非常棒,尤其是纪实题材。 简介: 电影的世界是神秘与奇幻的,一部看似简单的作品,背后隐藏着无数电影人辛勤的劳动。那么电影从何而来?导演是如何运用镜头去讲故事?摄影是怎样在影片中呈现那美轮美奂视觉效果,而电影编剧又是如何一步步的埋设悬念、制造矛盾?希望通过此次解析电影之旅来向大家分享一下电影创作的魅力,希望能帮助大家更为直观地了解电影制作的秘密。 主讲人: 赵丹阳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电影摄影师,现任新经典文化传媒公司制片主任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2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an 04, 2014 | |||||||||||||||||||||||||||||||||||||||||||||
第二十三期:语言如何影响思维——一些来自认知科学的证据
auto
朋友们:纽约文化沙龙祝各位:节日快乐!
这期沙龙的话题非常有趣,相信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思考过: 语言,仅仅是一种用于口头或书面沟通的工具,还是决定一个人思维体系的基础?你有没有意识到,当人们用“前”和“后”说明时间顺序时,其实在用空间比喻时间?你是否知道,不同语言对于色彩的定义,其细致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否意味着不同民族对于颜色的敏锐度有所差异?如果有的话,这种差异是来自生理,还是语言的教化?随着语言哲学地位的愈加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对思维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本期沙龙,陈俊卿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通过实证研究,来和大家谈谈语言和认知、思维的关系。 简介: 如何从历史观角度看待语言和认知的交互? 语言的不同方面(语义、语法及语篇)如何影响认知? 不同语言使用者,不同民族间是否存在一致的“基本颜色概念”? 不同语言间各异的颜色词使用,是否会影响其使用者的颜色知觉? 空间认知和时间认知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如果存在, 它们间可能的“桥梁”是什么?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一个多学科探讨很久的问题。语言和和思维的关系依照语言对思维影响程度的强弱,可能有三种情况: 1.语言决定论:人们所讲的语言严格地决定了其知觉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2.语言相对论:人们使用语言的习惯影响了其思维的习惯。因此,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可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3.语言仅能影响记忆。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探索了语言能在多大程度上塑造或影响非语言的认知和知觉。对于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的科学检验,能够帮助人们弄清人类心智中,哪些部分是普遍(universal)的,而哪些是依赖于个人身体和社会经验的。 主讲人: 陈俊卿 The Graduate Center, CUNY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对语言与文化经验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加工这一问题特别感兴趣。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2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Dec 28, 2013 | |||||||||||||||||||||||||||||||||||||||||||||
第二十一期:美国革命时期南方种植园主的财产分配:以乔治伽尔费因的遗嘱为例
auto
朋友们:
很久没有聊历史话题,这周沙龙,来自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历史系的博士生魏涛来和大家聊聊美国美国革命时期南方种植园的历史。大家通过下面的介绍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非常细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见微知著的视角,和我们所习惯的“上帝视角”截然不同。让我们一起代入到乔治·伽尔费因和他的庄园中,作为一个“亲历者”认识那段历史,以及学习看待历史的方法。魏涛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素养,以及深入浅出的讲述,一定会让大家受益匪浅! 简介: 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殖民地,爱尔兰移民乔治·伽尔费因是声名显赫的印第安人贸易商和奴隶种植园主。在伽尔费因的一生里,他曾俘获了三位白人妇女、三位克里克印第安人妇女和两位非洲裔黑人妇女的芳心。这些女人一共为伽尔费因留下了九个孩子。1776年4月6日,当伽尔费因开始书写他的遗嘱时,他的财产包括多达4万英亩的土地、约150名黑人奴隶、数不胜数的牛羊马群、各种银质手枪和来福枪,以及众多私人物品等。在完成这份遗嘱后,伽尔费因并没有去世,而是活到了1780年12月。在这段时间里,伽尔费因分别于1778年2月14日、1780年3月16日和9月26日在这份遗嘱后面加入了三份附加条款,并对遗嘱内容进行补充。为什么伽尔费因要对自己的遗嘱先后进行三次补充呢?伽尔费因是怎么交代他与黑白混血妇女、黑人妇女、白人妇女以及印第安人妇女之间的关系的?伽尔费因是怎么把财产分配给他的印白混血儿女、黑白混血儿女以及白人儿女的?伽尔费因是怎么把财产分配给他远在爱尔兰的亲属的?伽尔费因是怎么处理他的黑人奴隶的?伽尔费因是否赋予他的混血儿女们以自由身份呢?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宗教又是怎么影响伽尔费因分配财产和书写遗嘱的? 通过分析伽尔费因的遗嘱,本次沙龙将探讨美国革命时期南方白人种植园主的自由和财产观念。通过引入性别、种族和印第安人身份等分析范畴,我们还将分析这份遗嘱所暗含的性别关系、种族关系、以及爱尔兰白人种植园主和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采用大西洋历史分析视角,我们还将探讨爱尔兰移民伽尔费因在十八世纪中后期大西洋世界中的亲属关系。以伽尔费因的遗嘱为例,本次沙龙希望这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美国革命时期南方种植园文化和遗嘱文化的认识。另外,我们也呼吁历史学家放宽历史研究的视角,并认真重视遗嘱在历史学档案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主讲人: 魏涛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历史系博士生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2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Dec 14, 2013 | |||||||||||||||||||||||||||||||||||||||||||||
第二十期:中、西方音乐脉络与对比
auto
朋友们:
每次介绍主讲人,我都由衷地赞叹纽约的多元与活力! 这周沙龙,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了来自朱丽亚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研究生李劭晟来和大家谈谈音乐。 劭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他曾经担任北京现代音乐节项目总监,是一位备受关注的青年作曲家。 2012年,劭晟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朱丽亚音乐学院作曲系录取为硕士生,师从系主任、著名作曲家Robert Beaser。他的作品常常表达了他对中、西方音乐的反思和融合。这期沙龙,他将和大家一起整理中、西方音乐发展脉络,主要会介绍中、西音乐发展脉络,近代音乐的特点,为何会有这样的音乐,如何欣赏中、西音乐,以及最后介绍几位中国当代作曲家。 相信无论你的音乐背景如何,都会从劭晟的感悟中获得收获、引发思考,这期沙龙,绝对不容错过! 主讲人: 李劭晟 朱莉娅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2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Dec 07, 2013 | |||||||||||||||||||||||||||||||||||||||||||||
第十九期:关于创业和未来十年发展
auto
朋友们:
时隔三周,沙龙又回来了!这周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了刘丹尼来和大家聊聊“很多话题”(创业、比特币……)。先请看郑惠文写的一段简介: “Denny Liu是一个喜欢创造和分享东西的人。创造过BIMP、连客、感赏社。常写博客。他在2011年以优异成绩(Summa Cum Laude)毕业于宾大沃顿商学院金融专业。他是创业者也是活跃的博客主。原创博客文章《给明年依然年轻的我们:欲望、外界、标签、天才、时间、人生目标、现实、后悔、和经历》在社交网络上有超高人气,许多人因此开始关注辞去黑石(The Blackstone Group)分析师百万年薪的Denny和他的创业项目:连客(@连客周末)。虽然连客在22个月的创业历程中曲折失败,Denny总结经验,在个人博客 上连载其创业失败的100个错误:请分享你的便当。目前他刚结束在德普英雄学院(Draper University of Heroes)的学习,准备开始新一轮的事业。 Denny自述其关键词是:Live. Experience. Grow. Share. Help. Appreciate. 他的微博(@奶牛Denny)很有趣也很有影响力,不妨关注。” Denny的自我介绍: 英文名Denny,大名刘丹尼,网名奶牛。男。喜欢创造和分享东西。打过工,创过业,时不时写博客。 主讲人: 刘丹尼 英文名Denny,大名刘丹尼,网名奶牛。男。喜欢创造和分享东西。打过工,创过业,时不时写博客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30, 2013 | |||||||||||||||||||||||||||||||||||||||||||||
第十八期:人像摄影的一期一会
auto
朋友们:
备受关注的林海音的摄影沙龙终于来了!海音在纽约具有极高的人气和口碑,她的摄影工作室门庭若市,宾客络绎不绝。我是摄影外行,不敢妄加评述,大家可以在她的个人网站欣赏她的作品。海音最近为高耀洁老奶奶拍摄制作的图文报告,引发了海内外许多华人的关注,我非常钦佩。此次沙龙海音将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她自己如何从一个小提琴手、经济和教育专业硕士转而走上专业摄影的道路;应沙龙朋友的要求,她也将不吝分享自己对于构图、色彩、灯光、后期等的技术心得,以及技术以外的个人领悟。 简介: 1,我为什么会成为一名人像摄影师? 2,从零开始积累样片,我是如何从一开始获得模特的?又是如何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一步步从摄影爱好者自学成为职业摄影师的? 3,人像拍摄中的构图和色彩 4,光线的运用:自然光v.s.闪光灯 5,人像作品的后期处理技巧 6,如何欣赏大师的作品并化为己用? 7,一些学习资源推荐 8,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什么? 主讲人: 林海音 曾做过复旦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也曾做过上海新东方老师。目前,从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和教育专业毕业的她,是一名居住在纽约的职业摄影师,以女性细腻的视角拍摄人像摄影作品见长。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09, 2013 | |||||||||||||||||||||||||||||||||||||||||||||
第十七期:城市社区发展:看待公民与社会的一个视角
auto
朋友们:
此次由赵莹带领大家探讨城市社区的发展,与户外活未来的动亦有所联系;赵莹在政策、社区、医疗等领域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历,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简介: 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社区建设、民众参与……这些词语构成了中国当前社会与政治图景的一部分,而美国,则是我们许多人认识这些词的主要载体。可对于美国,政治与社会的载体,却往往是一个无法明确界定的“社区”在担当,托克维尔在其著名的《论美国的民主》中,就曾从社区发展与社区组织的视角,描述了他眼中美国民主的一个独特方面,Community一词,也的确是美 国社会基本的组成单元。 那么什么是社区?美国的城市社区有哪些特点?目前也在谈社区建设的中国城市,在社区意义上,与美国有哪些区别?从社区的角度出发,我们能看到中国社会发展和公民参与更好的前景吗? 事实上,无论是“公民”还是“社会”,无论是“公民与社会”还是“公民社会”,都可以是各种社会科学讨论的范畴,本期沙龙,我仅仅想从城市社区发展的视角,与大家分享我的经历与想法。它们细微而琐碎,但也许能够让大家了解到更多人的努力,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可能,在来参加沙龙前,可以翻一翻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 Putnam)的《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资本的衰落与复兴》(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主讲人: 赵莹 Baruch College MPA专业在读,服务于教育、医疗卫生、社区发展、移民权利等不同领域非营利机构。曾供职国内省级政府部门数年,为中小型工业企业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Nov 02, 2013 | |||||||||||||||||||||||||||||||||||||||||||||
第十五期:多元.文化:東/西方民俗學漫談
auto
朋友们:
这次有幸邀请到了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研究系的博士生盧佳慧,专程从费城赶来和大家聊聊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发展自民间的文学、传说、故事在各民族和文化中是什么样的?他们与老百姓的习俗、民风有怎样的联系?何为“雅”、何为“俗”?让我们从一个“接地气”的角度来看看文学和民俗。 多元.文化:東/西方民俗學漫談 Diversity or Identity? History of Folklore Studies in the West and East 简介: 主要介紹東、西方民俗學研究的發展。西方自十八世紀德國浪漫主義興起、格林兄弟(Grimm Brothers)開始進行民間故事搜集,至1846年英國考古學家 William Thomas確認「民俗」一詞、芬蘭地理歷史(Geographic History)學派成立,再至美國十九世紀開始的另一波全新發展外,還有它與人類學、歷史學、文學之間一直以來的合作又排擠關係,包括民間宗教、信仰、儀式、物質(materials),以及口傳(oral narrative)、講唱(storytelling)、俗文學、民間文學等等。時間跨度包含工業革命之後的整個歐洲(西歐、中歐、北歐,部份東歐),以及美國自1888年成立美國民俗學會後一連串的發展、衝突,至二十世紀六0年代的再反省,與重新定位至今。 民俗學在中國成為一個現代學科起自1918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同年劉半農、錢玄同等人在北大發起歌謠採集運動,1920年北大成立「歌謠研究會」,1922年創辦《歌謠》週刊。其主張文學與文藝乃是民眾的、是民俗的。1928年,中山大學正式成立民俗學會,出版民俗學期刊和叢書,並舉辦民俗學傳習班,影響甚鉅。30年代前後,杭州成立中國民俗學會,繼承並發展北大和中山大學的民俗研究工作。許多學者及其重要作品在這段時間出現,如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江紹原的《發須爪》、黃石、聞一多等關於神話、傳說的研究論文等等。在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在西北地區提倡文藝創作的大眾化和作家的思想改造,並灌輸民間固有文化的優點和對它學習的重要。民間文化的搜集和創作反而成為文藝發展的唯一方向。台灣的民俗學發展,在殖民歷史與後殖民觀念的影響下有著極不相同的面貌,也會一併介紹。 在將歐美、中國與台灣的民俗學並置討論後,我們或許可以進一步思考,如何將「民俗」一詞放在近、當代的文化社會脈絡中論述?若是「俗」,那麼又何謂「雅」?民俗與「民間」的差別又是什麼?小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是多重的,這是否也意味民間的各種文化積累是多面而交錯複雜的? 主讲人: 盧佳慧 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博士生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Oct 19, 2013 | |||||||||||||||||||||||||||||||||||||||||||||
第十四期:从科学革命看科学本质
auto
朋友们:
这周由组织者本人来和大家聊聊科学史和科学哲学。 简介: 炼金术和星象学曾经是正统科学?古希腊人眼里的宇宙什么样?氧气的发现如何引发化学革命?热质说、燃素说、电流体说是如何被当今的理论取代的?为什么说广义相对论是21世纪的理论落在了20世纪?为什么从量子力学直至今天的弦论,理论物理变得如此抽象晦涩? 科学真理是绝对的吗?存在“终极理论”吗?科学定律可以被证伪吗?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共同体是如何形成与运作的?为什么会有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什么? 大部分科学工作者都在各自领域训练有素,但对该领域的历史面貌却知之甚少。尤其是自从伽利略和培根以来的实验数理科学传统使自然科学获得空前的胜利,加之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大规模结合,产生了许多将科学从“观念”变成“主义”的狂热者。本次沙龙将带领大家回顾科学发展的历程,特别针对科学史中最激烈动荡的时期:科学革命进行剖析,看到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从而探讨科学的本质。 主讲人: 赵智沉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本科物理专业。密歇根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弦论专业。现任软件工程师。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Oct 12, 2013 | |||||||||||||||||||||||||||||||||||||||||||||
第十三期:夏俊峰案的法律问题
auto
朋友们:
备受瞩目的夏俊峰案前不久以夏被执死刑告终,在社会各界尤其是网络上引发空前的争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最近同样涉及自卫伤人的Zimmerman案。夏案究竟有着怎样的谜团,背后涉及哪些错综复杂的因素?这期沙龙,毕业于密歇根大学法学院的王倩师姐将来和大家畅谈。 简介: 2013年9月25日,沈阳小贩夏俊峰被执行死刑。延宕四年有余的夏案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方式落幕,在中国社会掀起巨大波澜。夏俊峰是正当防卫还是故意杀人(法理问题)?夏案的审理水平是否经得起检验(程序正义问题)?夏俊峰是不是必须得死(死刑问题)?面对汹汹民意,法庭是应置身其中还是身处其外(舆论审判问题)?如何评价夏案辩护律师的辩护策略和庭外言行(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问题)? 夏俊峰案能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在于案中搀杂了法律以外的诸多社会因素。本期主讲人将与您梳理以上问题,将视线重新聚焦于法律,并且探讨:如何达到法治正义和社会正义的平衡? 主讲人: 王倩 律师,从事知识产权和民事诉讼业务,美国密西根大学J.D.及Ph.D.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Oct 05, 2013 | |||||||||||||||||||||||||||||||||||||||||||||
第十二期:你会吃么?——八大菜系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auto
朋友们:
“装”了这么多期,终于来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奔走相告、普天同庆的主题。身在海外,胃系祖国。这期舌尖上的沙龙,你会错过吗? 来自CUNY的(业余)大厨&(资深)Gourmet陈健将和大家分享八大菜系背后的奇闻异事。主讲人号召大家带一些自己的家乡菜来分享,当然这不作规定,纯属自愿、锦上添花!(搜罗上海特色菜中……) 简介: 说起吃我就很自然的想到红烧肉,它想必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吃过的经典家常菜。但是作为一道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菜肴,却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有用老抽调色的,也有糖汁儿上色的;有放花椒大料的,也有搁笋干梅干菜的;有汤汁浓稠的,也有干脆没有汤汁的……红烧肉它如此多样化的原因,是在这泱泱中华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散布着的23个省份和56个民族。不同的地域民族有着迥然不同的环境,物产,风俗以及文化。而在这样的多维度差异之下,一道简单的红烧肉自然也幻化出了多重不同的变化。 同样的原因,我国的饮食文化总体上也被分成了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一共八大菜系。你也许吃遍大江南北,从豪华餐厅吃到巷口小摊,但你是否也曾想过每个菜系、每道菜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文化、一种风土人情、一个接着一个的故事。 这一期沙龙的流程如下: 首先为了吸引各位注意力我决定残忍的放出八大菜系的各种代表名菜照片和视频,各自菜系的独特烹饪方式、技巧。 接下来从地理,人文,自然环境对每一个菜系进行分析。为什么四川人爱吃辣,上海人却什么菜都那么甜?这背后是不是又有一些你不知道的典故和发展历程? 然后不同菜系的饮食习惯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吃什么会更长寿?吃什么能更爷们? 各类菜系的发展演变和在此基础上各式各样的创新菜肴。为什么我的成都同学会跟我说上海的川菜做的比成都好吃? 最后是美食分享时间,我本人作为一个来自上海的东北人会带上一份北方风味的红烧肉。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尽量做一些自己的家乡菜带过来欢乐齐分享。 主讲人: 陈健 纽约城市大学金融系本科生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Sep 21, 2013 | |||||||||||||||||||||||||||||||||||||||||||||
第十一期:计算机世界的教条和谎言——从设计批判的角度看科技
auto
朋友们,
作为技术暴政阴影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的许多思维和行动模式都被当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逻辑所渗透。对此你是任之摆布,还是觉醒、反思、批判?每一项看似时代所趋的技术发展,在它的历史岔道上有怎样惊心动魄的、充满了人性因素的斗争?欢迎大家这周六和杨硕一起,探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那段“被埋没的历史”。 简介: 科技发展是客观的吗?人的思维模式是固定的吗?我们现在拥有的互联网是最好的吗?Wikipedia会变得更好吗?有没有人想过不一样的互联网呢?我们了解计算机的未来吗? 我们这一代长大在这个计算机的时代,很多概念都是被直接灌输来的,实际上计算机世界里有很多的谎言、政治和斗争。希望在这次沙龙里通过讨论计算机网络的历史和关键的人物,能够打破你的一些固有想法,给你一些新启发。 keywords: Computer Paradigms, Software Politics, History of the Web, Douglas Engelbart, Ted Nelson, Alan Kay, Bret Victor. 主讲人: 杨硕 Google用户体验设计师,乐窝联合创始人,曾从事互联网金融的用户体验咨询工作。研究生毕业于 UIUC 工业设计专业,热衷于数据可视化、计算机历史以及认知科学。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Sep 14, 2013 | |||||||||||||||||||||||||||||||||||||||||||||
第十期:现代读心术——脑成像技术简介以及我们能否阅读他人的心灵
auto
朋友们,
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精密的器官,人的认识、感知和思维过程十分耐人寻味。“人是否能认识人自身”,是不是一个悖论?“梦”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大脑能处理复杂的运算,却常常犯一些低级错误?这周我们有请来自新泽西理工大学的邸新教授和大家聊聊神秘的大脑。 简介: 大脑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来源。如果记录他人的大脑活动,是否就能阅读他人所想呢? 在这次沙龙里,我将先简单介绍脑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大脑的组织结构。 然后,我将介绍脑科学“读心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科学家如何借助脑成像技术与植物人病人交流,如何解梦,如何重建他人的视觉体验? 我将与大家分享这些具体的研究,并一同探讨它们所带来的哲学思考以及伦理问题。 主讲人: 邸新 心理学博士,新泽西理工学院研究助理教授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Sep 07, 2013 | |||||||||||||||||||||||||||||||||||||||||||||
第九期:围棋之美
auto
朋友们,
说起围棋,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这纵横于十九路的黑白对弈高山仰止,或者仅仅停留在天龙八部中的珍珑局、日本动画《棋魂》这些文学和影视作品中。 围棋美在何处,在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为什么说围棋另这么多天才如此着迷?为什么说围棋是高智商者的游戏?围棋背后有哪些有趣的轶事、围棋又衍生出怎样的文化? 这期沙龙,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了黄克老师,和大家聊聊围棋。黄克老师曾是中科大的顶尖棋手,从小经过严格的围棋训练,多次与世界一流高手对弈,赴美之后也经常活跃于赛场。 考虑到大家的围棋基础几乎为零,我特地要求黄老师开篇介绍围棋规则和基本技巧。然后黄老师会介绍围棋的历史及现状,包括中国、日本和西方世界;最后还会介绍围棋轶事与文化。黄老师会带一副棋来,为大家现场示范。 主讲人: 黄克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ug 31, 2013 | |||||||||||||||||||||||||||||||||||||||||||||
第八期:童年の守望——日本动画艺术、产业与文化
auto
朋友们:
日本文化一直是沙龙呼声很高的话题,动漫产业作为近代日本流行文化的标志,不仅伴随了很多人的童年,而至现在也津津乐道。日本动画背后有着什么深刻的文化背景?有那些值得中国动画借鉴?这期沙龙,来自北大元培学院、CUNY物理系的骆少君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他的见解。 简介: 阿童木,高达,花仙子,美少女战士,数码宝贝,柯南,一休和尚,多啦a梦,魔卡少女樱…这些耳熟能详的日本动画,伴随着我们走过了童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小时候的玩伴们也渐渐离我们远去。然而最近,日本动画似乎又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火影,死神,海贼,银魂,EVA,宫崎骏,进击的巨人,秒速五厘米,这些新一代的日本动画作品也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有不少人为之痴狂。动漫也不再成为了小孩子看的专利。宅,萌,腐,弹幕,吐槽,颜文字,女仆咖啡厅……这些由动画衍生出来的文化也在反噬着我们的网络社区,无形的影响着我们的说话与行为方式。 曾经让我们充满回忆的日本动画,背后究竟有什么奇特的奥秘?我们又该怎样去赏析一部动画?动画比起电影,他的魅力又在哪里?为什么在日本,动画电影的票房,比好莱坞大片还高?为什么至今仍有许多大龄青年(包括主讲人在内)为之疯狂?中国动画与日本之间的差距又在哪里? 本讲座将从大家熟悉的作品入手,一层层剥开日本动画背后的深刻的文化,艺术及产业背景,为我们展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二次元世界。 提纲: 1.动画帝国——日本动画历史与现状简述 (15min) 2.一部动画的诞生——从动画的制作看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60min) 2.1 动画制作流程介绍 2.2 动画鉴赏基本元素:世界观、剧情、分镜、作画与声优表现力 2.3 动画主题的分化与艺术价值 3.动画名人堂(30min) 3.1一代动画大师:宫崎骏其人 3.2新锐导演:新海诚,细田守与新房昭之 4.日本及中国的动画产业介绍(30min) 4.1 日本ACG产业概论 4.2 动画人才培养 4.3 动画公司的盈利模式以及与政府,企业互动 4.4 商业化与艺术的角力——日本带给国产动漫的启发 5. 动漫文化(45 min) 5.1 宅,萌,腐——动漫文化简介 5.2 从秋叶原开始——动画对日本社会的放映与深刻影响 5.3 二次元到中国——动漫与中国网络文化的互动 6. 结语 在讲座的过程中,我们将会放映若干分钟的动画片段供大家欣赏。我会从我看过的数百部动画中精心挑选业界良心作品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 主讲人: 骆少君 CUNY在读物理学Ph.D。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日语辅修。日本研究爱好者。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ug 24, 2013 | |||||||||||||||||||||||||||||||||||||||||||||
第七期:朝鲜文学作品赏析
auto
朋友们:
本周末将迎来沙龙第一次文学主题!主修韩语的黄芮将和带领大家游历朝鲜半岛数千年的文明,及其催生出的独特文学瑰宝,欢迎大家周六下午光临寒舍一起品味! 简介: 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国家,在地缘上与中华大陆一衣带水;在文化上与中国同属东北亚汉字文化圈;在历史上,朝鲜半岛和中国更是关系密切。从商纣王兄弟箕子封邑平壤,定国名为“朝鲜”开始,朝鲜半岛和中华大陆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往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朝鲜逐渐去中国化发展;至二战美苏签订协议半岛上两大阵营对立,再至朝鲜战争以来,说两国间种种恩怨情仇也不为过。然而,除去对北朝鲜三代世袭制度的鄙夷和对南韩国人占领宇宙的不屑之情,我们对这两位邻邦的文化都不甚了解。在传闻和噱头下的半岛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次沙龙,我将简介半岛的朝代变迁,并以此为线索梳理朝鲜文学中的神话、传说等齐谐志异作品,希望和大家一起感受朝鲜民众的传统志趣,并交流日渐凸显的南北文化差异。 主讲人: 黄芮 纽约城市大学计算机语言学方向研究生,通晓中英韩文,亦懂西班牙语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ug 17, 2013 | |||||||||||||||||||||||||||||||||||||||||||||
第六期:Zimmerman案:美国法律视角下的种族问题
auto
朋友们:
经过三周的现代艺术/音乐/建筑之旅,这期紧扣时事的沙龙姗姗来迟: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秦思鼎和大家谈谈最近备受关注的Zimmerman案,并由此窥探美国司法的逻辑、精神以及历史上牵涉种族的案件。 法的精神是支撑美国文明方方面面的基石;种族问题也始终是热点话题。欢迎大家周六下午来寒舍一起听、品、思、论。 简介: State of Florida v. George Zimmerman是近期宣判的最受美国公众关注的案件之一,各大媒体密集覆盖,总统两次煽情演讲,在宣判后还引发了相当规模的骚动和暴乱。一起原本寻常的刑事案件,何以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在舆论和政治的重压下,美国司法部门如何维护其独立与公正?本期沙龙将向大家介绍本案的基本背景,重要细节,相关司法程序以及判决背后的逻辑和法理,也借此略窥美国刑事司法的体系和理念。 宏观来看,Zimmerman案件是美国历史漫长,敏感复杂的种族问题的一个具体投射;因此本期沙龙的另一部分相关内容是介绍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关于种族平等问题的若干重要裁决,也希望以此为引来和大家交流讨论关于美国种族问题的方方面面。 主讲人: 秦思鼎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ug 10, 2013 | |||||||||||||||||||||||||||||||||||||||||||||
第五期:上层建筑之建筑
auto
朋友们:
继现代艺术、现代音乐两期沙龙后,这次我们将迎来“现代三部曲”的终部:现代建筑! 来自北大数学专业、密歇根大学建筑专业的王凝此次专程从波士顿远道而来,和大家分享她对建筑的热情和见地。王凝的讲授风格生动不失严谨,配合大量图片资料,会让你从各个层面认识建筑作为文明的载体的历史变迁和现状,期待大家一起前来领略建筑之美! 简介: 最好的建筑师都觉得自己做的不是建筑,而是哲学;但事实证明,他们往往是想多了。但建筑作为构建在哲学文化等基石之上的艺术形态,的确折射了人类文脉的变迁。 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各种风格之间到底有什么瓜葛?如何傻傻分得清? 方盒子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为什么在20世纪初广受赞誉,过了不到半个世纪却被各种诟病,仅仅是因为人类喜新厌旧的天性吗? 建筑设计真的就是在“审美”吗?为什么大部分重要的后现代建筑都被人民群众各种吐槽长得难看? 这次沙龙,我将首先梳理建筑史的前世今生,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到后现代主义。然后着重介绍一下现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最后带大家图片游历和点评曼哈顿岛上的重要建筑,权作纽约建筑之旅的简单导游,希望大家以后在纽约街头偶尔驻足抬头,能有”原来你就在这里“的会心一笑。 主讲人: 王凝 北大数学专业本科、密歇根大学建筑专业研究生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Aug 03, 2013 | |||||||||||||||||||||||||||||||||||||||||||||
第四期:愈久弥香的Contemporary Music 当代音乐
auto
朋友们:
非常激动地,我有幸邀请到了音乐科班出生的王珏与大家谈谈当代音乐(Contemporary Music)王珏从十岁开始作曲,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在奥伯林大学主修作曲,现在是纽约大学的作曲系博士生。通过与她的交流,我很佩服她对音乐发展和走向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地,她对美学、哲学、心理学(包括西方体系和中国传统)等的广泛涉猎使她的见地充满了人文关怀。 自从上期马原给大家介绍了当代艺术(绘画),相信各位对当代艺术意犹未尽,这期就请大家“洗耳恭听”,在作品和讲解中领略当代音乐的魅力。 简介: 当我们提到当代音乐时,大家最能联想到的是流行音乐、电影音乐。其实,当代音乐不止市面上流行的“商业音乐”,还有信息庞大的从古典音乐直接承接下来的当代古典音乐或者当代严肃音乐(Contemporary Music)。当代音乐就像MOMA里的艺术作品那样有复杂的艺术体系和思想,与当代哲学、科学、政治、社会思潮等休戚相关,与当代艺术相映成趣。可惜当代音乐缺乏有效的推广和普及渠道,很难找到演出;即使有,也不知如何欣赏。 这期的音乐沙龙将带您领略当代严肃音乐的风采,反思音乐的美学本质。我们将着重介绍二战以后的严肃音乐发展史、流派、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和相关理念。考虑不同背景的听众,我也会简介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的传统西方音乐史。 三个小时的讲座会有大量音乐片段欣赏和对比,希望大家不吝讨论;我也会介绍以纽约的当代音乐现状、各大派音乐厅和美国各大高校作曲系的音乐风格走向等。此外,我也会讨论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对比和社会角色,大大扩充您对“音乐”的概念。 主讲人: 王珏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在奥伯林大学主修作曲,现于纽约大学现代音乐作曲系攻读博士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27, 2013 | |||||||||||||||||||||||||||||||||||||||||||||
第三期:大约两个半小时的艺术之旅
auto
朋友们,
这周有幸邀请到了出身艺术世家的马原来和大家分享品评艺术。欣赏艺术作品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总是难以起步,这周就在马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来享受轻松的艺术之旅吧! 简介: 你怎么看待“艺术”这个词和所谓“艺术家”这个群体? 是否曾经在博物馆,美术馆徘徊却觉得看不懂眼前的作品? 梵高这个疯子的“信手涂鸦”为什么被人奉为经典? 毕加索的那些人形几何图像5岁孩童画的却凭什么标出天价? 你知道中国当代最贵的艺术家是谁吗? 外国人怎么看中国的当代艺术? 艾未未这个名字和他的作品一样响亮吗? 在这次的沙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感跟大家分享一些艺术界的杂七杂八,也会为大家带来一些实用有趣的美术知识,我们还将利用大部分时间一起品评艺术作品。 温馨提示: 特别欢迎好奇,诚实,open minded和乐于分享的青年前来! 主讲人: 马原 来自中国画世家,后学习西方艺术。密歇根大学MFA毕业后转入人机交互设计领域,现为用户体验/产品设计师(UX/UI)。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20, 2013 | |||||||||||||||||||||||||||||||||||||||||||||
第二期:奶与蜜之地——中东概况与“阿拉伯之春”观察
auto
朋友们,
本周六晚将举行纽约文化沙龙的第二场,由来自密歇根大学的马一丁和大家探讨中东的历史、政治与文化。 中东似乎自古以来是动荡变局的代名词,复杂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经济等种种原因掺杂在一起,很难理出头绪。马一丁在安娜堡的文化沙龙是一员猛将,以讲解清晰、细致和史料丰富为长,相信大家一定能通过这次沙龙对中东问题有进一步了解,机会不容错过! 简介: 正值美国各地欢度国庆之际,埃及这个动荡之中的古国又一次登上了媒体的头版。从2010年底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开始,整个中东经历了又一次的大变局。不过回顾历史,这片神圣之地上的变局似乎又是常态,那么中东的历史和现状究竟如何,本期沙龙将讨论这个话题。 主讲人: 马一丁 生物统计博士生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13, 2013 | |||||||||||||||||||||||||||||||||||||||||||||
第一期:时间的观念
auto
时间,一个多么熟悉的概念。
海德格尔说过:向死而生。只有面对死亡,时间与生命才有意义。然而时间究竟是什么? 时间经过现代科学的去异质化,原本富含的对生命和世界的态度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绵绵无尽的空虚;甚至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愈加精确的刻度钟表,时间已经从人的自身内省转化为奴役人的暴政。这种空虚与暴政在泛科学主义与技术时代的阴影下显得如此理直气壮,让人们忘了时间原初的样子。 每一个文明对于时间的观念蕴含着该文明对生命和世界的契合。古希腊从周而复始的天球运动与循环时间中寻求永恒,历史与神话纠缠成为世界逻辑体系;古代中国的时间观念与机遇、命运、天时紧密联系,宇宙万象、人伦天道都在四时轮回之中消长;基督教文明宣扬自由意志,由创世、受难与末日审判为标志的时间之流预示无限可能;近代工业文明下的时间暴政驱使世界成为一条缜密的生产线;近代科学的时间被客体化为运动的测度;机械观与宿命论下的时间成为无意义的幻觉;相对论摒弃牛顿绝对时间体系,操作定义取代了直觉时间;热力学重新引入时间之矢、宇宙终于热寂的宿命使时间成为魔鬼的代言;进化论、量子力学与复杂系统重新关注时间之矢,时间的创造性被再一次提起…… 首期纽约文化沙龙,让我们一起回顾与探讨时间的观念。 主讲人: 赵智沉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本科物理专业。密歇根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弦论专业。现任软件工程师。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Jul 06, 2013 |